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乡村公园与村落的空间关系浅析
2018-01-16李宜斌
李宜斌
摘要:随着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建设步入休闲产业发展阶段,农村也需要建设公园等公益设施。乡村公园是一种新的规划设计类型,受到环境特征、游客行为、投资额度等影响,在空间构成方面,乡村公园和城市公园存在着较大差异。基于乡村公园与村落公共空间的结合、公园界线的划分、交通可达性和资源整合等问题,结合广州、佛山地区乡村公园的案例实践,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认为乡村公园与村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应当使公园尽可能与公共设施的空间结合,其边界尽量与村民生活与生产空间切合,并妥善解决交通可达性问题。
关键词:乡村公园;融合与识别;公园规划;珠三角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6-0073-05
收稿日期:2017-10-12
修回日期:2017-11-10
Abstract: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areas into a development stage of leisure industry, rural areas need to build public facilities such as country parks.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ountry parks are affect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 tourists behavior, the amount of investment and so on.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spatial composition between country parks and urban parks. We analyze the combination of country parks and village public spaces, the division of park boundaries, accessibility of transportation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case of country parks in Guangzhou and Foshan, we put forward the ideas and methods to solve related problems. We recognize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try parks and villages is interdependent. The country parks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the space of public facilities as far as possible. The boundaries of country parks should be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e living and production space of villagers, also the traffic accessibility should be properly solved.
Key words: Country park; Fusion and recognition; Park planning; Pearl river delta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珠三角农村居住人口越来越密集,人们面临建筑拥挤、环境压力较大、传统地方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强烈冲击、文化类建设项目实施难度较大等问题。如何合理规划乡村公园与村落的空间关系,成为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应当妥善处理乡村公园与村落的空间关系,使公园便于人们使用,园内生态环境维育良好,景观效果生动体现地方文化特色,从而成为乡村的亮丽名片。佛山南海区在2015年提出“村村建公园”,计划用3年时间,采取区、村共建的方式建设101个村公园。近年来,笔者主持了南海区多个乡村公园的规划设计项目,参与了众多乡村公园规划方案评审会,从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体会和认识思考,以下将逐一分析。
1 乡村公园的概念与存在价值
1.1“乡村公园”的概念
乡村公园是目前兴起于珠三角等经济发达乡村的新生事物。
目前,在我国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并没有“乡村公园”这一用地类型。按照规划用地分类标准,它属于非建设用地,遍布于农村的林地、园地或湿地中,属于E2类(农林用地);或夹杂在农村宅基地中的零散空闲地里面,属于E9类(其他非建设用地)[1]。可见,乡村公园是存在于村落内部或周边的生态建设用地,是向公众开放,以休闲游憩为主要功能,兼顾美化环境、生态缓冲和促进乡村旅游等作用的绿地。
1.2乡村公园的功能
1.2.1满足村民生活需求
