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阳市殷都区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调研
2018-01-17安阳市殷都区农林水牧局马瑞娥
安阳市殷都区农林水牧局 马瑞娥
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农产品生产、需求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粮食连年增产,小麦产需基本平衡,但是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花生、大豆、油料生产出现下滑,缺口逐年扩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意义重大。做好种植业调整工作,大力发展优质特色产业,不仅提高种植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助推农民增收,还能为有效减轻殷都区禁烧压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基本情况
殷都区总面积682 km2,耕地面积2.67万hm2。下一步,殷都区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优、绿、新”总体要求,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整合殷墟保护区内浩宇国际慢城休闲区、建坤生态园等农场资源,打造安阳生态休闲“后花园”。建设伦掌山海农庄、曲沟纳川三农、磊口目明生态园等一批农业生态园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殷都区离城郊较近的优势,同时西部丘陵山区,以农业种植业结构性调整为主,大力发展小杂粮、中药材、牧草、油葵、红薯等经济作物。
二、发展规划
为搞好种植结构调整,殷都区组织专家组进行实地调研,经过调研,印发了《关于殷都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因地制宜指导各乡镇、办进行结构调整。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大发展”的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划分出油葵适宜区、高油花生适宜区、红薯适宜区、谷子适宜区、青贮玉米适宜区、紫花苜蓿适宜区、尖椒适宜区、苗木花卉及其他经济作物适宜区,并制定出八大适宜区的合理种植模式。尤其要在交通要道两侧搞好样板田,起到示范引领作用。2017年围绕安姚公路、安林公路(南林高速)、大白线等道路沿线,以秋作物为结构调整重点,调减玉米面积,合理布局油料、杂粮、苗木等产业。
三、工作任务
2017年以秋作物为结构调整重点,调减玉米面积0.33万hm2,增加油料作物面积0.1万hm2,杂粮面积0.17万hm2,中药材、经济林等面积0.07万hm2。2018年调减玉米面积0.67万hm2。
(一)重要道路两侧
大白线、安姚公路、洪积线两侧500 m以及安林路(安林高速)两侧1000 m,以秋作物为结构调整重点,调减玉米面积,合理布局油料、杂粮、苗木等产业。
(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重点打造两条休闲农业观光带。一条是从殷墟、王陵遗址至曹操高陵,发展绿色、高效、采摘、餐饮、游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农业园,以“农+旅”形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条是南水北调工程生态走廊观光带,纵向贯穿西郊、北蒙、洪河屯、安丰4个乡、办,重点发展蔬菜、花卉和林下经济,形成多种产业兼具的综合现代农业示范带。
(三)丘陵坡地调整探索区
在远离主要路线及旅游景点的区域,通过重点扶持规模经营主体,形成以点带面的各具特色的结构调整区域。如洪河屯乡特色红薯种植区、麦辣椒套种区、伦掌的牧草示范区等。
四、突出特色
充分发挥殷都区离城郊较近的优势,突出特色。围绕“调优、调绿、调新”的发展理念,重点打造两条休闲农业观光带。一条是从殷墟、王陵遗址至曹操高陵,发展绿色、高效、采摘、餐饮、游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现代农业园,以“农+旅”形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条是南水北调工程生态走廊观光带,纵向贯穿西郊、北蒙、洪河屯、安丰4个乡、办,重点发展蔬菜、花卉和林下经济,形成多种产业兼具的综合现代农业示范带。在远离主要路线及旅游景点的区域,通过重点扶持规模经营主体,形成以点带面的各具特色的结构调整区域。如洪河屯乡特色红薯种植区、麦辣椒套种区、伦掌的牧草示范区等等。
五、主要措施
农业结构调整,各乡镇、办要积极引导落实,主动作为,通过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乡镇、办要切实加强对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组织领导,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服务、宣传等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环境,尤其是要注重发挥好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和新型经营主体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参与结构调整工作。
(二)强化政策扶持
2017年,安阳市政府、殷都区政府都拿出了专项资金支持种植业结构调整,各乡镇也都出台了奖补办法,充分发挥好政策的杠杆作用,形成较好的政策聚合效应。
(三)定期督导考核,奖优罚劣
殷都区政府把结构调整作为干部考核和年底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要求每周上报,每月排名,并对乡镇、办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情况进行专项督导,年底进行综合考评,根据情况进行奖优罚劣。
六 、存在的不足
殷都区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才刚刚起步,与市里要求、兄弟县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殷都区将瞄准市场需求,结合本区特色,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快步推进殷都区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殷都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七、工作打算
