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竹栽培及低产林改造关键技术研究

2018-01-16琼吴群辉黄晨希陈根生罗

林业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峡江竹种竹鞭

谢 琼吴群辉黄晨希陈根生罗 洪*

(1.峡江县林业局,江西 峡江 331409;2.新干县林业局,江西 新干 331300)

毛竹是我国经济价值最大的竹种之一,也是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功能较好的生态竹种[1]。近年来,江西省峡江、新干两县加大对毛竹低产林的抚育改造力度,在林区实施高效生态笋竹两用林技术推广与示范项目,为实现毛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对毛竹栽培及低产林改造关键技术作一概述,以供参考。

1 毛竹栽培技术

1.1 造林地的选择

毛竹造林地应选择海拔500 m以下、土层深厚(50 cm以上)、肥沃、疏松、透气性能良好,酸碱度适中(pH值4.5~6),保水、保肥能力强,不积水的山坡中下部或较平缓的山谷地带。峡江、新干两县的林地大多属500 m以下的丘陵岗地,以红黄壤为主,符合栽植毛竹的条件。另外,在村前村后、河川溪流两侧及有条件的厂、矿、学校校园内亦可营造毛竹,既可美化环境,又可提供竹笋产品。

1.2 毛竹整地

整地内容包括砍杂、清山、翻土、打穴等工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目前造林整地大多采用机械挖掘与人工整地相结合的办法来完成。现主要有以下几种竹林地整地方法:

全垦 坡度在20°以下的缓坡地,可用挖机全垦,挖深30 cm;再按株行距5 m×4 m挖穴,规格1.2 m×1.0 m×0.6 m。这种整地模式当年投资大,但成林成材快,能达到速生丰产的目的。

条状带垦 用挖机整地分为挖带宽1 m和2 m(或3 m)两种模式,挖带深度均为30 cm,株行距5 m×4 m。挖穴规格为1.2 m×1.0 m×0.6 m;2 m(或3 m)宽的条带,穴应打在挖带的中线上。挖机挖条带应先挖上山,然后按等高线逐级往下挖,这种整地方式保水、保肥效果好,可节约当年投资。但栽植后的第2或第3年,需要将未垦复的部分全部进行深挖,以促进毛竹尽快成林。

穴状整地 该整地方式一律从上山往下分层(等高线)开穴,人工挖穴仍按5 m×4 m株行距开穴,规格为1.2 m×0.6 m×0.6 m;机械挖穴株行距不变,但其穴规格为1.2 m×1.0 m×0.6 m。

不论机挖还是人工,穴的长度方向必须与等高水平线的方向一致,以利竹鞭的延伸生长。

1.3 母竹的选择

毛竹的母竹(或称种竹)应选择1~3年生,胸高围径在13~20 cm,生长健壮,枝叶繁茂,分枝层低,竹节均匀正常,鞭芽饱满,无病虫害的竹株作为种竹。尤以林缘竹、竹间距离在67 cm以上的竹种为佳(挖竹种时便于操作)。因为这样的母竹所连的竹鞭处于壮年阶段,营养丰富,具有较强的发笋、抽鞭能力。

1.4 竹种的挖掘及运输

竹种的挖掘质量是决定毛竹造林成败的关键。首先判定竹鞭走向,一般是竹种的第一盘枝所指的方向为去鞭方向,其反面则为来鞭方向;之后先在来鞭33 cm左右处与来鞭呈垂直方向开挖,一般挖10~20 cm深,便可发现来鞭。在挖取中如遇有两条平行鞭时,可以一手扶竹种,一手用锄头敲打竹鞭,敲打时手有震动感者,便可确定为来鞭。来鞭确定后,因来、去鞭是同一条鞭,可在鞭的两侧平行开挖条沟,将种竹及来去鞭挖悬以后,再按来鞭33 cm、去鞭67 cm,用利刀朝外一刀切断;切口必须平整,再将竹种轻摇取出;取出竹种时切忌用力摇晃,以免扭断或扭伤种竹与竹鞭的连接。峡江、新干两县在过去的造林史上出现能栽活、但不发笋就是这个原因。同时在种竹挖取过程中,尽量不要损伤竹鞭及鞭上的小笋和鞭芽,它们是今后抽鞭和发笋的基础。竹种挖出后,一般留竹枝4~6盘,然后用利刀一刀切断竹梢。每株种竹必须带宿土20 kg左右。

