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腹诊法临床应用举隅

2018-01-16张文瑜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胸腹肝经脚后跟

张文瑜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科(杭州 310003)

所谓腹诊,是指以触诊为主,望、闻、问、切(触、按)相结合的对胸腹部位全面诊察的一种直觉诊法[1]。狭义的腹诊,是指胸腹部的按诊(或触诊),属于中医四诊中的切诊内容之一,即如清代医家俞根初云:“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如何,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2]。”

1 腹诊的源流

腹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源于《内经》和《难经》。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灵枢·水胀》曰:“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难经·十六难》曰:“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难经·五十六难》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至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397条原文中明确用腹诊的就有114条,《金匮要略》22篇中重点论述腹诊的有10余篇之多,可见仲景对腹诊法的重视。依据腹诊的结果,仲景记录了心下悸、脐下悸、心下痛、心下结、腹中急痛、少腹满、胸胁下满等腹证,并创造性的将腹证与方药结合,以腹诊诊病,据腹证指导遣方选药,为后世开辟了腹证辨证施治的先河。如《伤寒论》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14条:“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仲景之后,腹诊的内容在历代医家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如晋代葛洪的《肘后方》、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及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都分析了腹证的病因病机,扩大了腹诊的应用范围;明清时期,吴又可的《瘟疫论》、戴天章的《广瘟疫论》、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等开展了内伤杂病腹诊及温热病腹诊的研究。但宋代以后,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中医腹诊未能在前人基础上得到很好的发展,从而使腹诊研究远远落后于脉诊、舌诊,也不及日本汉方医学的腹诊研究。

2 腹诊的意义

胸腹部与五脏六腑关系最为密切、直接,《灵枢·胀论》曰:“夫胸腹,脏腑之廓也。”脏腑通过经络与体表相联,腹部是窥视人体内脏的一个重要哨所,正如《灵枢·本脏》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脏腑病变可以直观、客观、真实的反应于胸腹上面。医者通过对腹部运用按、扪、寻、探等手法,获得一系列具有其特定中医辨证意义的客观症候,以补充舌诊、脉诊的不足,丰富和强化了中医诊断的内容和作用,并提高诊疗水平,故俞根初谓腹诊为“中医诊断之第四要诀[2]。”腹诊作为中医诊察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辨别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诊断和鉴别诊断疾病;确定疾病的在表在里,在气在血,在脏在腑;分析病因病机;判断病性之寒热虚实;指导立法论治,选方遣药;观察治疗效果及推断疾病的预后、转归等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但腹诊也必须四诊合参,才能得出全面准确的诊断。

3 腹诊的方法

腹诊可以通过观察腹壁的紧张度和肌性防御反应,来判断疾病虚实和决定病型,所以检查时需要让患者平卧在检查床上,双腿伸直放松,将两上肢置于躯干的两侧。检查者立于患者的右侧,进行腹诊操作。观察胸腹的肌肤,包括色泽鲜枯及胸形腹状有否异常;轻触腹部表面,察皮肤润燥;按压局部,了解腹力强弱、肠鸣水音及有无痛感;重手推按,审其软硬,以辨别脏腑虚实、病邪性质及积聚程度。按压的顺序为心下、两胁、脐上、脐下、小腹至少腹。

4 腹诊辨证验案举隅

4.1 双脚后跟不适案 张某,女,30岁,小学教师。2017年4月11日初诊。主诉:双脚后跟酸胀不适伴月经量偏少7年。患者7年前平产时行会阴部侧切术,术后因平躺时会阴切口处有牵扯不适感,故产褥期卧床时一直双腿屈起,双脚后跟着床。近几年,患者时觉双脚后跟酸胀不适,久站及劳累后症状明显,影响睡眠,心烦不已。产后至今,月经量减少,色偏暗,夹血块,无痛经;平素月经规则,1-0-3-1。曾服用补肾类中药(具体不详)6个月余,症状无缓解。诊见:患者面色略黄,易有疲劳感,lmp4.10-量少色黯,胃纳可,口不干苦,二便尚可,睡眠浅,舌质淡,苔薄黄,脉缓。腹诊触及左侧腹股沟压痛。此乃瘀血阻滞肝经,肝血运行不畅所致,治以疏肝行气,养血活血,方用四逆散合四物汤加减。拟方:柴胡、枳实、赤芍各12g,蜜甘草 6g,炒当归 12g,炒川芎 10g,黄芩 6g,7 剂,水煎服。二诊:药后双脚后跟酸胀感明显缓解,月经量增多,经色较前转鲜,4天净;睡眠好转,舌质淡,苔薄,脉缓,继用前方。前后服药20余天,双脚后跟酸胀感消失,腹诊时亦无左腹股沟压痛感。

