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手机阅读现状调查分析及问题破解方略

2018-01-16李伶俐

今传媒 2018年9期
关键词:阅读现状阅读素养大学生

李伶俐

摘要:大学生是最活跃的手机用户群体。作为手机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手机阅读以独特的魅力改变大学生阅读行为。手机阅读在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碎片化”“快餐化”“浅阅读”等影响着大学生阅读的内容和质量。本文以中山市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大学生手机阅读的实际使用现状,深入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大学生热衷手机阅读的社会、文化等内在原因,有针对性地探讨大学生手机阅读存在问题的破解方略。

关键词:手机阅读;大学生;阅读现状;阅读素养

中图分类号:C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9-0068-04

作为手机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手机阅读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近年来,我国成年人手机阅读率年年攀升。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连续九年增长,2017年高达71%[1]。大学生是最活跃的手机用户群体,手机阅读以独特的魅力受到大学生青睐,改变大学生阅读行为,成为大学生主要的数字阅读方式。本研究将地处中山市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药科大学、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五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时间为2017年5月、6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9份,收回有效问卷565份,有效问卷率为92.8%。

一、大学生手机阅读现状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100%都进行过手机阅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智能手机获得信息、看小说、查资料、参与社交联络,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利用空闲时间碎片化阅读的需要。

(一)大学生手机閱读动机调查

阅读动机是指由阅读有关的目标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阅读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和内在动力过程[2]。没有一定的阅读动机,就不可能有相应的阅读行为。

“你使用手机阅读的主要动机”这一选项中,77.99%的学生选择“保持网络联系”,选择“休闲娱乐”和“打发无聊时间”的比例相同,都是69.9%。由此可见,大学生手机阅读的主要动机是社交,是休闲娱乐,反映出大学生手机阅读的娱乐化倾向。

(二)大学生手机阅读使用行为调查

1.阅读的内容与途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阅读最感兴趣的内容是生活和新闻资讯。“你最感兴趣的内容”一项中,“生活”“新闻资讯”“时尚”占比最高,分别占71. 2%、67.31%、57.28%;“专业知识”占44. 98%,“学术科研”占比最小,只有17.8%。相较而言,大学生对手机阅读内容的选择更注重实用性。他们把更多碎片化时间消耗在轻松随意的内容产品上。较少严肃阅读、寻找式阅读,更多是偶遇式阅读、轻松阅读。

“获取手机阅读内容的途径”,66.67%的学生选择“订阅感兴趣的内容”,其次是“社交网络获取”,占66.34%。排在第三位的是“搜索引擎主动搜索”。不可忽视的是“热门推荐、推送等被动阅读”和“漫无目的的随意浏览”也分别占50.81%和22.65%。这说明,移动互联网的双向互动性使得大学生拥有阅读内容选择的主动权,而且易受社交网络的影响。大学生手机阅读内容消费正在向“非需”和泛阅读过度。

2.大学生手机阅读的时长与频率。对于“每天使用手机阅读的时间”,29.7%的学生选择“2-5个小时”,占比最高。“5个小时以上”的也有17.15%,“不超过30分钟”的只有7.77%。另外,62.14%的学生选择“经常使用”手机阅读,“几乎不用”的只有2.59%。这表明,手机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须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大学生手机阅读的时机。大学生手机阅读没有固定的时间,主要是以片段式、零碎的方式出现。调查显示,75.73%的学生选择“睡觉前”,其次是“课间休息”和“等人”时,分别占71.2%和69.26%,体现了手机阅读的碎片化、随时随地等特征。值得关注的是,35.92%的学生选择“上课时”进行手机阅读。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学生放下手机,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值得进一步探索。

4.手机阅读对大学生的影响。手机阅读改变了大学生的传统阅读习惯。使用手机阅读后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变化,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有目的性选择读物”和“略读、快速浏览和扫读”,占比分别是64.72%和58.25%。只有16.5%的大学生选择“认真读完、仔细研读”。

对“手机带来的弊端”,大学生也有清醒的认识。选择“课堂阅读,随时分心,学习专注度下降”的占28.16%,其次是“信息太过娱乐化,专业信息引导不够”,占24.92%。有15.53%的学生选择”阅读来源皆为商业数据库,流行为主,忽视经典书籍,造成误导”。

二、大学生手机阅读存在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认为:“我们并非只由阅读的内容影响,我们也被阅读的方式所定义。”[3]手机阅读终端的局限,使得大学生在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倾向上问题突出。

