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枝末节里的人情味
2018-01-16席凤英
文/席凤英
她的话让我觉得心里有些不舒服
那是几年前的一件事了。一次医患沟通座谈会后,一位大爷走到门口又折返回来,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于是,我主动上前搭讪:“大爷,您有什么事吗?”
“有几句心里话,不知道该说不该说。”大爷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您说吧大爷,有什么话都可以说。”我招呼大爷坐下,并且沏了杯茶双手递给了老人家。
大爷把茶水放到桌上,慢慢打开了话题。听完他的叙述,我进行了客观性整理,大致意思如下:
大爷是三天前刚入住某病房的患者,当时责任护士给他铺床的被褥尽管有些旧,但是很松软,很干净,大爷心里还是挺满意的。可是,翌日临床又来了一位病友,这次是护士长亲自铺床,被褥全新,很白。而且,护士长边铺床边说:“您放心吧,领导交代了,说您是他的熟人,我们会多关照的。”大爷说:“打那会儿开始,我越看自己床上微微泛黄的被褥越别扭,所以就想给你说道说道。”
就为这件事,我给护理部进行了专题反馈。之后的护士长例会上,护理部主任提出了以下要求:“一视同仁不能只挂在嘴上,还要落实到行动上。我们不可能保证给每一位患者都用同批次被褥,但一定要做好解释工作,尤其注意毗邻床位之间的反差不要太大。碰到熟人也是常有的事,但要私下告知,把意思传达到就可以了,不能不顾及非熟人患者的心理感受。”
我也想让护士提前打上吊瓶
前几天,我去其他医院探视一位老同学的丈夫,他是因为左手外伤住院的。刚聊了一会儿,老同学示意我跟她出去,借一步说话。原来,她丈夫临床上住的是本科室一位年轻大夫的父亲,因为护士每天大约提前一小时就会把液体给他输上,这样就能赶在中午饭之前把液体输完,吃饭时省了很多事。她说:“要是你在这家医院也有熟人的话,就帮我托个人情吧,让护士也一块提前把液体给咱输上。你想,若是能在12点之前输完液体,不仅方便他用右手吃饭,下午我也不用请假陪床了。”
这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护士只要在第一次给熟人提前输液时也问问同病室的其他患者,看看他们有没有同样需求。有,就满足;没有,按常规执行。可我们的临床医护人员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以至于让患者和家属常常会因为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感到心理上不平衡、不舒服。
这些事情虽然小,反映出来的却是医护人员人文素养的匮乏。正如作家毕淑敏所言:“从一个人的衣着、面色、下意识的小动作、偶尔吐出的个别话语,他的精神状态基本上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