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大卓教授辨治原发性高血压经验

2018-01-17,,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17期
关键词:阳上亢肝肾气血

,, ,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以体循环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心脑血管事件相关的死亡率约占全球总死亡率的30%,其中约有50%的心血管事件和卒中事件都是由原发性高血压直接引起[2-3]。近年来,西药在降低血压,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改善心脑血管疾病预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4],但同样也面临药物副作用明显、血压波动较大、停药后血压反弹等问题[5-7]。中医药以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日益得到重视。因此,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药辨治,对防治原发性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史大卓教授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心血管临床工作20余年,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的辨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学中并无原发性高血压名,根据其症状体征,通常将其归于“眩晕”“头痛”等疾病的范畴。史大卓教授在其辨治过程中往往以肝肾为轴心,根据病人虚实偏重不同,结合具体的病理因素,随证加减用药。现将其辨治经验总结如下。

1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病机认识

1.1 以肝肾为轴心的脏腑辨证体系 史大卓教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肝肾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主要的病变脏腑。肝在五行中属木,木曰曲直,具有条达舒畅,生长升发的生理特性,其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主疏泄,藏血。《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千金方》中也有论述:“ 肝厥头痛,肝为厥逆,上亢头脑也”。说明眩晕与肝密切相关。肾在五行中属水,水曰润下,肾作为先天之脏,内蕴元阴元阳,具有藏精、纳气、主水等生理功能。《灵枢·海论》有云:“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说明头部眩晕头痛等症状与肾亦有密切关系。史大卓教授认为肝肾作为人体藏血、藏精之脏,对脉管、脑髓等具有濡养滋润的作用,若其不能涵养精、血,则容易导致肝阳上亢、头窍失养,进而出现头晕、头痛等问题,导致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现代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证候研究也发现,证型为肝肾阴虚、肾精不足等与肝肾两脏腑相关的高血压例数约占总人群的40%[8-9]。

1.2 虚实夹杂的病理特点 史大卓教授在临床原发性高血压辨证时发现,其病机多为虚实夹杂:初期,往往以肝肾亏虚为先决条件,其中肝肾阴虚、肾精不足、肾失温煦是最常见的证型;若高血压进一步发展,因肝失疏泄,肾失固摄,各种病理产物也会随之形成,其中痰浊、瘀血、气滞是最为常见的病理产物;同时由于阴精亏虚,不能敛阳,导致肝中阳气偏亢,又可以出现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的症状。虚阳上扰清窍可引起头痛、头晕;精气不足,肾精匮乏则可以出现腰膝酸软、不耐劳累、夜尿频多、气短乏力、面色虚浮等症状。精不足、髓海失充,血不足、脑窍失养,气不足、清阳下陷,痰浊中阻、清阳不升,瘀血阻络、气血不利,均可致头晕、头痛。原发性高血压的病机虽然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亦不外虚实,是肝肾不足为本,各种病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当详辨虚实,平衡阴阳,畅达气机,使气机升降有节,阴阳调和、血脉通利,诸症自可向愈。

2 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特色

2.1 以补肾平肝为基本大法 肝肾亏虚,肝阳偏亢是原发性高血压常见病因病机,病人往往症见眩晕、面色潮红、性急易怒、腰膝酸软等症状,舌边尖红,脉弦细或沉弦。治疗应在补益肝肾的基础之上,加用柔肝疏肝,调和气血,平抑肝阳之品。其中补益肝肾常用盐杜仲、怀牛膝、桑寄生、山萸肉、枸杞子等平补肝肾的药物;柔肝疏肝则常用白芍、酸枣仁、麦冬、香附、苏梗、枳壳等;调和气血则常用当归、鸡血藤等。肝阳上亢轻者可酌加白芍、钩藤、天麻、地龙、菊花等;肝阳上亢较重,则可酌加代赭石、珍珠母、生牡蛎等重镇潜阳之品。然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重镇潜阳之类药物大都性寒质重,且多为药石之类,寒凉重坠,易损伤人体阳气,继而影响肝之调达之性以及脾胃的运化功能,因此不可过用、滥用重镇潜阳之品。若病人肝阳极亢,在应用重潜平肝药物的同时,应稍佐白芍、麦芽、茵陈、柴胡等疏肝升肝之药,以求顺应肝性、达到欲降先升的目的;在肝阳得以平抑之后,则应以调和气血、顺达肝性为主。但仍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大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AS),AS病人脉象常常表现为弦脉[10-11],因此切不可仅凭脉象做出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

2.2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灵活运用活血化瘀药 原发性高血压为血管病变,虽以血管张力增加,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而新近研究亦证实血管炎症反应、内皮功能损害,以及进一步引起的血小板活化、聚集也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因素[12-15]。中医将这一类病理变化归为“血瘀”的范畴。因此,史大卓教授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时一般都配伍使用活血化瘀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许多活血化瘀药如赤芍、丹参、丹皮、当归,不仅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还可以降低血管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降低血小板活化与聚集[16-18]。同时,现代研究显示活血化瘀药能降低血管张力,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促进水钠排泄[19]。上述药理效应,对降压也是有所裨益的。

史大卓教授认为气血相互依存,血以载气,气血相生,若血脉调和,则阳亢之邪易于平复。因此,采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高血压亦符合中医传统理论。并且,在活血化瘀药物的选择上同样有一定的“讲究”:①活血化瘀药的导向作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时活血化瘀药物的选择应以引血归经、引血下行的药物为主,如川牛膝、当归、鸡血藤等。②依据临证的虚实寒热辨证选用活血化瘀,若病属肝阳上亢者,用川牛膝、丹皮、赤芍等凉肝活血、引血下行药;若病属阳虚寒滞或寒湿内阻者,则应当选用当归、桂枝、鸡血藤、红花等温通活血药,从而鼓动血脉,助阳气升发,凝寒温散;若病属血虚者,则应当选用当归、鸡血藤等养血活血药;若高血压兼有水肿,则宜选用益母草、赤小豆、泽泻等活血利水药。