(一)碎片化特征突出,阅读浅显化

技术环境的变化,使得大学生的阅读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大学生将“临睡”和“零碎”时间都献给了手机阅读。手机阅读时段和场所分布比较分散,随机性强,碎片化特征明显。在阅读方式上,由于阅读终端的局限,大学生手机阅读更多表现为快餐式阅读、享受性阅读,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的阅读特征突出,阅读变成浅尝辄止、走马观花的泛泛行为,浅阅读更受青睐。碎片化阅读在方便大学生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知识碎片的同时,也大量挤占了大学生深阅读的时间,易使人形成惰性依赖,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都构成挑战。

(二)娱乐化倾向明显,与专业学习相疏离

一些大学生把大量时间都花费在手机上,以简单轻松、实用性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主要目的不在于学习,而是娱乐消遣,打发时间。对文字冷淡,热衷于图片、视频和浅显内容,如生活、新闻资讯、时尚等,偏向娱乐休闲,求知的功能被淡化,娱乐消遣成为大学生阅读的最大动机。无论是阅读新闻,还是看朋友圈,一切都趋向于娱乐状态。手机阅读的思想性、专业性特点不明显,利用手机进行专业学习的比例不高。其原因在于手机软件开发商还不能提供与大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内容,进而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三)手机依赖性强,上课进行手机阅读成常态

铺天盖地的视频图像冲击,无所顾忌的话语表达,使得一些大学生被异化为手机的附属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强烈的依赖感和需求感,大学校园里“手机控”“低头族”泛滥,不管是上课、下课、用餐还是坐公交,都机不离手。一些大学生沉迷于手机阅读,上课即使不看手机,也一心牵挂着是否有人留言、聊天等。同时,大学生手机阅读缺乏节制,时间过长,有29.7%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阅读的时间为“2-5个小时”,有17.15%在“5个小时以上”。

三、大学生沉迷手机阅读成因分析

手机阅读之所以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发展变化以及大学生心理及其行为方式的固有特点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受众成员的媒介接触活动是一种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的活动”,“受众成员的需求不仅与个人属性相关联,而且受到他所处的环境或社会条件因素的制约”[4],包括现实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发展变化、价值观、群体归属关系和人际关系等。

(一)移动互联技术的推波助澜

智能机时代的来临和移动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网络与智能手机高效联动,直接促使中国手机网民占总网民比大幅攀升。截至2018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02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占98.3%。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化阅读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让阅读变得触手可及。通信运营商和传统媒体都将手机阅读作为各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战略发展平台。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高达66.1%。其中,18-29周岁群体的手机阅读接触率最高,为92.8%。手机等新媒体成为大学生信息来源主渠道,电子化阅读成为大学生阅读和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泛娱乐化”思潮的兴起

通讯模式的每次变革都会给人们的生活方式、话语方式带来冲击,“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5]以微信、微博的兴起和快速普及为标志,微文化时代正式开启。“微文化”带有明显的消费文化特性,呈现出高度的娱乐化特征。所有的内容,无论新闻报道抑或政治事件,都被不同程度地娱乐化,并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新媒体的发展是娱樂化趋势的催化剂。手机媒体不断开发新的功能来吸引用户的关注,娱乐功能日益凸显,手机媒体自身的特点也促使其向娱乐化方向发展。信息的形式和内容都变成了娱乐,吸引网民眼球的是娱乐新闻。平常乏味的信息不再受到关注,耸人听闻的虚假信息和冗余信息大行其道,提升了人们对信息的娱乐性期待。

(三)网络化生存对大学生的冲击

当代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手机是他们最常用最习惯的上网方式,移动互联网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主宰大学生信息获取、学习和社交。“碎片化”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的特征,更是他们的认知方式和生存方式。同时,海量信息不断涌现,大学生越来越难持久地聚焦于某一事物,而青睐“超级注意力”的认知模式。“超级注意力的特征是在不同的作业中迅速转换焦点,偏爱多样化信息流,寻找高度刺激性的东西,对单调状态的容忍度较低。”[6]对多样性和刺激性信息的热衷,使得大学生信息接收的有效性明显下降。再加上心态浮躁,过于注重表层的感知和感官愉悦,对所关注的信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极易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迷失方向。

(四)大学生价值观的动摇和缺失

当代大学生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通信技术发达,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网络成为影响和塑造大学生“三观”的重要因素。由于年纪尚轻,鉴别能力差,思想尚未完全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善,大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足以与芜杂的网络信息、开放性的网络文化相抗衡,易受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对网络内容茫然接受,盲目跟风,价值取向极易出现偏差、扭曲,自我化甚至趋利化。部分大学生注重享乐,心态浮躁,个人主义膨胀,自由主义盛行,价值目标出现动摇和缺失。

