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肾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探究
2018-01-16倪成玉
倪成玉
(五通桥区人民医院 四川 乐山 614800)
肾癌属于临床常见的肾脏疾病,在50岁至70岁阶段发生率较高,起源于泌尿小管上皮,又可称之为肾细胞癌[1]。当前临床对肾癌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吸烟、肥胖、高血压、放射、遗传饮食及维持性血液透析均属于可能因素,主要表现为血尿、腰痛、腹部肿块等,严重危害患者生活质量。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和疾病预防,为了实现对胃癌的尽早诊断和治疗,目前以影像学检查应用较为普遍,如螺旋CT诊断方式,其能够有效观察到肿瘤的影像表现,促使医生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进行合理诊断,利于保证较高的诊断准确率[2]。本次研究对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肾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35例经证实的肾癌患者作为研究资料,详情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为本院于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肾癌患者,共35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患者均表现出腰痛、血尿、腰胀、腹部肿块等症状,且排除严重心肝重要器官严重损伤患者和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3]。3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1例,最低年龄25岁,最高年龄68岁,平均年龄成(49.83±7.16)岁,病程在1.5年至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15±0.65)年。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及目的,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方法
35例均实施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做好检查前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的作用,并告知检查前需禁食6h,促使其做好准备。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先进行腹部螺旋CT平扫,左肾、右肾均为扫描范围,设置单排螺旋CT扫描参数:层厚2mm至5mm,间隔5mm至10mm,螺距0.5至1.0;设置64排螺旋扫描参数:层厚1mm至2mm,间隔5mm至10mm,螺距0.5至1.0;增强扫描选择碘海醇为造影剂,70ml至10ml,推注速度为2ml/s至3ml/s。推注开始时延迟扫描,其中皮质20s至25s,实质50s至70s,肾盂3min至5min。将影像经多层面重组法重建,仔细观察病灶细节。最终诊断结果由至少两名资深医生统一诊断为主。
1.3 观察指标
结合螺旋CT诊断结果明确肿瘤的位置(左右、上下)、直径及形态,通过手术病理结果判断螺旋CT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证实肿瘤的类型。
2.结果
2.1 35例患者螺旋CT诊断结果分析
35例患者经诊断后,肿瘤位于左肾患者20(57.14%)例,右肾患者15(42.86%)例;肾上极患者16(45.71%)例,肾下极患者患者14(40.00%)例,肾窦附近3(8.57%)例,占据全肾2(5.71%)例。肿瘤直径在1.3cm至14cm之间,平均为(7.96±2.42)cm,其中<3cm患者6(17.14%)例,>7cm患者13(37.14%)例,其余患者16(45.71%)例。肿瘤形态,圆形或类圆形患者17(48.57%)例,分叶状患者14(40.00)例,弥漫生长患者3(8.51%)例,囊肿样患者1(2.86%)例。
2.2 35例患者螺旋CT分型结果分析
35例患者经螺旋CT诊断明确透明细胞癌患者25(71.43%)例,乳头细胞癌患者6(17.14%)例,嫌色细胞癌患者3(8.57%)例,Bellini集合管癌1(2.86%)例,手术病理结果证实透明细胞癌患者23(65.71%)例,乳头细胞癌患者7(20.0%)例,嫌色细胞癌患者4(11.43%)例,Bellini集合管癌1(2.86%)例,其中误诊4(11.43%)例,诊断符合率为88.57%。