按:据《灵枢·经脉》记载肝经“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的循行路线,腹股沟压痛主病在肝经。双脚后跟酸胀不适乃瘀血阻络,肝经失养之象。患者行会阴部侧切术后,瘀血留滞肝经;因产褥期一直双脚后跟着床,故脚后跟受压而瘀滞更甚。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阻滞日久,则经络失养而致双脚后跟酸胀不适;月经量减少,色偏暗,夹血块,亦是瘀血阻络的表现。瘀血蕴久亦生热,故患者心烦眠浅,苔薄黄。治以四逆散疏肝行气,气行则血行,炒当归、炒川芎养血活血,加黄芩清泄郁热。四逆散出自《伤寒论》,原为治少阴病四逆证,张志聪《伤寒论集注》载:“此言少阴四逆不必尽属阳虚,亦有土气郁结,胃气不舒,而为四逆之证。”黄元御曰:“寒水侮土,四肢厥逆,其人或肺逆而咳,或木郁而悸,或土湿木遏而小便不利……是皆土郁而木贼也,宜四逆散。”后世多从此说,将四逆散用于肝气雍滞、郁而不达之证。方证相合,服之乃效。

4.2 口腔异味案 葛某,女,15岁,学生。2017年5月13日初诊。主诉:口腔异味1年余。诊见:平素脾气急躁,晨起口腔不适,口中发酸伴口臭,无口干口苦;教室闷热环境下,易两侧头痛,伴背部两胁下发酸不适,胸闷气喘;胃纳可,大便偏干结,小便偏黄,睡眠尚可;舌尖红舌质淡苔根偏黄,脉略滑。腹诊触及心下不适,两胁压痛,脐下压痛,两腹股沟压痛,左下腹略压痛。证属少阳气郁血滞,阳明里热内结;宜和解少阳,泄阳明热积,方用大柴胡汤加减。拟方:柴胡12g,大黄9g,枳实、赤芍各12g,姜半夏、生姜各9g,大枣 10g,黄芩 6g,7 剂,水煎服。二诊:药后口腔发酸不适感及口臭明显减轻,上课时亦无头痛、背胁酸胀感及胸闷气喘;大便软,成形,小便转清;舌质淡苔薄,脉略滑;腹诊未触及心下不适,各处痛感亦减轻。减大黄至6g,余药同前,继服7剂。

按:《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患者腹诊时多处按压有痛感,乃实证表现。两胁及两腹股沟的压痛提示肝胆气郁,血行不畅,故患者性急,易两侧头痛,背部胁下发酸,胸闷气喘;口酸口臭、大便干、小便黄、苔根偏黄乃阳明胃热表现。据《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12条:“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故方选大柴胡汤随证治之。

4.3 胸部麻感案 陈某,女,63岁,个体户。2017年4月10日初诊。近4年,每于夜间睡眠时,胸部有如触电般麻感,延及小腹,双膝至脚尖,持续约1min后缓解,每夜发作2~3次,影响睡眠。诊见:患者体型矮胖,脸圆项短,平素易出汗,无畏寒发热,口不干苦,胃纳可,二便无殊。舌质淡胖苔薄脉偏沉滑缓,腹诊见全腹膨大肤色白,腹部松软,按之无底力,未触及压痛。证属气虚血痹,宜益气行血,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拟方:黄芪、桂枝、赤芍各12g,生姜、大枣各10g,7剂,水煎服。二诊:自诉服药期间,胸部麻感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偶有夜间发时,症状持续时间亦缩短为10余秒钟。效不更方,继用原方2周后,患者再无夜间胸麻感。

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根据条文的脉证描述,可知血痹的成因是由于荣卫气血俱虚,风寒内侵而致血行痹阻。仲景将“骨弱肌肤盛”者称为“尊荣人”,其肢体关节麻木可诊为血痹病,首选黄芪桂枝五物汤以益气祛风行血。该患者虚胖,肌肉松驰,多汗,是典型的“黄芪体质”[4],腹部松软按之无抵挡感,亦是典型的“黄芪腹”[4]。患者虽无肢体关节的不适,但其症状亦是气虚寒侵所致的血痹表现,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获效。

猜你喜欢

胸腹肝经脚后跟
抗病毒药物联合火针与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的疗效分析
联合检测胸腹水sHLA-G、MMP-3、LDH对良恶性胸腹水的诊断价值
GDFT联合小剂量甲氧明在胸腹联合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身体出现这些不适,疏通一下肝经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胸腹水细胞计数中的应用研究
白日梦
阿喀琉斯的脚后跟
TP、ADA和CRP在结核性胸腹水中的临床意义
侧卧养肝气 仰卧和五脏
脚后跟干裂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