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渑池县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2018-01-17渑池县张村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张卫国

河南农业 2018年3期
关键词:降雨量农田全县

渑池县张村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张卫国

渑池县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截至目前,渑池县农业生产仍处于较低水平。首先,作物产量水平低。就粮食来说,全县单产多年来基本原地踏步,自1998年到2012年,15年间单产只增加了27.4 kg,平均每年只增加1.83 kg。2012年全县粮食单产为272.1 kg,代表较低的生产水平。其次,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全县80%以上的农田经营粗放。再次,土地和土壤条件差,多年未有改变。最后,产业发展缓慢。

一、制约因素及制约原因分析

(一)地形地貌复杂,地块零散

渑池县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山区面积7.2万hm2,占总面积的52.6%;丘陵面积5.2万hm2,占总面积的42.5%;河川缓坡面积6 666.67万hm2,占总面积的4.9%。耕地多分布在海拔350~850m地带。

涧河由西向东,以涧河为界,向北渐高,由海拔500 m上升到1000 m以上,至韶山主峰高达1463.2 m。再往北,山峰连绵数十里后,下降为黄河中游谷地,海拔高只有200 m。涧河以南,突兀成岭,沟壑纵横,呈东西向起伏,南北冲沟发育,由西向东,从海拔700 m降至400 m,形成了坡度大而零散的山区、丘陵、河川缓坡三种类型土地。由于植被差,地边地堰多年失修,所以水土流失特别严重。据文献记载:“1980年全县土地流失面积达8.90万hm2。占总面积的65%。虽初步治理了很少一部分,但标准很低。60年代后,水土保持又无人管理,使其日趋严重。南部丘陵一带,基本是一片童秃,一遇大雨,洪水横流,一些地块成土母质已经裸露”。土地坡度大,其重要缺点是不利于耕作;而小面积地块,还严重制约农业机械尤其是大型农业机械的作业。

(二)年降雨量尚可,但分布不均匀,干旱频繁

全县年平均降雨量为583.1 mm,从表面上看,降雨总量和雨热搭配状况基本可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据气象资料记载,一年降雨量以夏季最多,平均为283.1 mm,占全年降雨量的48.6%;秋季降雨量141.5 mm,占全年降雨量的24.3%;冬季最少,降雨量为35.2 mm,占全年降雨量的6%;春季降雨量123.3 mm,占全年降雨量的21.1%。降雨最多的月份是7月份,平均为113.7 mm;最少的是1月份,平均为8.2 mm。但年季差大,年内分布不均致使春播期、小麦灌浆期、夏播和秋播以及秋作物旺盛生长期等关键时期,往往无雨或少雨。即使在降雨量集中的夏季,也往往出现数十天无雨,使秋作物减产或绝收。由于雨量分布不均,常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有春旱、初夏旱、伏旱和秋旱。秋旱较少,伏旱威胁最大,有时两旱相连,其危害就更加严重。据1987—2010年的24年资料显示,4月上旬平均降雨量为11.6 mm,中旬为11.2 mm,其中,中旬不到10 mm就有18年,有10年的基本上无降雨,加之冬春雪雨甚少,给春播带来了困难。1987—2010年的资料显示,6月上中旬,平均旬降雨量分别为24 mm和15.9 mm,在15 mm以下的分别有9年和15年,造成部分秋作物晚播低产;7月中旬—8月上旬,降雨量在20 mm以下的分别为7年、9年、11年,加之高温蒸发量大,形成了严重的伏旱,造成秋作物减产。据1987年以后的24年记载,出现干旱的有20年,发生频率为83.3%,即10年8遇。其中,大旱的4年,频率为16.7%,6年1遇;中旱有12年,频率为50%,2年1遇;小旱的有5年,频率为20.8%,近5年1遇,基本上是年年有旱情。在一年内,四季都有发生旱情的可能。据记载,在1352年的时间内,因干旱造成大灾荒的有58年,平均23年1遇。所以干旱无论是过去和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制约渑池农业生产的最大因素。

(三)水资源匮乏,水路不通,利用困难重重。

全县水资源总量为1.89亿m3,其中,地表水1.81亿m3,地下水0.5亿m3(重复计算量0.42亿m3)。可利用的水资源为:地表水1.19亿m3,地下水0.15亿m3,合计为1.21亿m3(重复计算量0.13亿m3),占总水量的64.02%。

1.全县绝大多数地方,地下300 m深度以内无好的含水层,特别是山区和丘陵的一些地方,人、畜生活用水都较为困难,一遇干旱,将有更多的人畜用水发生恐慌。因此,利用地下水发展灌溉的可能性甚微,有的地方得不偿失。

2.全县共有大小河流132条,正常流量3.005 m3/s,一遇干旱大部断流。流量较大的几条河流,在干旱时来水量大减,其灌溉能力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沿河几乎没有可利用的灌溉设施。

3.全县共有中小水库29座,部分已经干涸,多数没有可利用的灌溉设施,干旱发生时,农民只能利用临时设施开展灌溉。少数水库虽能灌溉,惠及面积十分有限。

综上所述,渑池发展灌溉的水资源欠丰,灌溉水路不通。有些地方发展水利得不偿失。如倾力发展水利,预计灌溉面积也只能有6 666.67 hm2,仅能解决16.7%的耕地灌溉问题。