竹种如需长途运输,要求必须做到轻装轻卸,保护宿土,不要挤压踩紧,以勉损伤鞭芽,必要时还需要用稻草包扎;运到栽植点后,要及时进行栽植,以勉影响造林成活率。

1.5 毛竹的栽植

峡江、新干两县毛竹造林时间为11月至次年2月底,只要下透雨或土壤湿润均可栽植,但以元月栽竹为最佳。栽植方法:栽植前先将地面松土回填穴内10 cm,然后将竹种的来去鞭按等高水平线方向放入穴内,竹鞭在穴内要求舒展放平,栽植深度比竹种原深度略深5 cm即可。竹种深度调整后,将表土填入穴内,将竹蔸及来去鞭的下部用碎土垫实,不留空隙;然后将种竹的四周分层踏实,呈馒头形,鞭根的上部适当保持疏松。竹子不能栽得太深,否则影响当年发笋或出现烂鞭现象。栽植时切忌将石块、树蔸等杂质埋入土中,以免影响种竹成活。栽植后,在5、6月份第1次抚育时,一定要做好培土扶正工作,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1.6 毛竹林的混交

为了减少毛竹的病虫害危害,预防大风、雪压、冻雨等自然灾害,需同时营造一些阔叶树种,每亩栽植20株即可。树种选择以乡土速生树种为主,当地混交树种主要有樟、南酸枣、拐枣、泡桐等树种,均属深根性树种,与毛竹混交可共生共荣。尤其是樟树与毛竹混交,可称是最佳搭档;泡桐混交应以山脚及林道旁混栽为主,因泡桐叶可招引红头元青虫来食叶片,而红头元青的幼虫又是治理竹蝗虫的能手,故可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2]。

1.7 抚育管理

松土除草 毛竹造林后,前两年必须每年抚育2次,第1次在5、6月份间进行,主要是扶正、培土、松土、铲除茅草杂灌并翻埋于土中;第2次在8、9月份间进行。

深翻改土 毛竹造林后的第1年或第2年必须进行深翻改土(其改土及施肥方法在本文后面的内容里详细介绍)。

抚育间伐 新造竹林经过5年左右的培育,就可基本成林,但林相多数处于丛生状态,大小、年龄不一,因此需要着手进行抚育间伐,以改善林地卫生状况,促进竹木的健康生长。

2 毛竹低产林形成主要原因

2.1 造林地选择不当

峡江、新干两县属山区,受客观立地条件的限制,有的地方毛竹栽植在不适宜毛竹林生长发育的山顶、高山陡坡以及土壤浅薄的石质山地,这类毛竹林地土壤往往干燥、板结,含石砾多,致使竹林低矮细小且分布不均匀。

2.2 经营管理粗放

经营管理粗放是造成毛竹低产林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峡江、新干两县一些陡坡、交通不便的偏远乡镇,竹林长期疏于管理,林内杂草灌木丛生,消耗了林地大量水分和养分;同时,影响竹林通风透光和太阳能的吸收利用,而且还为病虫侵蚀提供了中间寄主和栖息场所,影响发笋成竹,造成低产。加之无序采竹挖笋,竹林立竹度基本上在1 950株/hm2以下,竹林细小低矮,严重影响了竹龄结构及竹鞭生长发育,导致产量下降。

2.3 培育技术不足

一些竹农认为,竹林培育是靠天吃饭,对合理采伐、护笋养竹、科学施肥等科学培育知识和技术不能去主动掌握,常常表现在砍竹无龄、砍竹无时和冬季顺鞭刨土挖冬笋,结果前者使竹林结构不合理,后者造成大量伤流,破坏了竹林更新发展的物质基础,造成竹林低产。

3 毛竹低产林改造技术

毛竹的低产林改造可以通过科学管理,人为地调整林分结构,通过深翻改土、科学施肥、正确挖笋、合理采伐等技术手段,将毛竹由低产林逐步改造成稳产高产的丰产竹林。

3.1 砍除杂灌,深翻改土

清理竹林内的杂灌并深翻改土,是毛竹低产林改造的最根本性措施。要求将杂灌、芦茅、小山竹、老竹鞭、死竹鞭、浮鞭等全部齐地砍倒、挖除,再根据山场坡度大小,分类进行垦复。对于平缓坡地要挖深30 cm,25°以上坡度挖深20~25 cm;陡坡山地采取块状或带状垦复,挖深10~20 cm,彻底解决竹林地的通风、透光,改善土壤结构,增强林地肥力等问题。这项工作要求在7、8月份两个月进行,这一措施能促进竹鞭孕笋,以后每隔4、5年深挖1次。挖垦时还要注意填平林地内的坑、穴,以利竹鞭延伸生长。

