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钉缸调]的历史沿革及现状研究
——以山西省昔阳县青岩头村为例

2018-01-17内蒙古师范大学01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1期
关键词:大娘笔者

(内蒙古师范大学 010000)

一、[钉缸调]的来源追溯

据相关文献记载,[钉缸调]源于戏曲抄本《钵中莲》。板俊荣在《明万历抄本〈钵中莲〉之[补缸调]的词谱考释》一文中指出,“明代万历无名氏《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补缸》中主腔为[诰猖腔],因《补缸》一出盛极一时,后通称其为[补缸调][修缸调]或[钉缸调]”1。并且,在清嘉庆抄本《钵中莲》第三出《冥会补缸》2中[诰昌歌]也有相关的记载。“[补缸调]这种民间生活气息浓郁、历史悠久的民间小调在全国流传很广,深受民众欢迎。其称谓衍变较多,文辞通俗上口,曲调富有特色,在许多地方戏曲、曲艺音乐中均得到广泛运用”3。

二、昔阳县[钉缸调]的个案考察

齐琨在《历史地阐释:民族音乐学之历史研究》一文中,希望提出“民族音乐学之历史研究的目的……是在实地考察中,系统地搜集局内人相关音乐文化变迁过程的口述资料,通过梳理、整合局内人的集体记忆,构建相关音乐文化传承过程的口述历史,以理解传统音乐如何及为何在时间的流逝中有选择的延续至今”4。由于田野考察工作的地点是笔者的家乡,从小就对[钉缸调]耳濡目染。所以,给笔者进行个案研究带来了很多便利。笔者先后对青岩头村的民间艺人王富全、王春良、高金兰等人进行了采访。

(一)采访时间:2013年2月

采访对象:王富全

采访地点:王富全家中

采访内容:笔者:您好,请您谈一谈咱们村的钉缸?

王富全:钉缸那是一场戏(戏曲)哩,那是唱戏中的一行(一段)。不是这趟(指现在)唱的钉缸——老年人过年过节弄一那红火热闹,它也属于一种民间艺术。他(王大爷)是专门去打她(王大娘)那缸缸哩,打不了她(王大娘)那缸缸还打不败她哩,王大娘都钻在那里头,躲在里头了,别人都打不着她,也都看不着她了,王婆是全凭那一罐罐哩。打破缸以后,都去拿(抓)王婆两家交战呀。王婆她都打不过nia钉巧匠,因为他把王大娘藏身之处坏了她了。那也不知道是一什么精奇(妖怪),专门炼下一那缸缸。打不过nia都钻那罐罐里头了。这戏我没有看过,听人说过。

(二)采访时间:2013年2月

采访对象:王春良,高金兰

采访地点:村委会办公室

采访内容:笔者:您好,请你们谈一谈咱们村的钉缸并且表演一下?

王春良:钉缸都是过年什么哩,弄一红火热闹,那要是全部唱完那多哩,能唱一前晌(指整个上午)。

高金兰:钉缸错是(指必须)唱才能唱下来了哩,你光让我说歌词都连不下来了。

随后笔者对两位艺人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采访并录像,艺人们边回忆边表演,一共演唱了47句。在采访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歌词艺人已经记不清了。歌词整理如下:

