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与路径
2018-01-15王平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三级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地方学校课堂提供了可能。中国民间美术作为中华民俗文化的视觉形象的载体,其历史源远流长,分布广阔,种类题材丰富,民族情感真挚,具有深厚的文化与艺术价值。本文通过对中国民间美术文化与艺术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路径与方法的探索,归纳其对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展办学空间彰显地方学校办学特色,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民间美术 校本课程 课程资源 课程价值 利用路径
民间美术是美术分类中的一种特殊范畴,特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根据自身生活需求创造,经由历史积累集体传承和而不断发展起来的美术形式。民间美术是区别于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而言的一种历史概念,作为民俗文化的视觉形象载体,它的产生源于民众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它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审美判断的不断糅合,它的传承依附于民俗活动得以长期流传。民间美术贯穿于整个民间生活,它在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事象中,几乎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其具有种类题材丰富、文化内涵深厚、群众认同感强等特征。将民间美术的文化与艺术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对落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展办学空间彰显地方学校办学特色,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将产生深远的意义。
一、民间美术的校本课程开发
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的课程开发,须建立在运用辩证唯物发展观对中国民间美术教育资源重新审视,充分自信,以及为适应不同层次美术教育的需要,对其更新与转化的基础之上。
(一)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的归纳。
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的归纳指针对美术课程教学的具体实践情况(办学层次、教学目的、师资、教学环境、工具、课时等)对民间美术文化艺术资源进行课程资源挖掘、整理、解析、过滤与归纳。其主要包括:1.文本信息的归纳:以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文献检索与田野调研的方式收集与整理民间美术各种类的概念、发展历程、文化艺术特征等信息。2.图式信息的归纳:对民间美术的图式进行人物类、动植物类、风景类、图腾类等种类;造型特征、造型方法、审美意蕴等语言的分类整理。3.呈现方式的归纳:依据民间美术的呈现方式,将其概括为平面呈现与立体呈现、纸质载体与其他载体呈现等。
(二)民间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
对民间美术适用于美术实践教学的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拟为:1.理论讲授课程资源的开发:以民间美术种类的概论、发展渊源、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等为资源将其开发为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本地域民间美术有全面、感性的认识。2.欣赏评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将民间美术各种类的代表作品开发成为鉴赏课程,使学生对本地域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及蕴藏在图式下的深厚文化特征有所了解。3.技法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民间美术造型的审美意蕴、基本特征、方法与手段进行适用于技法表现课程的开发,促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与自身的技法体验,了解民间美术造型的基本规律,并较好地运用于实践中。4.综合教学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民间美术理论研究学者、代表性传承人、民间美术博物馆及民间制作工坊、民间创意园等资源,建构立体、多元综合的美术教学资源,为地方学校艺术课程对优秀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与推广,以及在技艺传承、艺术实践、产学结合等方面的建设奠定基础。
(三)民间美术课程资源的实施。
民间美术文化艺术资源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具体实施的要求为:1.课程目标:构建民间美术理论知识讲授、作品鉴赏、技能技艺传授与实践教学活动于一体立体式的美术教学课程体系。2.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拟分民间美术理论课程(占总课时的13%)、技法课程(30%)、调研课程(17%)、艺术创作课程(40%)四个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3.教学形式:实施课堂教学、网络与多媒体教学、课外互动、产学结合、艺术实践、专题报告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与手段,强化校企合作及高校民间艺术创业园、实训基地的建设。4.师资队伍建设:强调师资队伍建设的特殊性,拟采用多渠道内引与外联并重的方式优化师资结构,形成以校内艺术理论专职教师为主体,校外非遗传承人、民间美术理论研究学者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
(四)民间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与考核体系。
民间美术文化与艺术价值向课程资源转化应遵循科学筛选、因地制宜、实效性、地域特色性等原则。其次,建立一个“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开放式评价和考核体系,是保障民间美术校本课程顺利实施的保证。评价体系将涵盖民间美术理论知识、技艺的实践能力、传承创新的思维与手段、综合素质评价等内容。
二、民间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一)有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
教育部新近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指出:“深化课程改革需要落实‘以人为本,激发学校和教师创新育人方式方法,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区域内各种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见》既强调现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紧迫性,又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深化艺术课程改革落实“以人为本”,要求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尊重每一个区域文化艺术种类的特点,并针对适用于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课程进行开发,强化其目标指向明确、内容丰富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特点。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资源的认识与尊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习内容,促进教师科研成果教学的转化。同时,对我国艺术教育的特色与多元发展,对民间美术特殊技艺的传承与开发、专业化民间技艺人才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
(二)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