35例患者经螺旋CT诊断结合手术病理结果证实明确经典型12(34.28%)例,血管瘤样型16(45.71%)例,弥漫型5(14.28%)例,囊肿型2(5.71%)例。
2.3 螺旋CT诊断影像特征
平扫瘤体表现出肾实质占病变,瘤体分解不清,其中等密度15例,低密度或稍低密度12例,混杂密度6例,稍高密度2例。经增强扫描皮髓质期图像呈现左肾肾块明显强化,但不均匀的特征,延迟期图像呈现瘤体强化明显,但程度减低的特征。皮髓质期和延迟期强化程度,较正常肾实质偏低。
3.讨论
3.1 肾癌与螺旋CT
肾癌作为临床常见且在中老年群体发生率较高的实质性肿瘤疾病,肿瘤逐渐生长,可侵袭肾盂、肾盏、输尿管等部位,且侵犯肾上腺和脂肪组织,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表现血尿、肿块、疼痛、高血压、贫血、肝功能异常等症状,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降低生活质量。有遗传性肾癌家族史群体和中老年吸烟酗酒高血压患者为多发人群,若体型肥胖则进一步增加危险性。由于疾病临床表现变化较大,且瘤体位置一般较深,给诊断带来较大的难度[4]。传统术前诊断需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为主,其中实验室检查以患者尿素氮、肌酐、全血细胞计数、肝功能等指标为主,观察异常情况,影像学检查则以腹部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螺旋CT等,其中螺旋CT增强扫描乃术前临床分期的重要依据。
目前螺旋CT在各项疾病诊断中应用较为普遍,主要与其扫描速度快、图像分辨率高等优势有一定的关联,而且在经过扫描后,还可利用计算机进行多模式图像重建,获得立体、直观的资料,可进一步了解肿瘤的相关资料,不仅可进行肾脏肿瘤的诊断、鉴别,还可为治疗方案的提高可靠的资料[5]。但根据相关研究可知,很多肾癌的密度和正常肾脏实际部分密度相近,而且对于较小的肿块或局限于肾轮廓内的肿瘤,单纯采用螺旋CT平扫方式难以有效鉴别,而利用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可提高清晰度,进一步明确肿瘤定位及瘤体直径。一般认为,在螺旋CT平扫时,肿瘤的密度低于或接近正常肾脏实质部分,若肿瘤较大,则可观察到明显的液化坏死区;部分肿瘤可以观察到钙化,而且在增强扫描后,肿瘤的强化程度低于肾实质。在肾癌诊断中利用螺旋CT诊断,结合肿瘤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特征或形态规则的圆形肿块特征,可进行平扫观察;若肿瘤较大,则一般表现为浸润性生长,且会促使肾外形扩大、肾局部明显隆起。但一些患者在诊断时难以根据肾外形的改变、肿块密度等进行确定,导致平扫漏诊,而此时实施增强扫描具有明显的价值。通过强化CT值,可超过40HU,会表现出斑片状不均匀强化,观察到肿瘤组织基质内丰富的窦样血管。
3.2 肾癌分型与螺旋CT检查
3.2.1透明细胞癌 透明细胞癌源自肾小管上皮细胞,经CT平扫时多见低/混杂密度,少见稍高/等密度,瘤体内多存在出血、细胞坏死、囊变以及钙化灶等,造成此类病变的主要原因在于透明细胞癌属于实性细胞巢,瘤体内间质成分较少,出现玻璃样变性风险较高。CT增强扫描可见皮髓质期透明细胞癌实性部分强化明显,与邻近肾皮质强化程度相似,而且CT值多超过100Hu,强化程度高低不等,部分肿瘤内可见血管,其强化程度在实质期多下降,尤其是发展至排泄期时,肿瘤强化下降程度更甚,而且癌巢与病变基础中间窦状血管含量丰富,而且与血管壁厚度有一定关联。
3.2.2乳头细胞癌 乳头细胞癌源自肾脏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呈乳头状生长,而且间质内多存在泡沫细胞及沙粒体,而且肿瘤细胞能吞噬含铁血黄素,多有包膜,对位于髓质内,瘤体形状多规则;经CT扫描后可见囊变及钙化点,多高密度、血供不足;乳头细胞癌在皮质期、皮髓质期以及肾盂期强化程度均不如肾皮质,各期仅见轻微强化,而且CT增强扫描后,瘤体包膜更近明显,若瘤体直径不足3cm时,其瘤体内部多见细小钙化病灶,轻微细胞坏死、囊变样病变、以及出血等,若瘤体直径超过3cm,则瘤体内囊变密度影多明显,但少见钙化病灶。
3.2.3嫌色细胞癌 肾脏嫌色细胞癌源于肾脏集合管上皮暗细胞,主要为实体机构,瘤体内多包含纤维血管,结构分隔不完全,多位于肾髓/皮质交界处,与邻近组织边界比较清楚,多见假包膜,向肾表面方向突出,部分可见明显浸润,但无完整假包膜;CT平扫见软组织多为均匀密度肿块,与肾实质密度相近,少部分见囊变、钙化灶;若瘤体直径超过7cm时,肾癌众多类型中仅嫌色细胞癌质地均匀,而且若瘤体内存在细胞坏死及出血,则预后多较差。CT平扫可见多呈轻至中度强化,而且强化程度稍弱于肾髓质或密度相似,但不如肾皮质强化程度,瘤体内强化程度多较均匀,而直径超过7cm时,多呈轮辐状强化,并且中心存在瘢痕。
