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比较研究

2015-03-17李京文李剑玲

经济与管理 2015年2期
关键词:珠三角长三角城市

李京文+李剑玲

摘 要:通过对京津冀区域内以及京津冀区域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京津冀区域的比较优势,寻求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策略。转变阻碍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合力互动,实现资源、市场和信息的共享,找准定位、调整战略,促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经济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5)02-0013-05

当前的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中国的发展战略。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稍滞后于长三角、珠三角。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研究如何做到京津冀区域的相互补充和共赢发展,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共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京津冀区域内的比较分析

基于PEST分析,对京津冀区域内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从社会文化方面、政治法律方面、经济方面和科技方面,有所侧重地进行分析和探讨[1-3]。

(一)京津冀区域的经济状况

2013年,京津冀土地面积只有21.6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的2%,但是总人口达10 860.5万,占全国的7.98%;地区生产总值达62 172亿元,占全国的10.9%。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北京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是19 500.6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了7.7%。天津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是14 370.16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了12.5%。河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是28 301.4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了8.2%。天津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101 692元;北京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92 210元;河北省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38 596元。2013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6.9%,稳居全国第一。北京第三产业比重是河北的2.1倍,是天津的1.6倍。天津的比重为48.1%,河北的比重为35.5%,而全国的比重为46.1%。去年,河北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2.4%,北京为0.8%,天津为1.3%,全国为10.0%。2013年,河北的第一产业增加了3 500.4亿元,北京第一产业增加了161.8亿元,天津第一产业增加了188.45亿元。可以看出北京天津第一产业增加值之和仅相当于河北的十分之一(见表1)。

(二)京津冀区域的创新能力

关于创新能力的评价,结合实际情况,我们主要从科研投入、教育投入、研发技术、发明专利、R&D项目及经费、高校学生、技术创新等几个方面来考虑。2013年,北京研发经费支出为1 200.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16%。河北的研发经费支出为290亿元,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见表2、表3)。

通过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京津冀区域中北京、天津、河北的创新能力差距相当大,呈现逐渐下降态势,在理论上有利于知识的溢出和扩散,但由于区域内城市间经济水平断层和知识差距极大,政府在区域知识能力形成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可以起着促进校企合作的导向作用和政策保障作用[1-3]。

二、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的比较分析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中国的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东部地区”因为是中国经济增长高速的典型区域,所以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重点区域。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这三个区域,经济发展极化特征明显,在全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京津冀区域主要有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邯郸、保定、唐山、邢台、廊坊、秦皇岛、张家口等,主要涵盖了北京天津及河北省各个区市。主要以汽车工业、机械工业及电子工业等为主,是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及重工业基地。京津冀区域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北方经济发展地区,越来越引起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瞩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北京的座谈会上,强调了实现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是中国第一大经济区,是中央政府定位的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长江三角洲由苏浙沪毗邻地区的16个市区组成,主要有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等8个市区和浙江省的杭州、绍兴、宁波、嘉兴等7个市区。根据国务院2010年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19%。其中陆地面积186 802.8平方公里、水面面积23 937.2平方公里。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是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大约5.6万平方公里。它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科技研发基地,是我国人口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有“南海明珠”之称。珠江三角洲主要有深圳、广州、肇庆、东莞、佛山、珠海、中山等9个市区。2008年国务院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把珠三角一体化列为国家战略。轨道、绿道“双道”建设,为珠三角区域一体化提速提供了基础性条件[4-5]。

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这三大区域发展特征明显,可以发挥地区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加速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比较优势分析

京津冀和长三角、珠三角都有较强的先天优势,主要包括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区位优势方面,这三个区域都处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地域广阔和资源丰盛。交通优势方面,这三个区域都有港口群,连有大量的铁路和公路,交通非常便利。产业基础方面,这三个区域工业化起步较早,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对投资者产生了强大的吸引。

