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丙种球蛋白治疗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效果及病情特点分析

2018-01-15安娜张欢欢谭笑李昉刘芳李晨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临床效果

安娜+张欢欢+谭笑+李昉+刘芳+李晨

【摘要】目的:探究丙种球蛋白治疗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效果,并分析患者的临床病情特点。方法:30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被选入本组研究,入组患者选择起止时间为2012年9月~2017年9月。入选组患者被分为2组实施对比研究,每组15例,均实施丙种球蛋白治疗治疗,其中对照组在发病后10~14d 内应用丙种球蛋白,研究组在发病后5~9d 内应用丙种球蛋白。观察两组患者的全身症状消失时间与临床用药时间、住院观察时间、治疗效果等,并分析疾病的临床特点。结果:研究组的全身症状消失时间与临床用药时间、住院观察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冠状动脉扩张发生临床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

经临床治疗效果判定,在显效、有效的患者方面,研究组分别有例和例,对照组分别有例和例。统计总有效率并进行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偏高,(%VS%,P<0.05)。2组均未出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丙种球蛋白治疗不典型川崎病患儿效果显著,在发病后5~9d 内应用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不典型川崎病;丙种球蛋白;临床效果;病情特点

【中图分类号】R7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2--01

前言:

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又被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1]。患者临床可表现出发烧,身上伴发有红点等。不典型川崎病属于常见类型,以往临床大多实施常规综合性对症治疗[2]。本次研究探究丙种球蛋白治疗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效果,并分析患者的临床病情特点。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被选入本组研究,入组患者选择起止时间为2012年9月~2017年9月。患者年龄分布范围为3岁~11岁,中位年龄为4岁,男性、女性患者分别有17例、13例。入组的病例均来源于本院的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符合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1)不明原因发热持续一周以上;(2)皮肤出现皮疹,球结膜充血,口唇干裂;(3)肢端呈梭形肿胀,关节酸痛;(4)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入选组患者被分为2组实施对比研究,每组15例,对入组患者的平均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与组间比较,均P>0.05。见表1:

1.2 方法

两组均实施常规治疗,在患者入院之后,对患者均实施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同时联合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在发病后10~14d 内应用丙种球蛋白,研究组在发病后5~9d 内应用丙种球蛋白,单剂量丙种球蛋白2 g/kg,利用微量泵进行调速。起初速度保持在20~30ml/min,观察10 min,如果无反应,则加快速度,于8~12 h内输注完毕。

观察两组患者的全身症状消失时间与临床用药时间、住院观察时间、治疗效果等[3],并分析疾病的临床特点,并建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冠状动脉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對研究过程中2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进行汇总,并统一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处理,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形式,描述计数资料时采用百分率形式。计算P值,并以P值小于0.05作为经比较数据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的认定标准。

2 结果

2.2 2组患者全身症状消失时间与临床用药时间、住院观察时间统计与组间比较

研究组的全身症状消失时间与临床用药时间、住院观察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2组患者冠状动脉扩张发生情况统计比较

对照组的冠状动脉扩张发生临床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见表3:

2.4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判定与总有效率统计与组间比较

经临床治疗效果判定,在显效、有效的患者方面,研究组分别有例和例,对照组分别有例和例。统计总有效率并进行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偏高,(%VS%,P<0.05),见表4:

2.5 2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与组间比较

2组均未出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3 讨论

川崎病即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一旦疑为川崎病时,应尽早进行治疗。

临床治疗大多实施常规对症治疗,免疫球蛋白具有独特型抗体,可以构成复杂的免疫网络,发挥出双重的免疫调节和免疫替代治疗作用,近年来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不典型川崎病的治疗之中[4]。不典型川崎病患者临床可表现出各种全身症状,包括发热和皮疹、结膜炎、淋巴结肿等。其首发症状是发烧,身上伴发有红点,所以常常会被误诊为感冒、麻疹或猩红热。川崎病一般多发于5岁以下幼儿,患者临床主要表现出不同程度多发性动脉炎和淋巴结肿大以及皮肤粘膜出疹等。

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冠状动脉全层还会广泛受到炎症细胞的浸润和损伤,导致冠状动脉扩张等一系列严重后果的出现[5]。目前临床关于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时机存在争议,

本组对照组在发病后10~14d 内应用丙种球蛋白,研究组在发病后5~9d 内应用丙种球蛋白。研究结果显示,经不同的治疗,研究组的全身症状消失时间与临床用药时间、住院观察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冠状动脉扩张发生临床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经临床治疗效果判定,在显效、有效的患者方面,研究组分别有例和例,对照组分别有例和例。统计总有效率并进行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偏高,(%VS%,P<0.05)。即提示,对患者实施丙种球蛋白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且在发病后5~9d 内应用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分析相关原因,是因为丙种球蛋白是一种免疫球蛋白,属于IgG抗体,含有广谱抗病毒、细菌或其他病原体,具有免疫功能,能使体温迅速降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6]。同时,丙种球蛋白在进入人体之后还可以有效减少IgG 的合成,对免疫炎症反应产生抑制作用[7]。进而避免患者冠脉受到损伤,并阻碍血小板出现聚集与黏附,减少冠状动脉扩张等情况的发生。川崎病病变早期血管壁中层水肿最为显著持续时间为5天左右。如此时病情还未得到缓解,则冠状动脉全层广泛受到炎症细胞浸润,冠状动脉扩张,此阶段平均时间为9天左右。临床治疗中,如果对患儿输注丙球速度过快时容易发生发热、寒战、皮疹、恶心、头痛、胸闷等过敏反应,有时注射后几天还会发生上述不适症状[8]。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2组均未出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提示本组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临床应用中,要注意严格掌握输入速度,定时巡视,观察有无变态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丙种球蛋白治疗不典型川崎病患儿效果显著,在发病后5~9d 内应用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该方案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其康复等方面具有肯定的效果。效果确切,故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闫辉,万宏,杜军保等.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21):1637-1640.

闫辉,陈永红,张清友等.英夫利昔单抗治疗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2例并文献分析[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5):365-369.

闵锋,朱少元,李娇春等.丙种球蛋白应用时间对川崎病患儿退热时间以及冠状动脉损伤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5(1):50-53.

郭志芬.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防止川崎病患儿冠伏动脉损害的效果评价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9):45-47.

张芝艳,朱洁,钮建宏等.川崎病患者对静注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的影响因素及冠状动脉损伤程度[J].山东医药,2014,(41):65-66.

Liu Fan,Ding Yan,Yin Wei.Reactive Kawasaki disease clinical analysis J of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J].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Pediatrics,2012,27(21):1670-1671.

李艳飞,金莲花,杨思睿等.血清HMGB1、MIF、IL-6水平在川崎病患儿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6):1087-1090.

李鹏,胡景伟,周忠蜀等.不完全川崎病和典型川崎病临床特征比较[J].疑难病杂志,2015,(7):732-733,736.endprint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临床效果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探讨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TCF3基因突变至无丙种球蛋白血症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丙种球蛋白 能当增强抵抗力的保健品吗
丙种球蛋白治疗成人重症心肌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