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吸收棒与微型钛板在桡骨小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对比

2018-01-17马楠

中国疗养医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钛板肘关节桡骨

马楠

桡骨小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统计显示[1],其发生率约占所有肘部创伤的18%,早期对于该病的治疗方法为保守治疗,但由于桡骨小头骨折对肘关节功能影响较大,常规保守治疗将对患者肘关节稳定性产生影响。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对内固定器械工具以及技术均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可吸收棒、微型钛板、钢板均是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常用器械,不同的工具其疗效也各不相同[2],为进一步显示其治疗效果及优势,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接收的64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可吸收棒与微型钛板治疗,现将两者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资料均来源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我院接收的64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均经常规螺旋CT检查确诊为桡骨小头骨折,并明确骨折移位情况及骨折片位置。排除粉碎性且无法固定的骨折及严重骨质疏松性骨折。按照随机排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16~59岁,平均年龄(37.51±4.8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0例,摔伤13例,高空坠落伤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 h~3 d;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15~58岁,平均年龄(37.02±4.9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例,摔伤15例,高空坠落伤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 h~3 d。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本次分组调查情况知情无异议,愿意积极配合。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得数据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取仰卧位,麻醉方法取全身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充气止血带止血后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观察组患者采取肘后外侧入路,切开关节囊及环状韧带,暴露骨折部位并进行复位,检查有无骨缺损,随后用直径1.0 mm的克氏针临时固定,钻孔后,将前臂进行小范围旋转,设计可吸收棒在桡骨头处的位置和方向,选用1~2枚直径2 mm的可吸收棒固定每个复位的骨折块。

对照组手术入路与手术方法大致相同,只有在显露骨折端后,将可吸收棒替换为微型钛板适当塑形后,以螺钉固定。

1.3 观察指标 ①肘关节功能评分:采用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此评分基于4项标准,分别是运动(64分),握力(12分),功能稳定性(12分)和疼痛(12分)。分数0~100分,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一般:70~79分,差:<70分。分别于内固定后1个月、半年、1年及2年进行评估[3]。②并发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无并发症出现,例如创伤后关节内异位骨化、骨骼坏死、骨折未愈合或延迟愈合、骨折继发性移位、骨关节炎以及内部感染等发生。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1个月、半年、1年及2年的肘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06,P<0.05,表2)。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桡骨小头在肘部稳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也是肘部相对脆弱的部分,当人体进行高速运动或大幅度体育活动时极易发生骨折,针对此类患者,传统治疗方法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但随着骨折患者逐年增多,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该手术极易发生关节固定度不稳、桡骨继发性移位等症状,且切开后易于感染,给患者日后恢复带来诸多不便[4]。有学者认为[5],发生这些现象与切开复位的内固定物有主要关联,目前临床常用的内固定物为微型钛板、可吸收棒,两者各有利弊。白晨平等学者在研究中对比了微型钛板与可吸收棒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效果[6-8],发现接受微型钛板治疗的36例患者患侧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均不及采取可吸收棒治疗的患者,且可吸收棒患者术后关节活动范围缺失、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证实可吸收棒的有效性及可行性。而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半年、1年及2年的肘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仅出现1例关节内异位骨化与1例骨关节炎,并发症发生率为6.25%,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1.88%,这一结论与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达成一致。可吸收棒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因其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无需再次手术切开取出、减少创伤等优势在临床使用时间较长[9-10]。结果提示,相比微型钛板,可吸收棒的稳定性和强度更高,且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避免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造成的手术痛苦以及对局部组织及关节周围结构和组织的损伤。

综上所述,可吸收棒在桡骨小头骨折治疗中应用价值更高,其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无抗原性,能最大限度地恢复肘关节功能,也避免了二次手术,降低总体费用,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可吸收棒是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1]潘昭勋,杨晓明,张洪鑫,等.肘关节镜下应用Harbert钉治疗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3,32(7):581-584.

[2]孙克富,耿玉强,崔建国,等.微型钢板结合Herbert螺钉治疗MasonⅢ型桡骨小头骨折[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4,30(2):153-155.

[3]王思成,张友忠,杨国庆,等.可吸收棒与Herbert螺钉修复桡骨小头骨折:治疗效应及经济学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26):4153-4157.

[4]罗亚平,常小波,王勤业,等.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4,35(3):199-200,208.

[5]向成浩,陈文革,蒋从斌,等.可吸收棒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临床疗效分析[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5,12(5):27-30.

[6]白晨平.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比较[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6,32(4):253-254.

[7]董强,马信龙,马宝通,等.LCP钢板与外固定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3):249-253.

[8]张弛,杨宗酉,刘勃,等.2011年至2013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雨雪天气下尺、桡骨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17(12):1069-1072.

[9]王家骐,张鹏,黄祖成,等.掌侧切口和解剖型锁定钛板治疗AO/ASIFC型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3,29(5):260-262.

[10]王树,王加宽,顾加祥,等.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桡腕关节形态学特征与腕关节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4,30(5):330-332.

猜你喜欢

钛板肘关节桡骨
桡骨远端骨折掌与背侧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轧制方向对粉末轧制多孔钛板力学性能的影响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T型钢板治疗的效果探讨
肘关节镜治疗肘关节僵硬手术技巧
超声结合应力实验在肘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中的临床意义分析
MSCT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诊断分型的应用价值
全肘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
钛板联合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在眶壁骨折中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研究
内固定钛板植入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护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