(二)产业结构比较

2012年,这三个区域总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为 223 321.48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43.03%;其中第一产业为11 569.6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2.09%;第二产业为104 720.67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44.53%;第三产业为107 031.12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46.25%,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圈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见表4)。

京津冀区域的经济发展没有足够好。可以说,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核心驱动力,而京津冀区域城镇化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河北省经济发展落后。2012年京津冀的地区生产总值为57 348.29亿元,明显低于长三角的108 905.27亿元。尤其是京津冀区域内部的差别悬殊,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北京市为87 475元,天津市为93 173元,河北省为36 584元;而长三角经济圈内部的差别不是很大,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上海市为85 373元,江苏省为68 347元,浙江省为63 374元(见表5)。

这三个区域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并在发展中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使上海产业集聚在高新技术与制造业。珠三角的广东省形成了电子信息、机械、汽车、建筑材料和医药等9大支柱产业。在京津冀区域,天津有2个强集聚行业是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北京有4个强集聚行业是燃气生产供应业、电子设备制造业、印刷业仪器仪表及机械制造业。河北有2个强集聚行业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及其加工业。

(三)城市结构分析

城市是中国城镇化的载体,一个区域内的城市结构与该区域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目前珠三角和长三角发展实力相当,都具备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而京津冀区域城市发展差距很大,中小城市很不发达。

在经济学上,最有效的空间组织是大都市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有一个经济发展好的中心市区,通过“极化”“辐射扩散”和分工协作,它带动周边市区的发展。这种效用发挥好的区域当属长三角,珠三角次之,而京津冀相对差些。京津冀区域的北京和天津是直辖市,产业结构相似,这些年北京和天津在制造业、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方面进行着激烈竞争,形成了资源和效率的极大浪费,导致北京天津与河北之间产生了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三大经济圈的城市建设情况以及市政设施情况比较(见表6和表7)。

(四)城镇化分析

城镇化主要指城镇化发展中空间形态、人口状态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变化。这里对三大经济圈的年末城镇人口比重,以及人口受教育程度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到城镇化程度在逐渐提高,但还有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程度的空间和潜力(见表8和表9)。

三、京津冀区域的优势比较

从过去和现在来看,京津冀区域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还是存在一些优势的。主要的优势有[6-7]:

(一)京津冀区域的经济基础雄厚

京津冀区域曾经不亚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近代京津冀区域中的天津曾经是北方的工业、金融和商业中心,堪称国际化都市。发展中的天津曾经拉动了北京及河北的工业发展。北京近三十年发展非常迅速,从一个消费城市逐渐发展成了工商业城市,其发展并不亚于广州和上海。尽管近些年天津发展较缓慢,但它的工业基础和发展实力还在,新兴的开发区发展很快。河北是农业大省,是全国最大的小麦和蔬菜生产基地,还有石家庄制药、唐山钢铁、邯郸煤矿等工业。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相比,京津冀区域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雄厚的基础产业。北京和天津在金融、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也并不亚于长三角及珠三角中心城市。但是因为京津冀区域的河北落后,而且北京、天津周围没有形成强大的城市群,这是京津冀区域发展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主要原因。

(二)京津冀区域的资源优势

京津冀区域有物产丰富的大平原,有山脉、林地、草原和河流,有海岸线和港口,还有很多名胜古迹。但京津冀区域水资源缺乏、风沙大、气候干燥,这些不如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但北京和天津是中国的两大直辖市,有政治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而且汇聚了大量的科研单位、高等学府及优秀人才,这些都优越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但京津冀区域中河北的经济技术落后、优秀人才匮乏,这些都阻碍了京津冀区域的快速发展。

(三)京津冀区域的合作空间大

京津冀区域发展是一个系统整体,曾经形成的紧密度可能超过了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但是现在的融合却不及长三角和珠三角。虽然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被提出来很久了,但是由于三地发展实力差距、行政壁垒和观念阻碍等原因,由于社会经济环境问题,还没有形成实际的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停留在初期的概念上的合作,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合作内容,还有很大的合作潜力和很多的合作空间。

