中东铁路上的小城风云
2018-01-17杨永鑫张琳
杨永鑫+张琳
19世纪末,沙皇俄国开始在中国东北修建一条“T”字形铁路,几乎是瞬间将这一地区拽入了工业文明。历史的巨轮也在这条铁路上滚动,如今,气势磅礴的工业气质已经褪去,奔逸绝尘的高速铁路隆重登场,铁路沿线的那些小城,从繁华到静默,在时代变迁中,承载着各自的命运。
百年关口的咏叹调
19世纪末,俄国为了节省在远东修建铁路的成本,也为了控制中国东北,攫取相关利益,说服清政府,由中俄合资在中国东北修建一条铁路。这条铁路从满洲里入境,一路向东到绥芬河出境,连接起俄国赤塔地区与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随后又修建了南部支线,经长春、奉天(沈阳)直达旅大(大连),形成长达2400余公里、纵横东北三省的『T』字形铁道。
博克图
从满洲里出发,中东铁路经过博克图之后便进入大兴安岭腹地。博克图,蒙语意为“有鹿的地方”,它是大兴安岭通往松嫩平原的咽喉要道,在沙俄和伪满时期一直是重军把守的战略要塞,曾发生过多次激烈的战争。
1931年秋,呼伦贝尔警备司令、东北军15旅旅长苏炳文在海拉尔誓师,就任东北民众救国军总司令。这一年初冬,日军侵略活动加剧,苏炳文部署三营在博克图火车站南北两侧迎击日本关东军,三营营长张国政不幸中弹牺牲,如今在博克图机车库前可以看到张国政的烈士碑,最上面是一个手拿机枪的士兵。1945年,苏联红军在博克图一带与日本关东军作战,牺牲了2000多人,才夺得兴安隧道的控制权。
博克图后山顶上还有一个烈士墓,是为了纪念1946年在护路运动中牺牲的战士。东北民主联军西满护路军六团为保护中长铁路(哈尔滨—满洲里)的畅通,进驻博克图地区,与破坏铁路运输的土匪展开武装斗争,肃清了匪患,这段历史后来拍成了电影《军列杀出重围》(1993年)。
博克图如今是隶属于牙克石市的一个乡镇,曾经有着多元的文化,聚居着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及犹太人、俄国人等族群。20世纪50年代,随着大兴安岭的开发,博克图凭借林业、矿产资源及铁路优势,成为富甲一方的繁荣小镇,近几十年东北发展趋缓,博克图也不免有了一点英雄落寞的气质。
小镇的几条主干道上,很多店铺都歇业了,招牌也陈旧褪色、风化破碎。前些年文物保护意识还不太强,一些老建筑相继被拆除,机车库对面就有一个拆了一半的水塔。遗留下来的老建筑比较分散,火车站附近有一幢精巧的二层别墅,砖石结构,墙面呈淡紫色,门窗用黄色砖块砌成凹凸的花饰,门旁挂的牌子上写着“俄式砖房”。在当地人称为西沟的地方,保存有沙俄护路军司令部旧址和日伪时期的警察署旧址,前者是一个大门紧闭的院子,透过高墙可以看到非常特殊的门脸、窗洞装饰;后者在路的另一侧,山墙带有漂亮的弧形曲线,别致动人。镇中心还保存有中东铁路满洲里至安达区段机务段长办公室,建于1903年,砖木结构,如今有一个中药材收购公司在此办公,建筑外壁粉刷一新,在落寞的镇子里显得格外醒目。
昂昂溪
昂昂溪火车站建于1903年,我去的时候,外观通体粉色,内部设有一、二、三等旅客候车室,行李房、餐厅、小卖店一应俱全,如今站台上还保存有一座滨州线上仅存的木制天桥。从火车站前的广场出发,绕过烈士陵园便是罗西亚大街,昂昂溪共有111处中东铁路遗迹,其中具有突出特色的建筑都集中在这条大街上,包括中东铁路昂昂溪俱乐部、铁路医院、工程师办公楼、货物处,以及砖木结构的典型俄式住宅——木刻楞。这些木刻楞曾是铁路职工和技术人员的居所,多是花园式的独户庭院,有大坡度的铁皮屋顶,砖墙上搭配原色的木制门窗,墙面上用砖块砌成凹凸的花饰,门外大多建有精致的砖木门斗,整幢房子的外墙刷成黄色,在寒冷漫长的冬季显得格外温暖。
当地政府曾经想要开发罗西亚大街,利用老建筑发展艺术产业,但终究没能做起来。最近,这座沉寂的小城迎来一个好消息——绥芬河至满洲里的高铁将设昂昂溪北站,就在罗西亚大街附近,街上的俄式民居已经开始重新修缮。