2.3 注重气机舒畅,擅用升阳散风药 在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治疗过程中,针对气机不得条畅,清阳不升的病人,史大卓教授常常应用行气疏风药物如柴胡、香附、羌活、防风、葛根等,和温阳药如干姜、桂枝、黑顺片等相配伍,常可收到较好的效果。许多医家认为温散药物主“阳动上升”,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使用温散药物,往往会引起原发性高血压病情恶化。而史大卓教授在原发性高血压辨治过程中,在兼顾肝肾的基础之上,常常结合病人表现出来的病理因素灵活运用。若病人病机属阳虚不运,则可用温阳药如仙灵脾、巴戟天、桂枝等温化痰浊,并借助柴胡、葛根、香附等药物升清助阳,尤其是肾阳虚的病人,经过上述治疗,最终达到阳气上升、肝气条达的目的,从而复其气血冲和之性,使得血压恢复正常。若病人病机属痰浊中阻、清阳不升,痰蒙清窍或肝失疏泄,肝气不舒,则可运用用升阳散风药物,如柴胡、防风、蔓荆子、羌活等,既可疏达肝气、条达气机;又可升化清阳、清痰化浊,帮助病情恢复。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香附、葛根等药物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心肌供血,并具有阻断β受体,降低血压的作用[20-21]。

另外,在使用温散基础之上,还可根据兼证不同加减用药,若兼肾精(气)或肾阳亏虚,可酌加全天麻、杜仲、桑寄生等补肾药物;若兼脾虚湿困、大便溏泻,可酌加生白术、茯苓、砂仁、芡实等运脾化湿药物。

2.4 女性病人注重调和冲任 女性高血压病人有其独特的病理生理特征,其疾病的发生发展,往往与冲任失和有关。其冲任不和的原因,大多与肾中阴阳失衡、肝失条达有关。针对此类高血压病人,可采用二仙汤加白芍、香附、鸡血藤等药物治疗。在平补肝肾的同时,调气调血,达到血脉调和,冲任协调的目的。

3 小 结

原发性高血压在其病理演变过程中,肝肾亏虚往往贯穿疾病始终,初期以实为主,稍有虚邪,其病理因素包括痰、瘀、气滞等,此外还包括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等。治疗上当以补肾平肝法为主,并根据不同病理因素加减处方:若肝阳上亢者平之、潜之;痰阻者燥之、化之;瘀血阻脉者通之、活之;冲任失和者调之、和之;肝郁者达之、疏之。在病程中后期,则以虚为主、虚实兼杂。此时应当根据气、血、阴、阳的虚损程度不同,采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补气生血或补气助阳等法。并结合痰、瘀、气滞的偏重,采取不同的祛邪之法。总之,原发性高血压病机在于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调和阴阳、畅达气血,升者治以降、陷者治以升,结聚者治以散,寒者治以温,热者治以寒,使阴阳和调、气血冲和,则原发性高血压诸症自可痊愈。

4 验案举隅

首诊:病人,56岁,以“头晕、头痛1个月余”为主诉前来就诊,1个月前因情绪波动出现头晕、头痛,伴有两胁胀痛,夜间入睡困难,持续不见缓解,饮食尚可,二便调。为求治疗,遂于我院门诊就诊。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平素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5 mg,每日1次,因没有规律检测血压,血压控制情况不详。门诊检测血压158/80 mmHg(1 mmHg=0.133 kPa),下肢稍有水肿,舌质红,舌苔白,脉沉弦。处方:天麻30 g,生杜仲20 g,桑寄生30 g,川牛膝20 g,钩藤30 g,黄芩10 g,菊花10 g,珍珠母30 g,茯苓20 g,丹参30 g,益母草20 g,赤小豆20 g,柴胡10 g,槐米20g。水煎服,每日1剂,共服14付,中药西医方案不变。

二诊:病人诉头晕头痛较前减轻,两胁部疼痛消失,双下肢水肿减轻。于门诊检测血压140/80 mmHg,舌苔稍腻,脉沉弦。上方去珍珠母、赤小豆,加生白术20g,给予中药14付,水煎服,每日1剂。西医方案不变。

三诊:病人头痛、头晕已经完全缓解,测血压130/80 mmHg,舌薄白,脉沉。在上方基础上,去黄芩、柴胡,给予中药汤剂14付,以巩固疗效。

按语:本例病人属于肝肾亏虚,肝阳偏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方中杜仲、桑寄生平补肝肾,天麻、钩藤、菊花、珍珠母疏肝柔肝而不伤肝气;因病人下肢稍有水肿,属于水湿不运,给予茯苓、川牛膝、益母草、赤小豆以活血利水消肿;病人肝失疏泄,肝气郁滞而两胁不适,遂加用柴胡、槐米以疏散肝郁。全方在补肾平肝基础之上,灵活应用活血利水、疏解肝郁,清肝泄热之法,从而更好地调理疏通人体气血阴阳,对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有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阳上亢肝肾气血
附子联合MPTP诱导肝阳上亢型PD小鼠亚急性模型与慢性模型的建立及比较
针刺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对高血压头痛(肝阳上亢证)的治疗效果观察
肝火旺和肝阳上亢,你会区分吗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停不下的酒局饭局最伤肝肾
女性与气血的不解之缘
肝肾好的男人更健康更有魅力
超声引导下老年肝肾囊肿抽吸固化治疗效果观察
气血亏虚 日常如何“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