阳坡上来那个红彤彤,照见那菜园才绿个清清。

红萝皮爷爷nia坐了天下,白萝皮娘娘nia都坐了正宫。

青菜大人nia为元帅,踩哩那韭菜都作了先行。

朝中这里nia都点着炮,吓哩nia那芫荽都乱东东。

吓哩那黄瓜都上了吊,吓哩那土豆都往地里头行。

别的事情咱不表,王家庄钉缸咱走一程。

阳坡上来那个红刚刚,担起我这担来都出了店房。

今天我不往别处去,一心上回王家庄。

王家庄有一王员外,他所生三位好姑娘。

大哩nia是光秃底,二哩nia是个秃底光。

数这三哩她生哩好,转弯弯有毛她是当寸光。

四个秃秃来抬轿,轿里头坐着个秃姑娘。

两个秃秃拜天地,一伙秃秃nia都去听房。

正行走道用目观,王家庄不远都到面前。

担子我放在十字路口,呐喊了一声扒盘钉碗我又钉缸。

王大娘正在绣房里坐,忽听nia外面闹嚷嚷。

头没有梳来脸没有来洗,挠头哈撒都出了绣房。

紧走那几步都来哩快,忽然间都来到大门上。

双手开开那门两扇,原来是货郎儿钉巧匠。

左手我给你那银烟袋,右手又还你一炷香。

有两件私活由你来走,咱搞上一个价钱碍何妨。

不知道那窟窿有多么大,不知道那裂裂有多么长。

窟窿有你那眼来大,裂裂有你那嘴来长。

这两件私活由你来走,铜钱要你四十双。

这两件私活由你来走,给上你个小钱你买麻糖。

钉巧匠今天我是倒了运,不图我挣钱看大娘。

王大娘低头她进了绣房,唱上一个小曲我碍何妨。

一个鸡蛋两头光,一亩生下十位郎。

大朗北京坐知府,二郎南京学文章。

三郎东京堰河道,四郎东京坐汴梁。

五郎学会打烧饼。六郎学会清茶汤。

七郎nia会那拳和手,八郎都是我这钉巧匠。

九郎nia会那阴阳易,十郎学会当和尚。

今天谁要是惹着我,写封信书就我告了督堂。

一告北京坐知府,二告南京学文章。

三告东京堰河道,四告东京坐汴梁。

告哩饿了吃烧饼,吃哩干了喝茶汤。

打仗我有拳和手,打破得脑(头部)我有钉巧匠。

下葬我有阴阳易,念经我也不用请和尚。

头梳一顶如蜜籫,一对金环我挂耳边。

身穿一身红大袄,八宝罗汉细腰上缠。

只顾看来不顾钉,丢秃锤头打了那缸。

王大娘今天俺倒了运,识破你那钉巧匠。

打了你那旧缸赔新缸,新缸不如俺那旧哩光。

王大娘今天nia不依了我,爬倒磕头认了干娘。

干儿干女我有多少,识破你那钉巧匠。

干儿干女你有多少,哪个干儿他会钉缸。

笔者在整理歌词过程中发现,虽然[钉缸调]经过人们口传心授,没有相关的谱例,但是,艺人演唱的内容与《钵中莲》中第十四出《补缸》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例如在明代《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补缸》中的[诰猖腔]:“忙将担子来挑起,挑起担子走街坊。前街走到后街上,不觉来到王家庄。王大娘,出绣房。忽然门外叫补缸,双手开了门两扇,那边来了补缸匠。……大缸要钱几多个?小缸要钱几多双?大缸要钱一百二,小缸要钱五十双”5等唱词有很多相似之处。

此外,笔者通过对民间艺人王富全的采访得知,[钉缸调]中的王大娘(王婆)是妖怪所变,而王大爷(同顾老头)是一位钉缸的匠人,他不小心打破王大娘的缸而产生矛盾的故事情节。同时,陈志勇在《〈钵中莲〉传奇写作时间考辨》一文中也提到,“玉霜簃藏《钵中莲》传奇十四出,叙贴旦殷凤娇变作人形,来到人间补缸,碰到补缸匠顾老头。顾虽年过半百,却‘堪爱风流’,与殷氏调情吊膀。只因被‘俏娇娘’美色所迷,失手打碎了殷氏的缸,顾被显出鬼形的殷氏所吓,仓皇逃走。此出戏俗称《王大娘补缸》。在清代地方戏中,《王大娘补缸》不仅作为民间小调,更以旦丑二小戏,广为流传”6。地方戏《王大娘补缸》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们通过口耳相传,在昔阳县当地演变成为过年过节娱乐的表演节目。

三、[钉缸调]的本体认知

这个谱例是笔者通过表演艺人王春良和高金兰两人的演唱整理所得。全曲共47句歌词,演唱每句歌词的旋律相同。

1.旋律分析

作品是典型的五声宫调式,由两个对称的乐句构成,上句落于属音,下句落于主音,一问一答属主呼应。旋律以级进为主,大跳的旋律较少。

2.歌词分析

歌词中间有很多衬词,比如“那个”、“哩”衬词的加入使得歌词更加生活化、口语化,歌词中的“绿”根据当地方演唱为“lu”;“了”唱为“lao”;“茶”唱为“ca”,“那”唱为“nang”;“和”唱为“huo”;“得”唱为“die”还有山西当地方言“nia”。方言的运用不仅能体现地方特色,而且,能更好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3.器乐伴奏

