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感恩和友善双重视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01-16朱安宏陈天

青年时代 2018年30期
关键词:友善感恩思想政治教育

朱安宏 陈天

摘 要:感恩教育和友善教育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美丽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感恩教育和友善教育的理论契合、实践互动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对融合二者优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感恩;友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大学生作为祖国繁荣富强的后备力量,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他们能否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否具备较高的道德文化素养,对于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友善”作为一条重要的核心价值观,与同样被视为传统美德、同样被当做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的“感恩”,对培育大学生公民层面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指导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和发展,解决当前社会日益严峻的道德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感恩教育与友善教育的理论契合

感恩教育和友善教育在相关概念、理论基础、特点及其意义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笔者认为,对于二者的契合性,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理解。

首先,二者都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一门以普通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个体获得幸福并建构美好社会的心理学学科[1],它倡导积极乐观、向善向上的理念。“感恩”、“友善”作为积极情绪和积极品质,有助于积极人格的形成,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

其次,二者都受中华传统文化浸润影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自古以来歌颂友爱、传颂感恩的诗句和典故就广为流传。友善教育和感恩教育中都包含着相当丰富多彩的传统道德文化,更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华夏子孙。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最后,二者都对“中国梦”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居于基础和原点地位,它是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是建设和谐家园、实现民族梦想的重要精神条件和价值支撑;而感恩教育强调的是使受教育者对世界能够报以真诚的责任和感恩,它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对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品味有着重要意义。两者都有助于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感恩教育与友善教育的实践互动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和方法,在感恩教育和友善教育中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当代高校友善教育、感恩教育在实践层面的深度互动,对其理论研究也将起到滋养与检验。

首先,二者在实践的价值导向上一致。二者的内核都是“善”,“友善”教育就是教人为善,对高校而言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心存善念、口出善言、行做善事,要培养“友善”文化、弘扬“友善”美德、践行“友善”观念,它是一种生存智慧、人生态度、道德境界,而“感恩”教育[2]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和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两者在实践中相互促进,就高校环境而言,二者更是在“立德树人”这一目标上高度一致,对大学生进行友善价值观培育,强化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被国内很多高校当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其次,二者在实践的策略与方法上有共通之处。一是,需要根植文化和培育氛围,在氛围引导上做文章。培养“友善”“感恩”文化,需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通过报刊、电视、广播台、宣传栏、橱窗等传统宣传形式,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阵地,以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特别是大学生中典型事例为材料,总结和打造一批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品牌特色的文化产品。二是,需要在学习中内化。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善”“感恩”故事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编辑成册,让经典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学经典、品经典、讲经典、诵经典等形式,使之“入口”“入脑”“入心”,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为自觉行为,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三是,需要在养成中夯实。在日常养成教育中,将“友善”“感恩”纳入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规范引领、评价激励、活动推进等多种措施[3],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发展,主动发展,共同发展,将其落实在大学生日常的养成教育中,让大学生行为得到规范,心灵受到陶冶,素质得以提高。

最后,二者在实践的效用上互惠互利。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在教育观念和内容上容易忽视大学生的性格属性和心理发展规律,内容空洞空泛,飘在天上不接地气,不能很好地回答当前社会热点、难点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4]。开展感恩教育、友善教育,不仅可以同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紧密相连,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活化,贴近学生需求,还能够增加教育的可操作性,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活动参与的整个过程不但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场景带来的感觉,还容易以实践活动中的榜样为模仿对象,增强了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帮助学生发现自我,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幸福感,提升了實践育人的效果。

三、融合感恩和友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讨

十九大以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在教育理念和内容不断与时俱进。在此背景下,融合了感恩教育和友善教育两者优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其不仅在教育观念和内容上实现了优势互补,解决了单靠感恩教育或友善教育势单力薄的局面,通过二者在实践资源上合理导向和有效配置,将使教育效果得到延伸和放大。

笔者所在高校尝试将感恩教育和友善教育两者结合,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开展了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包括“一封家书——致父母”、“饮流怀源,师恩难忘,视频征集——致老师”、“时空对话——致自己”、“新生活·心适应新生团体辅导”、“怀感恩心·结友善情·圆中国梦主题教育晚会”等,旨在把对感恩友善的认知和体验以及情感转化为感恩友善行动。通过相关活动和工作的开展,笔者认为可总结出以下几点趋势:

(一)趋向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回归

我们目前在探讨感恩友善教育时更多地是将学生放在了一个集体范畴中去探讨,例如班级、社团、学院、学校,只把学生看成一种受教育的客体,丧失了其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从而也忽视了他们自身的发展问题。人在其本质上应该是动态的,即人本质上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只有在人的动态本质基础上,当把人看做一种发展目的和实现发展目的手段的统一体时,才可实现教育中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真正回归。也正是如此,感恩友善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才更应该向学生的主体性地位[5]回归的方向发展,把每一个学生都视为拥有自己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个体,肯定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进而帮助学生确认自身的存在价值,引导他们主动挖掘自身的优势。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个体内在价值被肯定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学生就会积极培育自身的美德。

(二)趋向于教师特质能力的提升

教师承担着培养大学生优良品质的光荣使命,要培育大学生具有感恩友善的道德品质,教师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能力,具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且深刻的理解。

教师应该态度和蔼,平易近人,与学生实现平等对话、良好沟通,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凡事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进入新时代,高校教师也要能够与时俱进,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引入大学课堂,引入学生生活实际,使大学生树立的友善价值观念也做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手段,创新感恩友善教育的方法,注重趣味性和艺术性,争取做到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形象的事例,做到深入浅出,向大学生讲解清楚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深刻含义,也要坚持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根据认知规律来进行感恩友善教育。

(三)趋向于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设置

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难以加以观察、评估和衡量,属于内涉变量;同时心理特征必然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需要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以系统、健全、完整和适宜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达到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激励及导向作用。除了学校起到管理作用外,社会也应配合学校的管理,达到学校和社会的共同管理合力,增加对大学生感恩友善教育的实际效果。

感恩友善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德育工作目标,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充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感恩友善教育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真正培养出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积极心理学研究发展现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2]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 .教育科学,2004,(2).

[3] 趙志毅.德育的“意志”转向———兼论走向“实践理性”的学校德育[J].教育研究,2012,(2).

[4] 陈煌江. 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江西:南昌航空大学,2012:19.

[5]刘长龙.高校学生管理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理论月刊,2002(5).

猜你喜欢

友善感恩思想政治教育
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引导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友善:《圣经》中的永恒主题之一
怎样践行“友善”价值观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