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银质针疗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心率变异性和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2018-01-17唐晨姜志坚彭丽岚
唐晨 姜志坚 彭丽岚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侵犯关节滑膜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肿胀、疼痛、变形、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在中医学领域被划归到“痹症”的范围[1]。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来说,持续的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是他们最难以忍受也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但临床上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起效快止痛效果好的如激素类药物,副作用较大,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例如中医中药治疗,疗程太长,患者服药依从性差。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通过采用细银质针配合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障碍,收到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共209例患者,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2]:晨僵至少1 h;3个以上关节肿胀;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对称性关节肿;类风湿结节;X线特征改变;类风湿因子阳性。以上7条中须具备4条以上,且前4条须持续6周以上。男51例,女158例;年龄45~69岁,平均51.6岁;病程0.5~20年。在口服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细银质针治疗。
1.2 方法
1.2.1 常规药物治疗 ①甲氨喋呤,10 mg,1次/周。②通痹胶囊,2粒,2次/d。③醋氯芬酸肠溶片,2片/次。
1.2.2 细银质针治疗 ①按照患者疼痛部位在皮肤上标记压痛点,针与针之间距离为1.0~2 cm,压痛点多为肌肉或肌筋膜与骨膜的连接处,解剖学分布同手术松解部位和范围相一致。选取压痛点须仔细,避免遗漏。应避开大血管和神经。②根据所选部位选择合适长度的不同型号的银质针,对准深层病变部位直刺或斜刺肌肉或筋膜等在骨骼肌上的附着点(压痛点)连接处或病变关节滑膜,引出较强烈的酸、沉、胀、麻针感为止,病变越重其针感越强。针刺到位后,不必提插捻针。③YRX-1A-16型银质针加热巡检仪加热,使患者有舒适的温热感觉,加热20 min,治疗过程中要经常询问患者感觉,如有局部过热或刺痛感应调整温度,防止烫伤。④起针后针眼处碘伏消毒,纱布覆盖,保持清洁、干燥,3 d内不得沾水,避免针眼感染。如果疼痛部位较大,可以分次进行。⑤于针刺前后进行心率变异检查。采用WE-MD-ANSA01临床用心率变异性分析仪,患者取坐位,安静舒适的环境下休息10 min,排除干扰,将导线夹子夹在双手腕及前臂处,嘱患者保持安静,开始检测。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病变关节肿痛明显减轻,关节活动功能显著改善;有效:病变关节肿痛有所减轻,关节活动功能有所改善;无效:经治疗后,关节肿痛及活动功能均无改善[3]。相关指标观察细银质针治疗前后R-R间距变化,N-N间距标准差,自主神经活性,交感神经功能,副交感神经功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表1~2)
治疗30 d后,209例患者显效124例,有效7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7.1%。患者应用细银质针后比针前R-R间距变化延长(P<0.05),N-N间距标准差延长(P<0.05),自主神经活性升高(P<0.05),交感神经功能降低(P>0.05),副交感神经功能升高(P<0.05),针刺部位温度升高(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变异变化(±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变异变化(±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R-R间距变化/% N-N间距标准差/ms治疗前 17.4±8.8 22.2±11.7治疗后 52.3±164.3# 50.9±124.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主神经功能变化(±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主神经功能变化(±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自主神经功能 交感神经功能 副交感神经功能治疗前 4.2±1.1 51.8±20.7 3.6±1.2治疗后 4.9±1.6# 48.1±19.5 4.6±1.5#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病变为主的进行性对称性慢性的多关节病变,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多认为与感染、遗传、雌激素水平、环境、劳累、外伤等因素有关[4]。主要累及双手、腕、肘、肩、膝、髋、踝、足趾及颞颌关节等全身多关节,病程长、易迁延反复发作、顽固性关节肿胀疼痛、致残率极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社会、家庭及个人带来沉重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滑膜炎是其主要病理变化,异常增生的关节滑膜形成绒毛突入关节腔,破坏和侵蚀关节软骨、韧带、肌腱等组织,进而破坏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功能丧失[5]。
虽然国内外有很多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但疗效肯定的不多,非甾体类消炎药与激素类药物起效快,但副作用大,中医中药治疗副作用少,但起效慢,疗程长,患者往往不能坚持。
银质针是由古代“九针”发展而来,20世纪70年代,宣蜇人提出软组织压痛点分布规律,并结合浙江中医名家陆云响祖传银针疗法经验技术,发明了银质针治疗技术。通过密集针刺,配合针柄加热,可以明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痉挛,促进炎症、渗出物及致痛物质排除,有效缓解疼痛[6-7],达到以针代刀,致松去痛的目的。我们既往采用银质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的顽固性关节痛及功能障碍,取得良好疗效[5]。但由于针体较粗,引出疼痛较强烈,针刺前各个针眼都需要麻醉,治疗痛苦较大,因此患者在选择此治疗时都非常谨慎。
细银质针针体较细,规格有0.45 mm×85 mm,0.6 mm×85 mm,0.45 mm×110 mm三种,仅比针灸针略粗,引出痛感轻,针刺前不必麻醉,患者更易于接受。
研究表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和疼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8],通过阻滞交感神经可以明显减轻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患者的疼痛症状[9]。心率变异性(HRV)可以反映自主神经系统活性和定量评估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张力及其平衡性。目前临床将心率变异分析用于各类疾病的检测,尤其在疼痛领域应用较广,可定量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状态[10]。本研究示患者细银质针后比针前R-R间距变化延长,N-N间距标准差延长,自主神经活性升高,交感神经功能降低,副交感神经功能升高。以上结果可使心率变慢,心脏负荷减轻,保持较佳心脏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至于以上变化是由细银针针刺引起的,还是疼痛缓解引起的,又或者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还需我们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发现,细银质针虽然针体较细,仍具有较好的减轻肿胀、缓解疼痛及改善关节活动的作用,而且由于细针对患者刺激较小,其适应证范围比粗银质针更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张丽芳.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用药分析[J].文摘版:医药卫生,2015,6(1):152.
[2]ArnettFC,Edworthys,Block DA,etal.The 1987 revised ARA Criteria forRheumatoid Artjritis[J].ArthritisRheum,1987,30(1):17.
[3]毕昆华,胡中,王萍.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4(1):35-39.
[4]蔡光先,廖亮英,宁泽璞.类风湿性关节炎[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3):120-122.
[5]彭丽岚,吴军,林宏燕.密集型热银质针综合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顽固性关节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4):259-260.
[6]叶刚,董章利,马余鸿.银质针导热治疗慢性膝关节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6):329-332.
[7]王一帆,木彬,李代斌.银质针疗法在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疼痛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1):126-129.
[8]Jarrett M,Heitkemper M,Czyzewski D,et al.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function in young children with abdominal pain o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J].The Journal of Pain,2012,13(5):477-484.
[9]向勇.交感神经系统在炎症痛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3,24(2):73-75.
[10]付庆彪,刘春林,张方.心率变异性分析评价疼痛对自主神经活动的影响[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6,32(6):122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