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实践”理念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2018-01-15莫莉

文教资料 2018年30期
关键词:教师教育师范生实践

摘 要: “实践取向”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的三大基本理念之一。“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教学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学科特点。在课程建设中认真践行“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科学设置“实践取向”的课程群,打造一支“实践取向”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大力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关键词: 实践取向 教师教育 小学语文 师范生 教育教学实践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文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教育课是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示范性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主要探讨小学语文“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对师范生而言,具有教学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特点,是师范生职前教育获得教师专业素养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也是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学生安身立命的一门课程。本文将从课程建设理念、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加以介绍。

一、课程建设本着“实践取向”的理念

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在国家教师教育改革指导思想的引领下,特别注重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设。“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如优质课程、重点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等,学生在课程中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就业率高,用人单位喜欢,这些都跟本课程多年来的积累、建设和教学改革分不开。特别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践行“实践取向”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作为课程目标,大力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形成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

近年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本着“实践取向”的理念,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努力践行“实践取向”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作为课程目标,大力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形成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

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面对的共同命题,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英法德日等国对教师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颁布课程标准,并对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给予高度的关注。我国近年来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国家先后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這些文件明确指出:教师教育课程“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从国家政策的层面强调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是《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在建设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在反复实践和反思中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在研究教育教学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

高等院校的师范生教育应该把教育教学实践摆在首要位置,这样才能给师范生良好的职前教育,有了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才能应对基础教育。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中,我们一直本着“实践第一”的理念,尝试优化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特别是在实践中,针对课程的定位、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设计、选择课程教学方法及课时的分配与课程教学评价方面,都使其体现出教学中“实践取向”的特色。例如,基于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乃至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课程中特别强化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基于课程的内容,我们在各个板块都有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部分,如教学设计、试讲、说课等;基于教学方法方面,我们采用体验、示范、案例分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模拟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师在实践中的教学能力。在课时分配上,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学校的要求,明确规定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课时的比例,采取“72(36+36)”模式。对于36个教学课时中,确保其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各占18课时,凸显课程的特性。

二、积极打造“实践性”的教学团队

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团队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课程目标,也关系到课程建设质量的高低。因此,打造精湛业务教师教学团队成为课程建设改革中的重要任务。对于我国当前的高等师范院校,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从事学科教学论的老师更是如此。现在一些高校的部分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在教学中以大量时间为学生讲授教学理论,不仅主宰课堂,而且不愿意主动交出管理权,甚至减少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同时,一些高师院校的教师不够全面了解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出现教学与基础教育脱离的情况,教学实践不够具体,教学针对性不强,教学效率不高,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入社会难以应对基础教育。就国内目前而言,在语文教学论这方面的高校专家为数不多,如王荣生、李海林、吴中豪、陈玉秋等,但他们更多地倾向于研究,真正进入本科生的课堂很少,“实践”从教学团队落实到课堂还是有一定差距,这是一些高师生不能真正从大咖那里学到精髓的原因。当然,作为普通师范院校的语文教学论老师,首先要丰富自己,向大咖学习,用他们的思想和理论武装自己,自己有所得再转化成教学实践,再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了真正实施“实践性”教学,在课程教学团队中贯彻落实该基本理念,应用优化策略,打造优质教学团队,我们有以下做法:

1.采用“双师”制

在课程建设中,我们积极提高课程中主讲教师实践中的教学指导能力。可以利用每年教师假期时间,有序地指导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或者利用“国培计划”挑选的小学语文老师到大学培训的机会,让师范生进行顶岗实习,并可轮流安排课程的主讲教师,去教育实践基地进行学校调、任教,使其深入了解基层学校的教学情况,有效指导老师开展相关教研活动,使师范生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尝试执教,体验教学实践方法,有助于提高当前课程教学中教师团队的实践能力。也就是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形成“合理”,一方面提高课程老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师范生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操作能力。事实上,我们这几年结合曲靖当地的小学语文教学情况,把曲靖市一小、二小、西城小学作为实践基地,让学生见习、实习,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水平。

2.推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思路

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思路,我们在课程建设中密切联系基础教育学校,主要是曲靖比较好的小学,一小、二小、西城小学等,利用实习基地的优势,将实践基地的优秀教师积极地请进大学课堂中,让这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加盟教师教育教学团队,通过现身说法的形式,培养学生对教学实践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课程团队中的大学老师去小学指导小学老师备课、搞教研,做讲座,甚至面对小学生讲小学语文课,这样老师更加了解基础教育,也可以研究有关基础教育的问题,真正从“实践到实践”。通过这样的思路,学生的反馈是从基础教育一线的老师身上学到很多教学实践的方法,也从大学老师那里获得更多有关如何理论与实践高效结合的方法,懂得理论与实践转化的重要性。

3.开设“名师工作坊”

“名师工作坊”最近几年在中小学比较火热,既是一种提升中小学教师团队素质的方法,又是引导中小学教师开展科研的重要手段。通过此种形式,将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特级教师与研究专家们集中到学校教育的“名师工作坊”中,聘请他们担任“客座教授”,请他们给学生开讲座,使学生在名师引领下正向成长。同时可以请小学语文的特级教师给师范生上一堂小学语文课,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课堂的魅力,从这些优秀老师身上学到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策略和方法。在“名师工作坊”的模式下,我们请专家做讲座比较多,特级教师亲自授课在大学课堂很少,一般是放在中小学的观摩提升培训中和“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中,让师范生亲自听课、看课、参与互动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科学设置“实践取向”课程群

“实践取向”不仅是教师教育中的重要課程体系,而且是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实现的载体与桥梁。要落到实处执行“实践取向”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必须科学地构建设置当前教师教育中的课程体系。针对《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分别针对“教育信念与责任”方面,以及“教育知识与能力”培养、“教育实践与体验”等三个目标领域,为课程改革中的教育者制订出小学职前教师的教育课程目标,也从六个不同的学习领域,为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模块。在“小学学科教学设计”模块,明确指出专业基础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可以应用组建课程群的策略,将“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设置成核心课程,将课标与小学语文教材分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微格教学、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指导、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研究等,设置为相关课程体系,这样不仅具有辅助性,还具有拓展性,以此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对于该课程群中,确保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之间构成先修后续、相辅相成关系,在同一个课程体系中,使拓展课程可以作为教学实践中核心课程的补充与强化内容。对于实践教学,尽管在教学目标上它们之间各有其侧重点,但是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都有“实践性”。经多年相关实践证明,在师范生教师教育中建设课程群,能为构建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发挥重要作用,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

师范生的职前教育对其后续职后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应该考虑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思路,充分关注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把“实践”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EB/OL].http://www.edu.cn/zong_he_ 816/20111020/t20111020_696507.shtml,2011.

[3]德瓦埃特·爱伦.微格教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4]钟启泉.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J].教育发展研究,2011(18).

[5]莫莉.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

基金项目:曲靖师范学院重点课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项目编号ZDCK2016006)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教师教育师范生实践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