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医三味

2018-01-16孙景环

中国医学人文 2018年4期
关键词:医书佛印行医

文/孙景环

古人说读书有“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每想到这句话,我就在想读医书是什么味道?

历代鼓励读书人的都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唯独对读医书的人例外。医书给我们灌输的理念是,“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也就是说,医书首先教给我们的是要有中立的思维,淡然的精神,仁慈的心态,再经过“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而获得精湛的医术。古人把医书归类在“子”中,但读来的味道是“醯醢”吗?医书记录了人的各种生理现象,各种疾病的过程,包含了生命的各种味道,可是读起来又让人品不出味道。医生读书是一个极其虔诚的修炼过程,犹如沈敬得道,所以拿味道比喻,我觉得“煮石”最合适,故读医书味如煮石。

后来看了国画《三酸图》,说的是金山寺住持佛印与黄鲁直、苏东坡友善,壹日相会,佛印曰:“吾得桃花醋,甚美。”取而共尝,皆皱眉,时人称为三酸。作解为:儒家以人生为酸,释教以人生为苦,道家则以人生为甜。这时我又在想,这不就是医生的人生味道吗?

酸:在“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酸楚的传统观念下,医学生们开始了“煮石”般的读书生活,把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和希波克拉底的“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刻在心里。本科我们用“武火”煮了五年,硕士、博士、规培又用“文火”再煮三年又三年。毕业后要考取执业医师证,如考不过,前面的经历付之东流。成为了住院医后,开始担着大山般责任,拿着酸溜溜的薪水,过着无休止的加班生活。一生的学习、考试、晋升职称、职业病,再加上医闹和伤医事件,这些构成了医生的心酸味道。还有一种酸味,是对一个做了所有努力但仍逝去的生命,都会有一种无奈的酸味,出现在护士的眼睛里,沉淀在医生的心里。

苦:古语“三折肱为良医”,字典里解释说:几次断臂,就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自能造诣精深。但我认为,少了一种解释,“三折肱”后才能体会到患者的痛苦,才会有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医生行医的过程就如苦行僧,要把每个患者的病苦体会一遍。医生接诊时,都如庙里的菩萨一样,把他们的苦难经历听完,不同的是医生要用看得见的辛苦完成他们的心愿。世上能把成百上千种疾病的痛苦全都感受一遍的人,也只有我们可爱的临床医生了,所以医生的良心和爱心里都带有每个病痛的苦味。

甜:这个字是一种美好的味道,也是一种美好的心理感觉。这种感觉是刚考入医学院校时的初心,是医学生誓言的宣读声,是解除患者痛苦的成就感。古人的甜也有“淡”的意思,是一种书香气,也是医者的仁心。中医的甜叫作甘,认为甘味的中药有补气血、缓疼痛、解百毒的功效,医生在患者心中也是具有这个功效的吧。甜是千口甘,千万患者的开心和感激,才能形成医生的甜。

中国的医生是自带儒家的酸味气质的,儒医们志在医病康天下,得意时施展抱负,救死扶伤,这也是医生的使命。中国的医生也具备了佛家的苦心,看淡生死,失意时也能安心治病。中国的医生毕生都在追求着道家的甜,还病患美好的人生。医生的生活滋味,更多的时候是和南宋的郑思肖一样,改其言形容就是“布衣暖,菜根香,行医滋味长”。

猜你喜欢

医书佛印行医
神医的秘方
妙语尝酒肉
开展临床病理“一对一”教学培养独立行医的病理医生
白蜡树
自知者明
漫画中国历史之立志行医的华佗
苏东坡与佛印
妙对“拆字联”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章太炎好行医 无人敢求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