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安全管理对降低静脉输液风险的效果观察

2018-01-15张钦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静脉输液

张钦

【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安全管理对于降低静脉输液风险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6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安全管理干预,设立专门安全管理小组,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安全管理措施。观察两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7.33%;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17%,观察组不良事件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静脉输液护理实施安全管理可有效降低静脉输液风险,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减少患者产生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静脉输液;降低风险

【中图分类号】R32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2--02

静脉输液是指通过气压及液体静压原理将液体、药物注入人体的过程,是临床治疗应用最广泛的高度专业治疗方法之一[1]。有报道指出,我国住院患者平均输液率高达73.4%,静脉输液成为我国护士常用的操作技术。但是在替患者进行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许多风险,护士每天需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处理患者投诉。本研究通过回顾并分析2015年~2016年发生静脉输液缺陷的患者,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地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5年2月~2016年6月于我院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600例患者,男性300例,女性200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0例。观察组年龄16~81岁,平均年龄(38.56±3.12)岁,对照组

1.2 方法

2.1 给予对照组静脉输液患者常规护理,监测静脉输液患者生命体征,对患者实施穿刺及拔针护理,遵照医嘱给予静脉输液患者药物治疗,并告知药物知识、用药方法。

2.2 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设立专业安全管理小组,由护理主任担任组长,组员由各科室护士长及骨干人员组成,要求临床经验至少5年以上,需先填交申请书,由各科室推荐,经审核通过后可任用。

在组长领导下开展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分为风险控制、技术控制、外围控制三组,分别负责风险管理、输液技术培训及技术引进、设备药物安全。由护士长担任本科室负责人,其主要工作内容为负责本科室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管理措施具体内容:风险控制组通过对静脉输液中可能存在或形成的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制定静脉输液制度及紧急处理方案,规范护理人员输液技术操作,特殊治疗与患者沟通并签署同意书。对于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根据晋级处理方案手册进行处理,并要求每位护理人员熟练操作。技术控制组制定详细规范的静脉输液标准,规范全院操作流程,组织护理人员进行静脉输液风险知识学习,并将此作为实习护士岗前培训内容,对于培训考核不合格者一律禁用。引进新技术,通过小组开会分析并解决临床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外围控制组主要负责药物及医学设备的安全,制定考试条理及标准。上岗护士必须有相关证书,通过相关静脉输液考试,方可实际操作。每月定时检查静脉输液药品、工具质量安全问题及使用情况。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4.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使用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后针头脱落6例,感染7例,液体滴空16例,血管损伤15例,不良事件发生率7.33%;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后针头脱落1例,感染2例,液体滴空2例,血管损伤2例,不良事件发生率1.17%,观察组不良事件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护理安全管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其核心为降低具有风险治疗行为患者带来的伤害[2]。静脉输液是一种高度专业治疗方法,但其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风险,比如针头脱落、感染、液体滴空、血管损伤等不良现象,对患者身体造成危害,在对患者的常规护理上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减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为静脉输液治疗提供强有力保障[3]。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针头脱落、感染、液体滴空、血管损伤等不良事件仍然发生,发生率为7.33%,发生率较高,护理效果未能达到理想状态。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安全管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降到1.17%,对比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明显改善,护理效果达到理想状态,不良事件减少,患者焦虑心情得以舒缓,生活质量提高,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减少不必要纠纷,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在对患者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措施中,护理人员通过不断识别现有及潜在的风险,将形成风险意识,并将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到每一例具体操作中,使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及防范风险的意识逐渐加强,也明确了今后护理方向,调动工作积极性,为患者带来更加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使患者与护理人员关系亲密,利于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4]。

综上所述,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对于静脉输液过程中现有的风险可以及时处理,对潜在的风险有很好防范作用,有效降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马敬华, 崔玉庆, 王晶晶. 护理安全管理降低静脉输液风险的效果观察[J]. 护理管理杂志, 2014, 14(4):286-287.

张萍. 护理安全管理干预降低静脉输液风险的效果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27):231-232.

潘新, 赵立标, 刘兵. 护理安全管理在降低静脉输液风险中的应用分析[J]. 饮食保健, 2016, 3(11):197-198.

陈巧玲, 全小明. 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 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2):143-144.endprint

猜你喜欢

护理安全管理静脉输液
预见性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观察
结核内科病房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对策分析
优质护理对静脉输液患者治疗配合度和治疗效果的影响
不同护理方法对静脉输液后静脉炎的干预效果比较
护理安全管理在血液净化中心的实施应用效果分析
对输液室患者实施图片式拔针宣教的效果研究
心理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探析
心脏介入围手术期护理安全管理的施行意义探析
小儿静脉输液护理心得
输液两种插皮条排气流程的应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