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苏派”语文教学的研究分析

2018-01-16蒋陆霞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苏派教学风格语文教学

蒋陆霞

【摘要】本文论述“苏派”教学风格的形成、发展现状,提出“苏派”语文教学需要在研究和实践中跳出“苏派”看“苏派”的意识,不同的教学团队需要更多的组合和交往,以及需要更多来自高校的学术注意力的加入,以真正实现“苏派”语文教师的成长。

【关键词】“苏派”语文教学 教学风格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0A-0007-02

“苏派”语文教学从课堂摸索、提出到发展至今已有十年左右。研究队伍也初步形成上下互动趋势,既有一线教师的实践,也有研究者的理论构建。梳理文献可以发现其关注重点是聚焦于“苏派”语文教学风格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苏派”语文教学风格的形成

“苏派”概念雏形呈现于成尚荣先生的《江苏中小学教育优秀传统及流派的发展研究》课题中,概念正式亮相于2010年《“苏派”教学初探》一文,它也标志着对“苏派”教育教学的培育和推动正式拉开帷幕。期间,有自上而下的教育管理部门助力,如批准成立李吉林情景教育研究所和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牵头编撰《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实录》,分别在靖江、南京、扬州和无锡等地举办“苏派语文教育论坛”等活动,以及组织相关国际研讨论坛,《教育研究与评论》和《江苏教育》等杂志专栏刊发系列论文;有自下而上的发力,其体现在一线教师的关注和实践,积极申报以“苏派”教学主题的研究课题,如“‘苏派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物教学主张及风格的传承研究”等,根据实践和理论提出系统化的“苏派”教学主张,如诗意语文、情智语文、本色语文、母爱教育、情景教育、尝试教学和组块教学等,撰写“苏派”教学理念专著和学术论文,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等。上下的努力凝聚成研究和实践“苏派”语文教学的向心力,将课堂中和文献里的“苏派”语文教学推向全国教育舞台,甚至推进了国际教育视野。

“苏派”语文教学流派,如同历史上曾经引领一方的各学派,如宋代江西诗派诗歌,明代泰州学派哲学和扬州派经学等,表面看来是以地名命名该区域语文教学,究其实质是对江苏省内语文界的领军人物及其教学主张进行凝练,提出具有共性的上位概念,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将地方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主张流派化,既是对多年来江苏一代又一代语文教学工作者努力的肯定和认同,同时又在鞭策和激励一线教师和研究者不断充实“苏派”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在批判中传承和发展。

不少学者对“苏派”语文教学孕育的动因有着近似主张,认为其得益于江苏优良教育传统的熏陶、地区风土文化的催化,以及和谐人脉的浸润,因为水韵而灵动,生活富足而精致。它蕴育自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优良的传统,以及有新意和深度的改革而自成一派。“苏派”语文教学在汲取地区养分的同时,还获益于国内其他区域,甚至国际范围内的支持。显然“苏派”语文教学发展不是一蹴而就,也不会是封闭而停滞。本文拟从教学风格和对待现代信息技术的态度两个维度进行总结性回顾和反思。

二、“苏派”语文教学的发展现状

笔者以“苏派”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剔除会议通知、会议报道和其他不相关文献后发现:2007年开始出现探讨“苏派”语文教学的文章,到2010年骤然上升到16篇,集中发表在《江苏教育》和《教育研究与评论》两刊物上。此后逐年上升,到2016年直接相关研究文献近50篇,刊物也呈现多样化的态势,除了名师和大家的论述外,一线语文教师也纷纷加入研讨队伍,发表在《中小学管理》《课程·教材·教法》《小学教学研究》《中国教师》《语文教学与研究》《江苏教育研究》等刊物上。然而,2017年却成为“苏派”语文教学研究的拐点,文献不到10篇。研究方式主要是课堂观察、经验梳理和初步学说构建,对“苏派”语文教学的理性反思开始萌芽。2007年到2017年期间的研究和探讨主要聚焦在教学风格的阐释,有小部分涉及對待现代信息技术态度。

(一)阐释教学风格

“苏派”语文教学的兴起在于其特色的教学风格,大部分学者和教师都认同“苏派”语文教学的八字风格:精简、灵动、厚实和精致。其中,引用较为广泛的理解是“南学的清简,太湖水的灵动,石头城的厚实,苏州园林的精致”。“清简”主宰课堂教学态度,“灵动”贯穿语文教学的变革与发展,“厚实”是教学前的积淀,“精致”凸显教师对完美教学的追求。王雪琴和李可曾对“精简”进一步进行了理解,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目标、语言、环节和方式精简,剔除语文课堂教学中花里胡哨的伎俩和博人眼球的噱头,消灭矫揉造作的姿态和腔调,尊重教学规律,回归教学本色,寻求语文的生态课堂。孙金华老师曾详细论及清简的判别标准:教学目标简明、结构简单、教学方法朴实,教师教得省力但学生学得卖力;黄厚江、王栋生和薛法根也都有过类似的阐述。“清简”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教和学的规律,为学习者创造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获得心灵的自由与思想的放飞。

