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轮执教 + 逐轮教研”让教学更专业
2018-01-15王立君霍东娜
王立君 霍东娜
幼儿园采用行动研究的范式,在不断以“计划—实践—观察—反思”的模式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多轮执教+逐轮教研”模式。
1.第一次教研确定教学目标
在正式参与教研之前,全体教师在日常带班过程中都会有意识地围绕这一教学内容观察幼儿行为。正式教研时,每位教师系统地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幼儿行为,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之后,进一步提炼能够代表该年龄段幼儿实际发展水平的典型行为。教学目标便是通过这一实际发展水平最终确定的。
“教学目标教研记录表”包括核心经验、幼儿实际发展水平分析,详细给出了第一次教研所要讨论的核心议题。教师首先要在“核心经验”一栏中填写本节集体教学活动所针对的幼儿的某一核心经验。然后,再填写在带班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幼儿的行为表现以及就该行为所分析出的发展水平。最终,针对此写下教学目标。
2.第二次教研设计教学过程
在经过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后,幼儿园尝试将案例教学法的相关理论运用到课程研发中。我们总结出了“四段式”案例教学法,即引发兴趣、呈现案例、讨论案例、内化案例。在此过程中,教师除了要预设自己的教学行为之外,还需要将幼儿在教师每个教学行为下所表现出来的相应的行为反应也都预设出来。这样,教学过程设计的质量明显提高了,教师们也不会笼统、宽泛地预设自己的教学行为,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连贯性也提高了。在完成教学过程的设计之后,教师便可以准备物质材料了。
“教学过程教研记录表”详细地给出了第二次教研所要讨论的核心议题。教师需要在主体部分“集体教学活动详案”的四个环节中,分别填写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幼儿在每一个教学行为后所表现出的行为反应。
3.第三次教研检验教学目标、过程的有效性、科學性
全体参与教研的教师在半天时间内观摩3位教师的现场执教。在第一位教师执教后,参与观摩的教师会立即和执教教师一起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师幼互动这三个维度对执教过程展开讨论,形成具体的意见和建议。第二位教师则需要结合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第二轮执教,执教后再讨论。第三位教师亦然。
围绕教学目标的讨论是首先要讨论的,主要讨论第一轮教研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的适宜性以及现场执教中该目标的达成情况;围绕教学过程的讨论主要讨论第二轮教研中所设计的教学过程的适宜性;围绕师幼互动的讨论主要讨论现场执教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的适宜性。
“教学评价教研记录表”详细给出了第三次教研所要讨论的核心议题。在填写该记录表时,教师首先需要清楚标注所观摩的活动是第几轮的教学活动,接着,在观摩过程中,逐一思考“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师幼互动”三栏中“参考问题”的答案,并提出相应的“调整建议”。针对以往每次讨论时,教师的发言随意性强、内容较为宽泛的问题,也为了让每一轮的讨论都能够尽可能全面地解决实际问题,在每一个维度下,我们都给出了若干个有待教师在观摩教学后回答的“参考问题”,教师必须“以具体证据回答”。这样,参与讨论的教师就被迫始终都要非常清楚自己到底要在教师执教时观察什么。相应地,他们在观摩后的讨论中也将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关于这些问题的“调整建议”。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课题《案例教学法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课题编号CDEB17326)部分研究成果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