(四)生态失去平衡。

生态环境恶劣,生态处于恶性循环。由于人为原因,渑池县这个曾经气候湿润、森林茂密、山清水秀,祖先择优定居且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仰韶文化的好地方,在火猎、刀耕火种、取暖、熟食、战争等戕害下,森林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现今的渑池,到处童山秃岭,土壤贫瘠。更痛心的是,在现在条件下,农业生态堪忧。首先,是大面积的常年单一经营,破坏了农业生产必须的合理结构。全县绝大部分土地累年只种植小麦和玉米,由于禾本科作物固有的需肥习性,大量消耗土壤中的同一类元素,致使这类元素含量逐渐下降,因此作物产量呈下降趋势。为了提高产量,在有机质缺乏的情况下向土壤中大量补施化肥,结果破坏了土壤中的微生物生态平衡,于是土壤板结,耕性变差,作物产量不能有效放大,进入恶性循环。其次,是农田周边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农田小气候弱化。众所周知,在生态环境良好的条件下,农作物的生长会营造更加适宜其生长的农田小气候,这种小气候能极大地促进作物的生长,提高产量;农田小气候弱化,作物生长受阻,产量下降。最后,农业生产中的能量相互转化链条断裂。近些年来,渑池农业秸秆90%以上的没有归还土壤,而是通过焚烧、散乱堆放等方式浪费。

(五)人与社会因素

1.科技知识的缺乏。笔者在洪阳崤店村调查朝天椒移栽起苗的操作技术细节时发现,大部分的农民不注意在起苗过程中悉心保护辣椒根系,不懂得伤根会造成辣椒缓苗期延长,死苗比例增加,减产幅度明显。种植农户只在起苗前才洇水,且随浇随用手拔起,根系受到很大损伤。大多数农民认识不到植树种草,建设护田林网,改善农田小气候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举措,他们到处毁林毁草垦荒,肆意破坏农田生态环境,有的甚至对已退耕还林的土地复耕,广种薄收。很多农民不知道轮作倒茬、间作套种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和增产作用;也不知道过量、经常施用化肥对于土壤的危害,只迷信化肥的增产作用。多数农民片面追求高产,盲目扩大复播指数,轻视养地;强调高产作物种植,大量压缩养地作用大、抗旱能力强的豆类等养地作物面积。复种指数1957年为120%,到了2010年,除辣椒、烟地外,其他土地复种指数几乎达到100%,综合起来为170%。1956年,豆类作物面积1.63万hm2,其后逐年下降,2010年减少到0.85万hm2,提高复种指数、减少养地作物的种植,致使当年作物产量下降,群众说:“秋赶夏、夏赶秋,两季不如一季收。”农民种田科技知识的缺乏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对土地投入严重不足,资金缺乏。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否由两个方面决定:一是科技,二是投入。没有投入,就没有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也没有产业的进步。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土壤的培肥、土地平整、发展防护林带、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发展农业机械、发展新产业等等,都需要投入。无有效投入,发展农业生产就是一句空话。

调查发现,多年来以农户为单位对农业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农机领域,其他方面的投入可以忽略不计。时至今日,全县农田生态条件不仅没有改善,而且越发恶劣;土壤薄与旱的状况更甚,大多数农民只顾眼前利益,化肥越上越多,“土地越吃越馋”;耕地坡度大、地块零散状况几无改观。

造成农业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农民的经济收入低,二是社会和政府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渑池县农民普遍贫困是不争的事实。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669元,它除了能用于解决子女的教育费用、最低生活费用、医疗费用以及简单的再生产费用外,所剩无几,有的还会出现亏空,农民是没有能力去搞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事情,产量也只能顺其自然。由于农业低效的特性,社会是不会重视农业生产的。政府因为它是基础产业虽给予合理关注,可投入总感觉是象征性的。因此,投入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市场化水平低,农产品交易不顺畅,价格低。农业生产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产业的发展。一是产业的规模和水平的提升,二是形成新产业。一提到产业发展,农民首先想到的就是产品是否卖得出去,价格如何。

4.小农意识浓厚,阻滞了农业产业规模的合理发展。农民的小农意思根深蒂固,加之土地承包制把土地化整为零,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

二、解决措施

(一)农业生产发展的认识

农业生产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应该涵盖以下内容:

1.生产条件改善。包括水利设施合理发展,土地及土壤条件改善,坡耕地得到平整,土壤得到培肥,薄与旱的状况逐步向善;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农田防护林带形成,规模逐步扩大,农田生态环境得到优化;作物布局日趋合理;农业机械化程度和水平提高。

2.产量提高。农产品单产和质量双重提高。

3.科技含量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手段先进、产出投入比增大、单位产品的能耗降低等。

4.产业进步。产业规模扩大,新型产业出现和发展。

(二)解决措施

农民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主体。政府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作用是服务。社会是农业生产发展的辅助力量。

1.以农民为主体搞好土地平整,整修地边地堰,减少水土流失。政府应制定详细措施对农田基本建设进行合理补助。

2.培肥土壤。秸秆直接还田或过腹还田,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开发有机肥源,为培肥土壤提供充裕的物质保障。

3.量力、科学合理的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4.用养结合,合理休闲土地。禁止掠夺性使用土地,建立土地休闲制度。高产作物和豆科等养地作物合理轮作,使土壤中的有效成分得到均衡利用、有效利用。

5.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农业防护林带。继续退耕还林还草,并切实保护退耕还林成果。严禁退耕还林还草复耕、毁林垦荒。规划好防护林带,鼓励植树种草,通过多种途径优化农业生态环境。

6.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唤醒农民对于农业生产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

7.鼓励土地流转、土地置换,发展土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经营。因地制宜的发展新的农业产业。

8.延续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规模。

猜你喜欢

降雨量农田全县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来安县水旱灾害分析与防灾措施探讨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德州市多年降雨特征分析
降雨量与面积的关系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黑板像农田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降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