四、大学生手机阅读问题的破解方略

当下大学生普遍采用手机接受信息,由于缺少正面引导,阅读内容日益功利化、娱乐化,很难从手机阅读中体验到自我价值。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阅读结构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专业成长,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家庭、社会有必要多管齐下,从大学生长远发展出发,积极找寻化解手机阅读不利因素的良策。

(一)关注大学生心理需求,引导大学生加强手机阅读的计划性

由于缺乏学习的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一些大学生把大量时间用在手机娱乐上。大学生对手机的沉迷,主要源于精神生活的贫乏和学习生活的茫然。为避免把更多的时间浪费在无目的浏览上,需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长时间沉溺手机阅读的潜在危险,教会大学生合理选择阅读内容,理性使用手机,加强手机阅读的计划性,严格控制手机阅读的时长,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时间分配表。

(二)家长做好榜样,发挥数字阅读行为榜样示范作用

家庭成员对大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重要。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对新媒体的认识对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成员间沟通顺畅与否,能否得到家长的认同,也影响着大学生对手机阅读的依赖程度。家长首先要将自己从被手机“奴役”的沉迷中解脱出来,从自身做起,不做“低头族”,克服手机依赖。畅通与孩子的沟通渠道,关注孩子的心理诉求,从情感上、精神上提供支持和帮助,努力成为孩子的数字好友。不仅要主动向后辈学习新媒体技术,缩小代际差异,更应该以自己的存在来替代手机等互联网工具以满足孩子的需求。

(三)教师做好引路人,建立师生互动交流机制

大学生充满青春活力,求知欲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这是他们乐于手机阅读的基础。如何甄选阅读内容,防止阅读碎片化带来的浅阅读障碍,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应积极参与,以现代的交流机制,和学生建立共同语言,分享手机阅读的好文章,引导学生摈弃不健康、不正确的网络信息。同时對学生进行具体的阅读技能、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选书,制定阅读计划等。教师还可通过手机微信群向大学生推荐新书,从阅读速度、广度和深度上对学生阅读进行辅导,引导大学生对手机阅读内容的辨析与选择。

(四)学校多管齐下,提高大学生阅读素养

学校要结合大学生特点,对大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文朗诵会、读书征文活动、经典著作专题讲座等,将经典作品阅读活动打造成校园品牌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过程中逐渐养成阅读经典作品的习惯,让经典阅读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把阅读教育纳入高校人文教育体系,将经典阅读纳入学生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中增加阅读教育模块。编制本校大学生必读书目,开设经典导读公选课,实施阅读学分制。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的优势,对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方向等进行科学引导。

加强微阅读资源建设,通过手机阅读平台为学生提供新书推荐、好书博览等电子版手机阅读内容,推广手机阅读服务。还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做好大学生经典阅读推广工作,定期推送书目推介、经典诵读文章等。

(五)社会各方协作,助力大学生手机阅读良性发展

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必须要重视的事情。社会层面,加大公共文化事业和设施的投入力度,从各方面为民众提供有利的阅读条件。手机媒体运营商应努力提高手机媒体的内容品质,提供高质量的、符合大学生传播喜好的、适合手机传播特点的传播内容,确保内容不粗制滥造,让手机阅读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此外,手机媒介从业者要做好信息的把关人,从信息源头上进行内容控制和信息引导,从根本上杜绝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进入传播流通渠道,为大学生打造绿色的媒体环境。

(六)顺应“媒介化”生存趋势,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大学生日常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媒介的使用。媒介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之一。媒介素养的基本内涵包含两个方面:对媒介的认识能力和使用媒介的能力。但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滞后,大学生在甄别、判断、思辨和处理手机信息的能力方面欠缺,面对瞬息万变的海量信息,缺乏理性分析和应变能力。有必要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媒体,帮助建立对媒介信息的分析和批判性解读能力。同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媒介实践活动,给大学生创造更多参加传媒实践的机会,让大学生参与媒体制作全过程,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的使用能力,全面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发布[EB/OL].book.slna.com.cn.

[2] 李武.青少年社会化阅读动机研究:以上海初高中生微信阅读为例[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1).

[3]冯卫东,人类的思维方式正在被网络重塑[J].新华文摘,2010(20).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3.

[5](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 周宪,时代的碎微化及其反思[J].学术月刊,2014(12).

猜你喜欢

阅读现状阅读素养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析农村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大学生阅读素养现状分析及高校图书馆对策探究
初中学生读书类课程开发思路
理工科研究生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从“知沟”理论谈城乡学生阅读素养差异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