千百年来,中国的乡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拥有一座公园。公园从来都是城市的产物,“公园是城市居民主要的呼吸与游憩空间,是公益性的城市基础设施”[2]往昔的农民长期生活在广阔原野包围的村落中,原野就是他们的生态乐园。但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剧、村镇产业的发展,以及村民精神生活需求的增加,乡村才逐渐出现了公园。目前,珠三角乡村农用地大量减少,青壮年人口绝大部分以进城经商务工为主,剩余留守乡村的中老年人多从事轻体力的果蔬等农副产品生产,乡村长期处于“农闲”生产状态。因此,乡村民众也和城市居民一样开始出现日常到就近公园休闲健身、娛乐交往的精神消费需求。可见,乡村公园是“为村民提供休憩、康体、文娱、观光、民俗、纪念、朝圣等活动功能的自然化的生活境域和绿地形式” [3]。endprint
1.2.2保护乡村生态资源
从外部来说,珠三角乡村的建设用地成了稀缺资源,特别是靠近城市近郊的村落,承受着土地开发、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农用土地流转需求的压力;就内部而言,珠三角农村“空心化”问题并不明显,虽然本地青壮年大量在城里打工,但因为城乡结合紧密的原因,许多人依然以故居为巢,同时大量外来打工者也青睐近郊的廉租房,引发村内建房热潮频发,原来处于“闲置”状态的生态用地被侵占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地方政府希望通过乡村公园的建设,守住村落所依托的宝贵生态资源,如风水林、滨水地带和特色果园等,使之免受侵占和破坏。
1.2.3促进乡村旅游事业发展
同时乡村公园也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例如广州从化的溪头村,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古村落,其古朴自然的街巷和村居格局每年都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游赏(图1)。同时,紧挨着村旁边溪源幽谷景点,就是按照乡村公园的模式建造的旅游景点,它以自然瀑布为特色,融合周边翠岭奇石景观,使游人多了一处休闲娱乐好去处(图2)。
2村落空间与公园空间的融合
2.1公园空间与村落公共空间的融合
珠江三角洲乡村地区的标志性景观往往包括村口的大榕树、祠堂、古井等[4]。村落通常都是挤迫的,也正因为如此,村民们需要一些固定的公共聚集空间,作为家族、邻里交往的场地,例如祠堂前的池塘边、村口古榕树头的石桌凳,“村落的公共开放空间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5]。
由此可见,大部分的村落公共空间,特别是祠堂及附属广场、灯光球场、文化室等设施平日就是深受村民欢迎的休闲娱乐场所,公园可以在附近布局,甚至把它们整合为公园的一个组成部分(表1)。例如佛山南海区一处乡村公园,规划巧妙结合祠堂及其人流广集的小场地,布局了公园的入口广场(图3),既丰富了公园活动内容,又改善了村居公共设施的周边环境,因此公园建设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和一致好评。
在许多旧村落,有类似公社食堂、风雨亭、土地庙等建构筑物,可以归纳为能唤起乡村记忆的文化遗产,但因为其使用性低而逐渐遭受遗弃。在场地空间整合允许的情況下,如果乡村公园能够把有价值的建筑遗产利用起来,一方面起到保护作用,也使公园平添文化韵味。毕竟“景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是我们祖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生活印记” [6]。
2.2确切性和模糊性:乡村公园边界识别
生态学中认为景观是基于人类尺度上的一个具体区域[7]。乡村公园原则上是开放性的公益园地,原本并不需要设置围蔽设施,但实际上在公园的某些地段,边界划定问题却显得尤为重要。在与村民宅基地的交接界面,如果不能以道路划分,那么界桩和软质围栏的设立就是必要的。从土地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公园的设立原本就是为了使集体所有的生态开敞地免受村民违法建筑的侵蚀,特别一些丘陵坡地、一些被视作“丢荒地”的偏僻园地,一旦蔓延了农户违法建构筑物,想要拆除并恢复原生态状况将非常困难。公园的围栏通常以生态的形式树立,例如以钢索加攀援藤本植物形成的矮栏,足以标示公园的界线而且也不会显得生硬粗暴。
在与农田、果园等生产用地的交接界面,模糊边界更能体现乡村公园开放特质。规划通常利用田埂、水沟、树丛等标志物作为公园里这一类的边界。如佛山南海一公园(图4)西北角与农用地结合,因此采取模糊性边界界定,公园空间以树木栽植区为特征;而公园的其余大部分地段,包括东、南和西南部基本被宅基地包围,公园规划设置了高1.5 m结合钢索围栏的绿篱作界线,很好地维持了公园用地的完整性,又不至于形成生硬的视觉障碍。
3乡村公园的可达性
和城市公园一样,“我们可以用绿地景观的可达性来衡量绿地给居民提供服务的可能性或潜力” [8]。乡村公园的可达性问题主要是外来游客进入的便利性问题。
珠三角农村家庭的小轿车拥有量在不断攀升,公园规划需要考虑停车场设置,但是通常乡村公园服务半径不大,而外来游客以接待城市家庭散客为主,没有必要设置大型停车场。规划应当和村总体规划相协调,可结合附近的路边、小广场、灯光球场设置临时停车位。
同时,公园规划应该主动对接村际公交系统,减少因私人机动车辆进入村庄而造成的空气污染。
绿道能为当地村落带来游客,为村民增收,并引起人们对古村落的关注与保护,为绿道的发展创造地域特色[9]。与绿道系统连接,使公园成为社区绿道系统的休闲景观节点,不但可丰富绿道活动内容,使城市旅游者更好感受乡村文化,也使乡村公园的通达性在绿色交通这个层面得到有效提升。
4 拓展乡村公园可持续发展空间
