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例播散性带状疱疹临床分析
2018-01-17曹媛媛项倩彤
张 慧 曹媛媛 崔 伟 项倩彤
播散性带状疱疹是带状疱疹中的严重类型,是指在局部发疹后数日内,全身发生类似水痘样皮疹,常伴有高热,可并发肺、脑损害[1]。临床上比较少见,我科在2009年10月至2017年9月共诊治了22例播散性带状疱疹,现将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0月至2017年9月我科共诊治了22例播散性带状疱疹,其中男15例(68.2%),女7例(31.8%),男女比例为2.14∶1。22例均符合播散性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2],即除有典型的节段性群集性水疱皮疹外,还产生泛发性水痘样疹,并在感染的皮节外有20个以上水疱。所有患者均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记物检查,同时行乙肝、丙肝、梅毒及HIV抗体检测。
1.2 研究方法 根据22例播散性带状疱疹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诱因、合并基础疾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年龄 年龄最轻者36岁,最长者83岁,平均年龄为62.1岁,其中30~39岁年龄组1例(4.5%),40~49岁年龄组1例(4.5%),50~59岁年龄组5例(22.7%),60例69岁年龄组10例(45.5%),70~79岁年龄组4例(18.2%),80~89岁年龄组1例(4.5%),发病率最高者为61~70岁年龄组。
2.2 诱因及基础疾病 发病前2例有明显过度劳累史,2例有感冒病史,1例在脑梗塞后,1例痔疮手术后,1例乳腺癌化疗后。22例患者中,有基础疾病者14例(63.6%),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者有7例(31.8%),合并恶性肿瘤者有3例(13.6%,乳腺癌、恶性淋巴瘤、胃癌),合并乙肝2例(9.1%),呼吸系统疾病1例(4.5%,肺气肿),晚期梅毒1例(4.5%)。
2.3 发病情况 首发部位以肋间神经区9例(40.9%),三叉神经区5例(22.7%),臂丛神经区3例(13.6%),骶尾神经区2例(9.1%),同时累及2个神经节段者2例(9.1%),颈从神经区1例(4.5%)。皮疹表现为红斑水疱型18例,出血型2例,大疱型和坏疽型各1例。水疱初发到泛发时间最短者2天,最长者10天,平均为4.18天。13例(59.1%)出现发热,最高39.1℃,最低37.3℃,平均37.9℃。首发部位疼痛明显者18例,伴纳差5例。
2.4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单核细胞比例升高者10例(>10%)(45.5%),白细胞计数降低者6例(<4×109)(27.3%),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者5例(<40%)(22.7%),血小板数降低者2例(<10×109)(9.1%);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者6例(>8 mg/L)(27.3%);肝功能异常者3例(ALT>60 IU/L,AST>60 IU/L,谷氨酰转移酶>87 IU/L)。乙肝大三阳者2例(HBsAg阳性,HBeAg阳性,HBcAb阳性);梅毒阳性1例(TPPA阳性,RPR阳性,滴度1∶2)。
2.5 治疗经过 (1)抗病毒治疗:22例患者均给予更昔洛韦静脉滴注;(2)营养神经治疗:甲钴胺,呋喃硫胺口服;(3)调节免疫:干扰素肌肉注射;(4)对症治疗:合并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疼痛剧烈者给予氯诺昔康或者普瑞巴林口服等;(5)局部处理:水疱未破予炉甘石洗剂外涂至结痂,水疱破溃有糜烂时予复方黄柏液外敷同时用夫西地酸乳膏外涂。
2.6 治疗结果 22例患者皮损均治愈(标准:水疱干涸、结痂、溃疡愈合),原发皮损愈合时间10~23天(平均16.4天),播散性水痘样疹愈合时间3~10天(平均5.6天)。后遗神经痛(临床治愈后疼痛持续时间大于1个月)患者有10例(45.5%)。治疗过程中继发感染者4例,并发病毒性角膜炎患者2例,原发皮损愈合后局部皮肤瘙痒剧烈1例。
3 讨论
播散性带状疱疹是患者在免疫功能低下或特异性免疫功能抑制情况下,病毒经过血行播散扩散至全身,在较短时间内全身可出现泛发性水痘样皮疹[1]。国外文献报道播散性带状疱疹在带状疱疹中的发病率约占2%~10%,主要危险因素有老年、劳累、精神压力大、艾滋病、器官移植、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3]。本文报道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占68.2%,说明老年患者仍然为播散性带状疱疹的重要群体。有研究表明淋巴细胞诱导的免疫应答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减弱,即“免疫衰老”现象[4]。资料中有2例患者<50岁,其中1例有乙肝大三阳病史,肝功能异常,另一例则未发现有任何基础疾病,但病前有劳累史,说明部分中青年在免疫功能异常时也可发生播散性带状疱疹。