扎兰屯
旅游小城的前世今生
博克图向东百余公里,就到了扎兰屯,二者的气质截然不同。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竣工,当年实现全线通车。两年后,沙俄中东铁路公司把扎兰屯辟为避暑、游览、娱乐之地,建造了游乐设施,每年盛夏,沙俄的达官贵人都会来这里避暑。扎兰屯的吊桥公园有一座白色铁索吊桥,当年是专供沙俄贵族们享乐、晒日光浴的场所。与吊桥同期建造的还有中东铁路俱乐部,提供电影等娱乐。扎兰屯早市附近有一家『六国饭店』,1905年由俄国人本僚木什金创办,是一家主要服务上层人士的俄式餐厅,当时在中东铁路沿线名声大噪。这家餐厅至今仍在营业,保留了百年前的建筑风格。
这些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营造出一种安逸悠闲的气氛。一百多年过去,“旅游”仍是这个小城的关键词,只不过游客稀疏,当地人也并不习惯游客的到访。城里有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但大门紧闭,看不见服务人员。尽管如此,扎兰屯仍要算是对中东铁路沿线开发最好的地方,可惜遗迹资源分散,未形成规模,很多老建筑深藏于小区或者单位的院内,没有旅游地图的指引,能不能找到要碰运气。看得出这是一个有想法的小城,但似乎还没有真正做好准备。
和扎兰屯火车站隔两条街,有一个中东铁路博物馆,规模不大,只有一个展室,按东省铁路时期、中东铁路时期(南满铁路时期)、伪满铁路时期和中长铁路时期四个部分介绍中东铁路的历史。博物馆是在沙俄森林警察大队旧址上开发的,建筑外刷上了颜色鲜艳的油漆。城内的其他俄式老建筑也都經过重新粉刷,走在路上,旁边不时会冒出一栋黄色或粉色、装饰精美的俄式老房子。扎兰屯对待老建筑并非“修旧如旧”,这种做法也一度引来争议。
横道河子
消融在影视剧中的历史
从横道河子到高领子,是中东铁路东部线上最长的一段险要的盘山道,蒸汽机凭单个机车上不了山坡,需要加挂助推机车,为此沙俄特别在横道河子修建了机车库,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在使用。
机车库高耸的扇形砖墙已经斑驳,墙内镶嵌着15个巨大的黑色拱形木门。我来得不巧,大门锁着,正弯腰往门缝里瞧,肩上被人用力拍了一下,一个标准的东北腔问:“瞅啥瞅呢?”我转过身,那人看到了我脖子上挂的相机,说:“现在还拍不了啦,这疙瘩要被改造成啥博物馆,放一些小火车和照片。”
横道河子的居民是相当有见识的,如今这里已经发展成为影视基地,当地人见多了明星,对游客也不在意。有不少影视剧在横道河子取过景,比如宋佳主演的《萧红》、李幼斌主演的《闯关东》、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等。《智取威虎山》的开头,张涵予和林更新扮演的东北民主联军与土匪的首次交锋,就是在机车库拍的。
横道河子具备成为影视基地的基本元素——1897年前后,沙俄派驻了大量工程师和相关技术人员来到横道河子攻坚,在中东铁路沿线修起成片的功能各异的俄式建筑。镇子东侧的高地上有一座建于1902年的木制东正教教堂,通体刷着纯绿色的漆,人字木屋架,大坡度铁皮屋顶,原木垒筑的墙体以栅栏式木板条形成圈围装饰,窗额由凸起的山花形木雕饰,朴素却不失精致。这座教堂曾是哈尔滨到绥芬河一带东正教活动的中心,建筑规模仅次于哈尔滨的圣·尼古拉教堂。
我在小镇上发现了一个木耳种植场,这种黑木耳是当地知名特产,肉质细腻,脆滑爽口。种植场不远处正在开凿一个隧道,工人们说要抢在冬天到来之前让隧道贯通,这样哈牡客运专线(哈尔滨—牡丹江)可以早点建成通车,到时来横道河子就更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