乡村公园除了给乡村居民和城市游客提供休闲场所以外,生态维育的意义也不容忽视。布林克霍夫·杰克逊说:生态学、自然保护、环境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如今成为景观设计师知识背景的一部分,保护和管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超过了设计诗情画意的公园。[10]在规划过程中,设计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被划作乡村公园的用地空间狭窄,往往是一些山林地或村头巷尾的零散地块,而村内更多的生态敏感区域用地却处于待开发、闲置的状况,设想在未来的某一天,村域宏观生态环境“沦陷”,我们所要竭力经营的那一小方“伊甸园”又能保得住多少生态面貌?因此,我们主张在公园规划的同时,也要主动关注相邻生态用地的规划利用,争取以公园备用地、生态控制带等方式,为乡村预留更多的用于生态建设和旅游发展的空间,那么规划的意义就远远超出了公园景观设计的范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着重关注对生态农业用地以及农业景观资源的整合,因为“生态农业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也是影响景观生态性的主要因素” [11]。例如我们在佛山南海区规划的一个乡村公园,最初业主单位仅划定了村子中部的一处山林地作为公园用地(图5,A地块),为了对山林地进行整体保护,山上只能布置登山径、小块的休息平台和小型景观建筑,无法开辟完整的休闲活动场地。在审视周边生态景观资源的时候,规划项目组通过对周边用地进行踏勘分析,并且与当地有关部门一起深入研究用地权属和土地置换的可能性,规划提出将南部部分土地直接纳入公园用地范围。其中地块C是平坦的菜地和农田,周边毗邻村居,适合开辟作体育健身活动场地,地块B是现状果林,适宜整合进公园作为生态游赏用地进行建设保护。而东面的D地块现状是浅水鱼塘,因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低下,规划提出可预留未来用作湿地公园规划用途。上述用地在村落中生态敏感度较高,我们应当“通过对乡村中重要、特殊的环境敏感区的保护来把握乡村景观的基本脉络”[12]。而保护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把它们划作乡村公园的保护范围。以上规划设想得到当地规划主管部门的肯定和支持,完成后的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用地集约、功能完整,较好地发挥了生态保护和服务社区的作用(图6)。endprint
5结语
乡村公园的首要功能是保护村居环境、为村民服务,因此规划必须妥善解决与传统村落的空间衔接关系问题。而乡村不同于城市,通常欠缺建设公园的基础条件,例如土地延展、交通可达等条件。要实现公园与村落空间的完美契合,通常的技术途径包括:1)深入研究传统村落的文化底蕴、地理条件、资源特色和街巷肌理等因素,使公园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村民和谐生活的客厅;2)了解掌握当地村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使公园各类设施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休闲生活需求;3)规划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受乡村公园的建设投资等条件的限制,乡村公园的近期建设空间可能只能局限于某个窄小场地,规划不妨开放视野,从未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一定量的公园外延控制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完美创设出具有乡村特色并适合乡村建设的公园生态景观空间。
注:文中表格内容为作者归纳整理,图片均由普邦园林设计团队绘制、拍摄。
參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GB50137-200[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4.
[2] 李敏. 广州公园建设[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7.
[3] 庄晨辉. 乡村公园研究[J]. 华东森林经理. 2014(4):38-41.
[4] 范建红,王玲. 珠江三角洲乡村景观意象空间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579-1582.
[5] 王云才,孟晓东,邹琴. 传统村落公共开放空间图式语言及应用[J]. 中国园林,2016(11):44-49.
[6] 刘甜田,叶喜. 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研究[J]. 绿色科技,2016(5):139-141.
[7] Jack L.Nasar. The Evaluative Image of the City[M]. [S.l.]:Sage Publicationsinc,1998.
[8]俞孔坚,段铁武,李迪华,等. 景观可达性作为衡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指标的评价方法与案例[J]. 城市规划,1999(8):8-11.
[9] 吴隽宇,徐建欣. 增城绿道沿线传统村落的景观整合研究[J]. 华中建筑,2015(5):111-115.
[10](美)约翰·布林克霍夫·杰克逊.发现乡土景观[M]. 俞孔坚,陈义勇,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4.
[11] 王伟,杨豪中,陈媛,等. 乡村生态景观的构建与评价研究[J]. 西南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6):448-452.
[12] 温瑀,王颖. 乡村景观的生态规划[J]. 安徽农业科学,2009(16):7766-77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