该资料中男性患者15例(68.2%),女性患者只有7例(31.8%),这与刘江波等[5]研究结果类似(男性患者67.6%,女性患者32.4%),但有些研究发现播散性带状疱疹男女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考虑和研究样本量大小有关,还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后再作统计。
本研究中59.1%的患者有发热,播散性皮疹均呈向心型分布的特点,表明该病除了有带状疱疹的表现外还同时具有水痘的典型临床特征。研究中发现,原发皮损愈合时间明显长于播散性皮损,原发皮损继发感染几率较播散性皮损高。
该研究主要使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配用干扰素、维生素B1B12等对症治疗,更昔洛韦是广谱抗DNA病毒药物,与阿昔洛韦相比,更昔洛韦能更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尤以控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缩短止疱和结痂时间,提高疗效[6]。干扰素是一种低分子糖蛋白,主要通过促进抗病毒蛋白合成,阻止病毒蛋白质翻译达到抑制病毒繁殖的目的,同时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7]。同时予维生素B1、B12营养神经,缓解因神经发炎或坏死引起的疼痛,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的可能及疼痛程度。原发皮损水疱有破溃或者继发感染者均使用复方黄柏液湿敷患处,复方黄柏液主要成分有黄柏、连翘、金银花、蒲公英、蜈蚣等,具有抗病毒、抗细菌、干燥收敛、止痛和修复作用[8]。另外对症处理和基础疾病的积极干预在治疗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会影响患者的整体状态及疾病恢复时间。最终22例患者皮损均干燥、结痂离院,上述综合疗法对播散性带状疱疹具有显著的疗效。后期随访遗留神经痛患者10例(45.5%),发生率高于普通带状疱疹患者(19.2%)[9]。本组患者原发皮损愈合时间10~23天(平均16.4天),明显长于普通带状疱疹皮损的愈合时间(7~9天)[9],这均表明播散性带状疱疹较普通带状疱疹临床症状更重,恢复更慢。
综上所述,播散性带状疱疹的诊断主要是根据其特有的原发性皮损同时合并播散性皮损,该病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高龄、肿瘤、劳累等是其危险因素,播散性带状疱疹较普通带状疱疹临床症状更重、更易继发感染、恢复更慢、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也更高。临床给予抗病毒、营养神经、增强机体抵抗力及对症支持治疗能够取得显著的疗效。
[1]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94.
[2] Mueuer NH, Gilden DH, Cohrs RJ, et al.Varicella zoster virus infection:clinical features, molecula pathogenesis of disease, and latency[J].Neuml Clin,2008,26(3):675-697.
[3] Bollea-Garlatti ML, Bollea-Garlatti LA, Vacas AS, 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in a population with disseminated herpes zoster: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Actas Dermosifiliogr,2017,108(2):145-152.
[4] Duncan CJ, Hambleton S.Varicella zoster virus immutity: A primer[J].J Infect,2015,71(1):47-55.
[5] 刘江波,张杏平,李明,等.泛发性带状疱疹中文文献meta分析[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7,14(3):145-147.
[6] 马燕.更昔洛韦与阿昔洛韦在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评价[J].黑龙江医学,2014,38(8):915.
[7] 徐晓巍,王金忠.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后遗神经痛及IL-6、IL-10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11(35):55-57.
[8] 常远.伐昔洛韦分散片联合复方黄柏液治疗带状疱疹[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5,33(2):134-136.
[9] 林志森,杨勇,李若瑜,等.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0,39(6):393-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