我国长期以来以来执行国家统一课程管理政策,面向全国各地制度课程,“高度统一”是其最大特点。同时,国家统一课程开发权利过度集中,开发周期长,致使其缺乏及时吸纳新信息,及时满足地区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教育需求的灵活性,导致其教育变革能力差。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平衡,民俗风情差异较大,国家课程难免完全适应我国每一个地区教育的实际需求。民间美术在长达数千年的传承中,与老百姓生活血脉相融,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物化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将民间美术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将地域文化艺术特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丰富我国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弥补国家课程地域特征针对性不强的不足;有利于强化学生民族艺术素质的培养,树立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为培养具有传统文化意识的实用型人才,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一条新的思路。
(三)有利于办学空间的扩展,彰显地方学校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应立足于特色课程。学校的核心是教学,教学的核心是课程。“独特性”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原则,这种“獨特性”必须以学校为本,充分考虑学校的特点及学校所处的环境,充分利用地区所具有的独特课程资源(文化资源、人力、物力、社会资源等),这既是特色课程开发活动的基本条件,又是特色学校形成的基础所在。曾几何时,作为素质教育的美术课程,却长期以一种课程体系标准与模式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学校推行、实施,致使我国美术教育教学出现目标错位、方法雷同、特色缺失等弊端。因此,在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促使地方学校美术教育办学特色发展,满足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肩负起活态保护、弘扬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是新时代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目的。充分挖掘、利于与整合民间美术的教育资源,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和形式,建构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美术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是彰显地方美术办学特色,拓展地方学校办学空间的主要途径之一。
(四)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长期以来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致使一些地区的学生忽视本地域的民族历史、传统文化,造成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陌生感。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民间美术抢救性保护、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文化艺术价值的阐述、创新发展传承的探索等,已提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为地方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各地方政府对非遗的活态保护、创新开发、校企协调等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为地方校本课程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推动提供了政策依据。将民间美术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提高,激发其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了解树立传承与创新的意识,为培养具有传统文化意识的实用型人才,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一条新的思路;对强化地方学校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推动力,对实现整合民间美术教育资源,提升教师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强化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创新能力,丰富我国艺术教育的多样性,肩负起传承发展地域文化重任具有极大的价值意义。
三、结语
201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个领域,促使其普及性的推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明确提出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资源的重要意义。校本课程的开发,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以往国家课程开发周期长、教学内容与形式单一的弊端,使课程更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以地方文化资源渗透于地方教育,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多方位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为此,学校必须坚定信念,不折不扣地将地方优秀民间美术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断总结实践、改善和完善,促使我国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符合我国传统艺术多样性对个性化艺术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地方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对传承与推广、创新优秀传统艺术的需要。同时,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拟着重解决三个关键性问题:首先,如何归纳与整理民间美术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艺术特征、工艺特征,将其合理开发成艺术课程的教学资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美术课程与校本教材;其次,如何建构以理论教学、图片欣赏、技术传授、造型运用、文创开发为主以适应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以及以民间工作坊、民间美术博物馆为辅的课外艺术实践多元整合的艺术课程教学体系;再次,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对传承本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的重要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动艺术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掘社区资源,聘请能人志士到校任教,拓宽艺术教师来源渠道,并从制度上和工作机制上加以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王平.传播视角下木版年画出版与文化审美传播浅析——以滩头年画木版年画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7(5).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7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课题“湖南民间木刻纸马图式的文化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7YBA200);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湖南民间美术资源在地方高校版画课中的开发与利用”(湘教通〔2018〕4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