(一)科学谋划殷都区的现代农业新规划
按照“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总体要求,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增收”为核心,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着力点,以破解农业“规模小、投入散、融资难、风险大”为重点,通过规划构建“四区、三线、八园、五片”的农业空间格局,大力发展两大传统优势产业(优质小麦和小杂粮),三大乡镇特色产业(西部丘陵山区的大红袍花椒、优质小米、优质红薯),五大外延增效产业相互融合“235”产业体系(食用菌、红薯深加工、中药材、坡地经济林及旅游休闲农业),建设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科技化“五化结合”的农业经营新体系,形成部门联动,政策扶持,要素支撑、示范引领“四位一体”的农业新机制,力争用2~3年的时间,把殷都区打造成以生产绿色、产品高值、产业高效、环境友好的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区。
1.发展目标:
按照一年打基础(2018年)、两年见成效(2019年)、三年新跨越(2020年)的步骤,通过优布局、调结构、转方式、强基础、增活力,力争到2020年特色经济林面积达到0.2万hm2,中药材面积达到0.067万hm2,优质小麦面积达到0.4万hm2,培育一批“富裕的农场主”“职业化的农民”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6.67 hm2以上瓜果种植采摘园达到20个,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培育省级以上知名品牌2~3个,建立农业产业扶贫基地40个,将殷都区建成观光、旅游、休闲农业引领区、都市城郊高效农业聚集区、初步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2.具体目标:
(1)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改善。2018年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4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2020年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50%、农作物耕种及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
(2)科技推广水平明显提高。2018年农业科技人员达到56人 、新型职业农民达到320人,搭建农业电商平台的任务完成80%(270个)。2020年全覆盖(293村)。
(3)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管理水平明显增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达到45%、农户参与合作社达到70%、“三品一标”认证达到20%,农产品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模式大面积形成。
(二)以项目为抓手,促进工作上台阶
对区划调整后的实际情况,殷都区面临着既要尽快补齐现代农业的“短板”,又要提高发展现代农业“提升板”的双重任务。2017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按照区委“13341”工作思路的总体要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狠抓农业供给侧改革和转型升级不放松,不断推动殷都现代农业的结构优化。2018年结合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区域站建设、信息工程入户、有机质提升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的设施,将产生一大批经过培训后的新型农民。其中有高素质的青年农民成长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农民合作社创办人,有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加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他们将成为助推农业走向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靠天吃饭成为历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广阔田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三)推进产业扶贫, 加快脱贫步伐
推进产业扶贫,要坚持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规模,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地域特色突出的脱贫产业,将产业发展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衔接起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型、股份合作型、土地托管型、订单帮扶型、大学生村官型、金融扶持型等多种形式,建立贫困户与产业发展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人口分享产业发展收益。
下一步我们将在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的基础上,认真梳理问题,盯住弱项,补齐短板,加大农业产业扶贫力度,引导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增加带贫能力,由输血转为造血,更加有针对性地推进殷都区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继续加强与英烈村的联接,争取在英烈村建设一个纺织加工产业扶贫基地,培育壮大英烈现有的大蒜和红萝卜基地,新建一个中药材种植业基地,积极推进纳川三农实业有限公司在英烈村新建的扶贫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