毛竹经深翻改土后,以后每年至少必须进行2次铲山抚育,铲除杂灌、茅柴,并埋入土中,以提高土壤肥力,抚育时间在5~8月份为好。毛竹的施肥工作,可以结合竹林抚育同时进行。

3.2 结合抚育科学施肥

根据毛竹的生活特性,毛竹一年要施4次肥。第1次在早春二月,施速效肥,促进春笋早发和生长,每亩施尿素25 kg;采取环沟施肥法,在毛竹的来去鞭隔1尺左右处开沟施放并覆土。第2次施发鞭肥,时间在5~6月份,此时春笋已挖完,留养的新竹开始抽枝、展叶,地下开始行鞭,急需肥料补充发鞭,促使竹林发大鞭、壮鞭。这次施肥很重要,以速效肥为主,氮、磷、钾配合使用,每亩施尿素25 kg(或复合肥25 kg),撒在地表,然后结合铲山削土覆盖。第3次施孕笋肥,应在8月下旬至9月进行,这时竹鞭的鞭芽开始分化孕笋,每亩施复合肥15 kg,结合抚育铲山进行。第4次施发笋肥,应在11~12月份进行,以施有机肥为主,可施土杂肥、牛粪肥或堆肥,每亩施500 kg,多施不限,先撒施后翻土覆盖[3]。

另外,建议积极推广江西省林科院与省林业科技总站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毛竹增产剂(BNP)及竹林生态施肥技术(亦称竹腔施肥技术),该项技术是根据毛竹林分生长特点研发的一种新型配方生态施肥技术。施用毛竹增产剂能有效促进笋芽分化,改善大小年,减少退笋,促进成竹与竹径增粗,显著提高竹林产量与质量。竹腔施肥技术是江西省毛竹低产林改造的一项关键技术[4]。

3.3 正确挖笋,合理采伐

正确挖笋是培育毛竹林的目的之一。冬笋是春笋的前身,一般冬至前挖笋,应挖两头尖、中间弯的竹笋,这种笋不能长成竹,可以挖取利用;上尖下粗呈宝塔形的笋可以成竹,不要采挖。春笋的挖取应在谷雨后挖退笋、小笋、鞭笋为主;退笋的特征是:早晨笋尖没有露珠,笋箨无光泽,肩毛萎缩,高度在30cm以下,这样的笋可以挖掉利用,不属于这类的笋一律留下,让其成竹,尽快使竹子郁闭成林。不论冬笋或春笋,挖笋后留下的洞穴必须及时覆土填平,以利行鞭发笋[5]。

竹林的采伐既是间伐利用又是生长抚育,必须采育兼顾,合理进行。三度以下的毛竹,生长旺盛,发笋力强,不宜砍伐;四度以上的毛竹,竹杆老化、充实,发笋率衰退,是合理采伐的对象。采伐时间:毛竹冬季生理活动缓慢,竹杆充实,不易虫蛀,故立冬后是采伐毛竹的好季节,尤以冬至至大寒期间最佳。笋期伐竹,俗称“产妇竹”,竹材品质差,伐蔸又大量流汁,严重影响新竹生长,不宜在出笋期采伐。竹林经采伐后,每亩应保留立竹200株左右,且要分布均匀;采伐的原则是:砍老留壮,砍小留大,砍密留疏,砍劣留优,还应保留空膛竹,不砍林缘竹。至于畸形、弯曲、有病虫害的竹株,即使年龄不到也在砍伐之列。砍伐时应齐地砍下,伐后将竹蔸的竹节打通或劈破,以利加快竹蔸的腐烂[6]。

[1]《中国树木志》编辑委员会.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

[2] 吴继林.竹林高效经营200问[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 韩高辉.材用毛竹低产林深翻施肥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4):130-131.

[4] 吴长飞.BNP毛竹增产剂及竹腔施肥丰产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07(6):34-36.

[5] 何杏珍.毛竹低产林改造效果研究[J].世界竹藤通讯,2017(4):36-38.

[6] 周如君.低产毛竹技术改造措施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2(7):154-155.

猜你喜欢

峡江竹种竹鞭
园林绿化竹种生态适应性评价①
高节竹竹鞭空间分布及其数量特征
广西干热河谷地带引种竹种适应性及其出笋特性
峡江烟区典型植烟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引种竹子竹鞭扦插繁育技术体系优化研究
峡江图
童真岁“阅”情“绘”峡江
晚熟脐橙映峡江
天然苦竹林竹鞭及根构特征研究
簕竹属10个竹种净光合速率和固碳释氧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