[钉缸调]的伴奏乐器主要有鼓、唢呐、笙、小镲

鼓。鼓框为枣木制成,鼓身上下是两块牛皮,在两边有两个对称的铁环,位于鼓身中间,在演奏时,用绳子或宽布带系在两边挎于腰间或两人抬着表演。

唢呐。唢呐的上端有一个带哨子的铜管,中间是木制的管身,下端有一个如碗状的喇叭口,也是用铜制作的,它演奏时的声音高亢嘹亮,在钉缸表演中为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笙。笙是一种吹奏乐器,下端是一个用铜制的,连接吹口的笙斗,在笙斗上面插有很多竹制的笙管,笙管的长短不一,并且每根笙管的上端都有音窗,在笙管的下端装有铜制的簧片,并且都有一个指孔,吹奏时用手指按住笙管下面的孔就能发出乐音了。

小镲。一副小镲有两面,均由铜制成,小镲的碗顶有掌心大小,并且各有一个小孔,用来系绳子或宽布带以便演奏,演奏时左右手各持一面,相击而发出声音。

乐器表演的人数一般为鼓(1人)、唢呐(2人)、笙(1人)、小镲(1人),通常在5至7人左右,没有固定要求。唢呐与笙演奏相同的旋律,小镲与鼓分别演奏相应的节奏型。伴奏乐器的演奏速度根据演唱者的速度做相应的变化。

4.表演形式

表演的时候王大爷扮演者演唱完上半句,中间有器乐间奏,然后王大娘扮演者演唱后半句,同样有器乐尾奏,每句演唱的旋律相同,演唱速度的快慢,完全由表演艺人即兴发挥决定。表演的队形没有固定的安排,一般到了表演的场所之后,器乐表演者在外围成一弧形,两位表演者在中间表演,王大娘表演时,弯腰驼背并且拄着拐杖,王大爷摆出挑担的姿势,两人边走边唱。行走的路线没有规定,根据场地的大小自由表演。如果场地宽敞,两位表演者面对面顺时针或逆时针同时边走边唱,表演场地小则站立演唱即可。

5.表演者服饰

王大爷的扮演者穿上老大爷的服饰,并做简单的化妆,比如假胡须等。并且胸脯挂有大烟袋,肩上挑一根扁担,在扁担的两头用红色的宽布带缠绕,并且打结使其自然垂在两边。王大娘的扮演者不一定是女性,可以是男性。服饰一般为颜色艳丽的服饰,例如红色或粉色,面部化妆粉底,耳朵带有两颗大枣替代耳环,有时候头戴假发,打扮成老太太的样子,并且右手拄拐杖。

四、结语

笔者在“家门口”做田野,自身对[钉缸调]也有深刻的体会。通常[钉缸调]在过年或元宵节演出,农村的表演艺人自行组织起来走街串巷进行表演,给村民拜年的同时也带来了欢乐。村民们一般会拿一些烟或食品作为答谢。但是,在2013年之后的几年里,笔者回访发现[钉缸调]几乎销声匿迹了。大多数表演艺人都70多岁,而有的艺人已经去世,年轻人对其又不感兴趣,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所以,笔者希望当地政府机构出台相关的保护措施,同时,召集相关专家学者,提出一些可行性或创新性的建议,吸引年轻人学习[钉缸调],使其不断推陈出新得到传承。

注释:

1.板俊荣.明万历抄本《钵中莲》之[补缸调]的词谱考释[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28(02):31-35.

2.孟繁树,周传家编校.明清戏曲珍本辑选 (上、下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99

3.板俊荣.明万历抄本《钵中莲》之[补缸调]的词谱考释[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28(02):31-35.

4.齐琨.历史地阐释:民族音乐学之历史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03):83-90.

5.孟繁树,周传家编校.明清戏曲珍本辑选(上、下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60-67

6.陈志勇.《钵中莲》传奇写作时间考辨[J].戏剧艺术,2012,(04):46-53.

[1]板俊荣.明万历抄本《钵中莲》之[补缸调]的词谱考释[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28(02):31-35.

[2]孟繁树,周传家编校.明清戏曲珍本辑选 (上、下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99

[3]齐琨.历史地阐释:民族音乐学之历史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03):83-90.

[4]孟繁树,周传家编校.明清戏曲珍本辑选(上、下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60-67

[5]陈志勇.《钵中莲》传奇写作时间考辨[J].戏剧艺术,2012,(04):46-53.

猜你喜欢

大娘笔者
挂卡片的大娘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两个新发现的不等式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推销
校钟
好媳妇有眼力见儿
王大娘的遗嘱
雪天里的良心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