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趾骨、跖骨骨折

2018-01-16杨帆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7年14期
关键词:趾骨跖骨支架

杨帆

榆树市人民医院骨二科,吉林榆树 130400

开放性趾骨、跖骨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临床上一般采用外固定方式治疗[1],但是疗效一般,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如果通过内固定方式治疗,涉及到需要对组织进行剥离,很容易导致感染,并容易导致肌键黏连,不利于恢复[2]。为了提升治疗效果,该次调查随机选取了该院2015年4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开放性趾骨、跖骨骨折患者48例,分为实验组24例,对照组24例,实验组采用微型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通过观察发现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开放性趾骨、跖骨骨折患者48例,分为实验组24例,对照组24例,实验组男性16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16~28岁,平均年龄(22.1±0.6)岁,骨折原因:车祸 3 例,碾压 20 例,其他原因1例;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20~41 岁,平均年龄(30.5±0.8)岁,骨折原因:车祸 5例,碾压14例,其他原因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清创并采取克氏针内固定方法。实验组患者采取微型外固定支架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如下:①对患者伤口进行清创、复位以及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放置克氏针进行固定,固定后对伤口进行缝合,预防感染。②如果患者为第1跖骨骨折,在治疗时则需要在其颈内侧以及第1节近跖骨内侧插入1枚半针,然后在第一跖骨的底部放置1枚半针,并安装并固定好针杆夹,使用4针与连接杆连接,并固定好。如果患者为第1近节趾骨骨折,则在第1远节趾骨处放置半针,并在第1跖骨留置半针。

术后处理,首先观察固定位置正确并且完整,手术后的第2天开始进行足部功能恢复锻炼,首先将患足抬高,促进末梢血液回流,防止出现水肿,不利于关节恢复,同时加强其他关节的训练。在术后的第45天后复查,经过X线检查后发现骨折已经愈合,则可以将微型支架拆除,帮助患者逐渐恢复足部功能,从轻度训练开始逐渐增加强度,直到能恢复正常功能位置。

1.3 评价方法

参考美国足踝骨科学会制定的足踝评分系统,针对复杂性跖骨、趾骨骨折患者足部功能进行有效评估。评分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疼痛程度越轻,分数越低,说明疼痛程度越高。优:高于90分;良:89~80 分;中:79~70 分;差:低于 70 分。 治疗有效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 χ2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治疗出院后进行3~12个月的跟踪回访,48例全部患者手术效果理想,跖骨和趾骨的生理功能恢复正常,其中42例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愈合,8例患者愈合时间有所延长,但是全部患者软组织功能修复非常理想。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7.51%,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58.33%,实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1%,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趾骨、跖骨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外伤,一般是由于脚趾受到重物的碾压和打击儿产生,骨折后发现骨折部位出现肿胀、疼痛和畸形,经过临床X线检查后能够明确确诊为趾骨、跖骨骨折。趾骨骨折可发生在近节趾骨,中节趾骨,远节趾骨中,是由各节趾骨是由关节囊和韧带连接在一起,除了踝关节之外,这一关节的活动度是最大的,同时由于其生理位置靠前,相对于其他部位受伤几率较大[3],同时由于其关节较小,骨折后影响了足部力度的分布,导致畸形的发生,对外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骨折后的治疗不仅关系到关节的正常功能恢复,同时还涉及到足部外观的恢复。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避免了传统内固定过程中出现的软组织剥离过程,减少了软组织损伤,同时也降低了对关节囊以及肌腱的伤害,组主要的是减少了感染的几率,使治疗时间缩短,并且生理功能恢复较好,减少了由于骨折对生活造成的影响。经过临床调查发现,一部分患者在骨折发生的同时,趾骨和跖骨周围组织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导致在治疗时不具备内固定条件,而外固定的方法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同时在治疗时随时观察骨折情况,还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保证恢复跖骨和趾骨的正常生理位置,保证治疗后不对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

通过该次调查发现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7.51%,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58.33%,实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可以作为临床上治疗开放性趾骨、跖骨骨折的一种方法,并且相对与传统方法来讲,效果更好,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1%,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方法技术更加先进成熟,避免了原有技术的局限性,提升了治疗质量,虽然在治疗中出现了钉道松动以及感染情况,但是各项仅有1例,且通通过合理护理,均痊愈。

综上所述,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趾骨、跖骨骨折疗效确切,尤其针对于粉碎性骨折以及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尤为明显,并且并发症较少,可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1]冒海军,许光跃.微型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治疗踌骨头关节内骨折[J].川亩床骨科杂志2015(3):220-222.

[2]陈汇浩,赵良瑜,郭兴峰,等.踌骨缓慢延长植骨治疗严重踌骨短小畸形[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4(7):536-539.

[3]任栋,顾聚源,压鹏程,等.微型双边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严重中足骨折脱位[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16(9):737-740.

猜你喜欢

趾骨跖骨支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田径运动员趾骨形态与跳深实验中支撑时间关系的研究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全力以赴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足第2~5近节趾骨骨折
足底外侧动脉第5跖骨穿支皮瓣解剖与临床应用
带甲下趾骨(足母)甲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拇指皮肤套脱伤
星敏感器支架的改进设计
跖骨缓慢延长植骨治疗严重跖骨短小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