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均优的教育

2018-01-16陈长河华樾均优教育CEO

未来教育家 2017年11期
关键词:尖子生教育资源公平

陈长河/华樾-均优教育CEO

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提出“迈向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十九大重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简言之,就是追求“均优”的教育。

一直以来,广大中小学实施的实际上是“选优”的教育。各地普遍存在的“县中现象”,不同学校里名目繁多的重点班、实验班、创新班、竞赛班,各个班级里被万千恩宠的尖子生、培优生等,都是“选优”机制的直接或者间接的表现。

“选优”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城乡教育失衡,大量优秀生源、师资、经费向少数重点学校集聚,大班大校成为普遍现象,择校更加剧烈。中西部地区一些区域重点学校,动辄三五千人,有的甚至上万学生,班额在70人以上的比比皆是,多的甚至高达百人。

“选优”造成校际恶性竞争,造成学校的异化,一些公办学校利用各种手段抢生源,一些民办学校甚至不惜花钱“买”尖子生。而“掐尖”严重的区域,几乎是“一校功成百校弱”,将整个区域带进深深的应试漩涡。

这种恶性竞争下,学生是直接的受害者,挣扎在考试和分数的深渊。有的学校甚至打出了“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样触目惊心的标语,还有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属于“学困生”,老师不闻不问,上课只要不吵不闹,做什么都行。现实中,像这样生活在教室“孤岛”里的孩子并不少,尤其到了初三和高三。一些学校为了少数尖子生,放弃了对其他学生的教育,真无异于“变相害命”。

“选优”教育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育理念出现偏差,人被工具化、标准化,学校成为生产标准件的车间。二是社会发展阶段因素,资源匮乏时期,社会治理以追求效率优先,对公平缺乏兼顾,教育领域亦然。三是社会思潮有关,物欲兴起,人口膨胀,就业压力增大,引起日益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教育成为择业的“敲门砖”。

随着“人”越来越被重视、被大写,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教育领域也不断反思和改进,教育均衡、城乡一体化、教育公平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追求均优的教育,一要坚持人人成才的理念,“人”既要成为教育的对象,也要成为教育的目的,学校要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服务,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二要坚持有教无类的原则,无论学生的家境、阶层、性别、民族、国籍、健康、分数等各方面区别,都能被一视同仁对待,教育资源能按照标准化方式配备,学生之间没有主次轻重的分别。三要坚持适性扬才的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和差异,满足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需求,尽量实现教育的个别化。

实践均优的教育,笔者认为最为迫切的,需要在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实行小班小校。大班大校会让管理者和教师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秩序上,无法以学生为中心。欧美一些国家,一个班24人往往是标配,以便教师能够关注和服务到每个学生;二是公平配置教育资源。政府要从供给侧的视角对教育资源进行精准配置,按照满足学校实施课程标准、保障学生成长的要求配置经费、师资、设备、设施等。学校要从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角度出发,综合资源现状,提供可供选择的课程菜单;三是反对分数主义。不能继续把教学简化为练习,把素养简化为分数,将学校异化为工厂。要通过招生、考试、评价等制度的综合改革,关心后20%的学生,给予个别化的帮助。要重拾教育的良知和价值,把教育的目的定义为学习而不是竞争,引导学生追求成长而不是成功,引导教师不做流水线上的工人而要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导师,让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四要去行政化。学校是学习的场所,要为学生提供服务,学生的需求应该成为学校努力的方向。去行政化一方面要在政府的管理体制层面推行管办评分离,另一方面要在学校内部层面推行主体多元化、结构扁平化和机制民主化的管理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和以学术为中心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从“选优”到“均优”,不仅要从价值观上更新,更要从方法论上转型,愿更多的学校,能让学生站在学校中央,不遗余力守护教育的立场和尊严。

猜你喜欢

尖子生教育资源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尖子生为何不领情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笨柴兄弟
浅谈如何培养高中数学尖子生
公平比较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产业遴选 谁是“尖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