3.2.4 Bellini集合管癌 Bellini集合管癌最初源自肾髓质,具有较强浸润性,而且早期转移性病灶多见,其中肝脏转移性病灶最多,预后非常差。CT平扫多见囊变,且质地不均匀;增强后瘤体内实质部分多见轻重程度强化,且呈渐进式持续模式,而且多延迟,但多不如肾实质;瘤体囊变在不同期间均无任何强化。
3.3 肾癌CT应用与鉴别诊断
需要注意在进行肾癌诊断时,需要与先天性分叶肾、肾囊肿内出血,灶性肾盂肾炎等疾病进行合理鉴别,其中先天性分叶肾表现肾柱肥大,采用螺旋CT平扫可获得相似的影像,而采用增强扫描则与肾脏强化一致,因此可进行有效鉴别。肾囊肿内出血与上述相同,采用螺旋CT平扫可获得与肾癌相似的影像,但在增强扫描时无强化,可进行鉴别。灶性肾盂肾炎在女性群体中比较常见,通过平扫可观察到小的斑片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由强化灶,但边界不清,具有一定的鉴别难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螺旋CT诊断明确透明细胞癌患者25例,乳头细胞癌患者6例,嫌色细胞癌患者3例,Bellini集合管癌1例,手术病理结果证实误诊4例,诊断符合率为88.57%,表明采用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可获得较高的诊断效果,能够诊断不同的肿瘤进行鉴别,虽然会出现误诊情况,但准确率较高,其中在诊断透明细胞癌中具有较大的偏差,主要是该类型肿瘤体积较小,未引起收集管的阻塞,增强诊断难度。35例患者经螺旋CT诊断结合手术病理结果证实明确经典型12(34.28%)例,血管瘤样型16(45.71%)例,弥漫型5(14.28%)例,囊肿型2(5.71%)例,其中以经典型和血管瘤样型占比较高,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其中经典型经CT平扫可观察到肿瘤为圆形或类圆形,增强扫描可观察到瘤体实质部分强化明显;血管瘤样型经CT平扫可观察到肿瘤呈现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状,通过增强扫描可观察到瘤体实质部分的血管瘤样强化明显;弥漫型经CT平扫可观察到肿瘤呈弥漫性生长,增强扫描后皮髓质期瘤体实质部分强化明显;囊肿型经CT平扫可观察到肿瘤基本囊变,呈明显占位性影,瘤体与邻近组织边界模糊,增强扫描结果显示囊变部分强化不均匀,且边缘强化不明显。当确诊后需为患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其中以外科手术治疗为常见且有效的方案,如根治性肾切除术,尤其在当前医疗技术进步的今天,该手术安全性得到明显提升,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
综上所述,在肾癌疾病诊断中采用螺旋CT扫描具有一定的价值,但由于肾癌与正常肾实质密度差异不明显,给诊断增加难度,而通过螺旋CT增强扫描则可进一步提高诊断价值,并实现对肾癌的有效鉴别,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1]杜云鹏.128层螺旋CT增强检查对肾癌及肾盂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5,27(2):127-128.
[2]刘学玲,邹新农,陈宏伟,等.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乳头状肾细胞癌与嫌色细胞肾癌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华肿瘤杂志,2015,37(1):52-56.
[3]王全永.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诊断肾癌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12):85-87.
[4]张宇,崔光彬,张世衡,等.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不同类型小肾癌的诊断价值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36):7197-7200.
[5]万明军,叶波,马守军,等.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肾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2):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