四、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策略

(一)阻碍发展的观念理念上的转变

要真正强化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观念理念。我们可以把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看做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两个主角,河北是配角,发展各有侧重,北京、天津带动整个京津冀区域的发展。京津冀区域的三地各有优势,可以相互补充,实现共赢协同发展。市场经济下,经济发展逐渐从行政区整合走向市场整合。我们应当从“行政区观念”走向“市场观念”和“区域观念”。当前与市场经济配套的区域文化是理性、包容、开放、创新的。京津冀三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革新观念,通过SWOT分析,发挥自身的优势、克服自身的劣势,抓住外界发展的机会,把不利的威胁变成发展机会,强化市场竞争理念和共赢发展理念,谋求京津冀区域三地之间和谐的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现资源、市场、信息的共享

加速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如构建金融信用体系和交通设施网络化的平台,逐渐把市场资源融合起来,实现各种要素在三地之间的自由流动。硬件上的网络化,可以依据北京城市规划的“两轴两带多中心”,进而促进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目前京津之间的铁路专线基本实现公交化,北京天津之间33分钟直达;北京石家庄之间的高铁可以67分钟到达。但是河北内部的交通还不够发达,这样不利于京津冀区域整体交通的快速发展。在软件上也没有形成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区域的发展可以借鉴长三角区域的一卡通制,强化和完善京津冀区域三地异地结算等,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促进京津冀区域三地的合作。通过京津冀区域三地合作,逐步缩小京津冀三地的差距,促进经济的共赢发展,实现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

(三)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合力互动

由于京津冀区域政府的力量远远大于市场的力量,所以我们要加强京津冀区域三地政府的交流与协作,相关政府组织要给予更多的重视与引导,并从中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和实现资源共享。行政的手段协同市场管理的方法,逐步去除行政壁垒的阻碍,进而促进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为了进一步保障京津冀区域三地的协调合作创新发展,基于系统论的思想,我们把京津冀区域的政府、企业和社会看做一个整体系统,可以成立一个类似于欧盟的区域协调组织,或者建立京津冀三地定期的高层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三者合力互动,推进京津冀区域的合作共赢与长期发展。

(四)找准定位,调整战略

首都北京是中国的心脏,应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为了释放能量,要逐步实现重工业的周边转移。天津要依托自身的基础、发挥自身的优势,成为京津冀区域的工业、商贸中心和通商口岸。依据北京和天津的辐射作用,基于河北的自身基础,承接北京的产业外移,发展定位于农业产业、制造业基地以及旅游业等。京津冀区域总的发展思路是,北京要谋求释放压力,天津要再次飞跃发展,河北要借力快速发展。只有这样,才可以打造中国经济的第三极,真正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8-11]。

参考文献:

[1]吴玫.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5:7-12.

[2]张淑莲.基于合作博弈的京津冀区域经济协作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1:30-34.

[3]Josef Vodák,Jakub Soviar,Viliam Lendel.Cooperation Management in Slovak Enterprise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109):1147-1151.

[4]徐长山,任立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之比较[J].社会,2014,(9):40-42.

[5]周璐.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经济圈发展特征比较[J].中国商界,2008,(6):136.

[6]张亚明,王帅.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其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2):67-70.

[7]Valerie Vandermeulen,Ann Verspecht,Bert Vermeire,Guido Van Huylenbroeck,Xavier Gellynck.The Use of Economic Valuation to Create Public Support for Gree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s in Rrban Area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1,(103):198-206.

[8]何恬,刘娟.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475)10下:4-5.

[9]刘铁.京津冀都市圈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商业时代,2010,(17):134-135.

[10]Linwei Ma,Pei Liu,Feng Fu,Zheng Li,Weidou Ni.Integrated Energy Strateg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J].Energy,2011,(36):1143-1154.

[11]刘勇,李仙.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J].中国发展观察,2014,(5):17-18.

责任编辑:张 然

猜你喜欢

珠三角长三角城市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珠三角,2012
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