其中,也有对八字特征进行整体的探讨,如杨永彬结合八字特征将“苏派”语文教学风格引申为八句话,帮助后来者深入认识八字特征的精髓所在:清简,蕴含大气与深刻;灵动,透出诗意与智慧;厚实,显现丰富与开阔;精致,彰显严谨与敏锐。作为“苏派”语文重要分支之一的诗意语文就曾引用清简、灵动、精致和厚实作为诗意之基,认为诗意本是扎根于此,只是表达维度各有迥异。诗意的清新美来自于清简的映衬,节奏美来自灵动的跳跃,典雅美源于精致的呈现,意境美更离不开厚实的折射。诗意语文的支持者甚至提出:它是“清简、灵动、精致、厚实”的精华版,亦是一种对教育文化的深化与再生,可见,八字特征的教学风格已得到普遍认同。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提出其他类似的教学风格总结,如有研究者以情景为先、爱生为本、读写为重、教得扎实、学得踏实来概括“苏派”语文教学风格,强调以“三实”为内在价值追求,即真实、扎实和朴实;“三精”为艺术特征,即精细、精炼和精致;“五关”为落脚点,教师要能关注文本、关爱生本、关注情境、关切学生思维、关照个体和群体发展。张正昌老师还曾以执中性,不偏激,不锐利来提炼“苏派”语文教学风格。事实上,“苏派”语文教学也并未止步于江苏的区域影响,同时不断向“京派”“海派”和“浙派”等其他流派学习和借鉴,如沙华中就呼吁“苏派”要在教材编排、写字教学、教学设计和能力培养等方面与扎实、严谨、稳健和厚重的“京派”取长补短,寻求更高层次的卓越。探讨视角的多层次和多角度,为“苏派”语文教学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融入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早已席卷社会所有角落,不少学校和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价值、优势和便利,纷纷将教学注意力和研究兴趣投入到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引入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课堂学习的投入度,以及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梳理了关于“苏派”教学十年来的文献后发现,“苏派”语文教学除了主要关注教学风格,还开始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他们根据课堂需求炉火纯青地将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服务,如曹勇军老师通过幻灯片讲授《葡萄月令》,将学生引入汪曾祺的散文意境中;黄厚江老师执教《黔之驴》时,用奇思妙想将会场的全体师生带入到一个神奇的境地;唐江澎老师执教《走进语言现场·问答之间》时,利用丰富的幻灯片帮助学生塑造口语交际身份,打造身临其境的现场氛围。用多少、如何用信息技术,并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原则,更没有一把精准的卡尺来把握程度,“苏派”语文教学显然已经悟得其中玄奥,全凭教学需求来权衡。但也有研究者提醒语文教师们警惕信息化对“苏派”语文教学的破坏,希望教师们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中保持清醒头脑,守望“苏派”语文教学风格。过分强调和追求信息技术化而抛弃涵养和顿悟,可能会造成对语文教育实质内容的伤害甚至消解,技术永远只是辅助工具,不能完全依赖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语文教学奇迹。“苏派”语文教学需要智慧地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而不能受制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如今,数据信息技术发展早已超越计算机辅助教学时代,进入大数据渗透教育的层面,以大数据帮助教师掌握学生每周、每月、每学期,甚至全学段的学习發展历程;帮助教师超越基于经验和理论层面设计教学和教学决策,以精准的数据反馈拓宽教师的认知视野。有“苏派”语文教学研究者认识到大数据的独特魅力,有的语文教师也已认识到数据素质的重要性。可穿戴技术以及应答系统,能够帮助教师们瞬间获悉学生的学习状态,辅助和推动语文课堂生成。“苏派”语文教学在配有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技术的未来教室的教学中,需要坚守已有教学风格的同时,思考如何在新的教学情境中动态发展,而不是踯躅不前。

十年“苏派”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已初步将“苏派”语文教学风格影响力推向全国甚至其他国家,引起广泛关注和思考。然而,后继研究和实践需要更为谨慎的是,“苏派”语文教学在理论体系上尚欠丰盈,同时不同的教学主张未能真正凝练在体系化的教学原理之下,需要在研究和实践中跳出“苏派”看“苏派”的意识,从而对“苏派”教学进行补充和发展;不同的教学团队需要更多的组合和交往,还需要更多来自高校的学术注意力的加入,以更为科学和规范化的研究方法,真正实现“苏派”语文教师的成长。

猜你喜欢

苏派教学风格语文教学
江苏苏派教育集团 徐波
坚持立德树人促进校企合作
———“苏派职教大讲堂”活动掠影
中小学教师教学风格现状的调查研究
苏派校长的文化追求
常州市中学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调查与分析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名师的教学风格与课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