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时期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耐药产生的影响分析

2018-01-15张宏燕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耐药性艾滋病

张宏燕

【摘要】目的:研究对比不同时期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耐药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我院进行抗病毒治疗的300例艾滋病患者,时间为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根据治疗时间分为早期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延迟治疗组。分析各组患者耐药发生的因素。结果:所有患者耐药率为33.3%;其中早期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延迟治疗组的耐药率分别为21.0%(21/100)、35.0%(35/100)、44.0%(35/100);单因素分析中,延迟组、常规治疗组与早期治疗组患者的差异具有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中,发现早期治疗、治疗依从性与初始治疗方案对抗病毒治疗耐药性产生一定影响,患者治疗时间越长,其耐药性产生的可能性将越大。结论:为提高艾滋病患者临床治疗依从性与安全性,可早期开始抗病毒治疗,以此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提高抗病毒治疗效率。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2-0-01

就临床治疗现状,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治疗艾滋病最有效的措施[1]。此种治疗方法可抑制免疫缺陷病毒复制,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其生命质量。但是临床实践同时表明,抗病毒治疗措施并不能将患者体内的HIV清除掉,患者需长时间服用药物。而HIV具有的变异性和药物压力会促使患者用药的过程中产生耐药性,降低临床治疗效率。因此,对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而言,减少和预防耐药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本文研究对比不同时期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耐药产生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我院进行抗病毒治疗的300例艾滋病患者,时间为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所有患者均接受一线抗病毒治疗,时间均超过半年,且抗病毒治疗前并未接受其他治疗措施。根据治疗时间分为早期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延迟治疗组。

1.2 方法

对符合标准的抗病毒治疗患者实行横断面调查。调查人员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培训的卫生防疫人员。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展开。主要对患者服药依从性、抗病毒治疗等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和了解。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后,采集静脉血,检测病毒载量与基因类型耐药。

病毒载量测定:测定病毒载量使用Abbottm2000RealTimeHIV-1全自动实时荧光定量病毒载量检测系统和Abbott mTMSamplePreparation System regents Abbot tmTMRealTime HIV-1 Ampliciation reagent Kit试剂盒,检测癌病患者600ul血浆中病毒载量,检测范围40-10000000copies/ml。

基因型耐药性检测:耐药性检测普遍利用扩增/测序的方法对病毒1000copies/ml进行测定。提取病毒HIV-1病毒RNA使用ViralRNAMiniKit试剂盒。将RNA作为模板,针对HIV-1pol区300bp片段进行逆转录PCR与巢式PCR。明确分子量后,就可使用ABI377全自动RNA测序仪双脱氧终止测序。对核苷酸序列进行拼接和校对后,就可获得基因区序列,与HIV数据库进行对比,以此就可确定耐药性的变位点和不同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基因型耐药性表明对所有药物均出现低度及以上耐药。

1.3 统计学处理。此次研究活动利用SAS9.2软件,将中位数、构成比表示描述性分析。治疗时机作为研究的自变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是否具有耐药性作为应变量。不同组别患者检测的耐药性利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符合条件的300例艾滋病患者中,男189例,女111例,早期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延迟治疗组均100例。所有患者抗病毒治疗均为全国免费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

2.2 患者耐药性发生情况。所有患者耐药率为33.3%;其中早期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延迟治疗组的耐药率分别为21.0%(21/100)、35.0%(35/100)、44.0%(35/100)。

2.3 耐药性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中,延迟组、常规治疗组与早期治疗组患者的差异具有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中,发现早期治疗、治疗依从性与初始治疗方案对抗病毒治疗耐药性产生一定影响;患者治疗时间越长,其耐药性产生的可能性将越大。

3 讨论

一线抗病毒治疗早在2003年的时候就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免费推广使用[3]。至今为止已经取得较好的效果,明显降低艾滋病病死率,延长艾滋病患者的寿命。为提高临床治疗效率,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标准也随之发生改变。最开始的淋巴细胞计数少于200个/mm3实行抗病毒治疗。而随后的研究中,淋巴细胞计数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事实上,抗病毒治疗时间提前对患者治疗后耐药性具有保护性的作用。前期阶段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耐药性的分析只局限在淋巴细胞计数<350个/mm3的患者[4]。但此次研究活动中,早期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延迟治疗组的耐药率分别为21.0%(21/100)、35.0%(35/100)、44.0%(35/100)。并且在研究中发现,治疗时间越早,患者产生的交叉耐药性越低。通过此次研究活动,发现抗病毒治疗可减少抗病毒治疗患者体内HIV耐药毒株。同时早期治疗的患者,其体内HIV相对于其他治疗时机更容易抑制,以此也同样能够减少耐药毒株的出现。另外有研究表明,早期治疗可降低抗病毒耐药不良反应发生,以此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5]。

事实上,患者初始治疗方案选择3TC和治疗依从性高,对患者抗病毒治疗具有保护性的作用。良好的治疗依从性,可减少耐药毒株的出现,并有效抑制病毒,提高抗病毒效率,并且3TC初始治疗方案可减少耐药毒株的出现。产生这种效果与3TC药物耐药性良好具有一定联系。而患者治疗时间延长,特别是治疗时间超过3年,那么耐药毒株出现的比例将会显著提高[6]。可见,早期抗病毒治疗对减少抗病毒治疗患者体内HIV耐药毒株的出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提高临床治疗效率具有促进性的效果。

综上所述,为提高艾滋病患者临床治疗依从性与安全性,可早期开始抗病毒治疗,以此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提高抗病毒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袁丹,叶黎,龚芳红,等.2014年四川省部分地区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療效果和耐药性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6,43(13):2445-2452.

姚仕堂,姚媛,时允,等.云南省德宏州2012-2014年成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耐药发生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7):949-954.

刘佳,闫江舟,杨文杰,等.河南省1922例艾滋病一线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中HIV耐药基因突变情况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5,49(11):950-955.

兰芸,蔡卫平,李凌华,等.2015年广东省抗病毒治疗失败艾滋病患者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相关基因突变分析[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7,10(1):14-19.

姚仕堂,陈敏,李艳玲,等.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375例缅甸籍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HIV基因耐药情况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6,50(11):876.

袁源,司珩,刘宏伟,等.不同时期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耐药产生的影响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54(9):77-81.endprint

猜你喜欢

耐药性艾滋病
不孕不育女性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黄连素对耐多黏菌素大肠杆菌的耐药性逆转和mcr-1基因消减作用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2030年有望消灭艾滋病
关于“耐药性”,你知道多少
“预防艾滋病 健康全家人”知识竞赛试题
临床用药不得不说的抗生素耐药性
当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强
6000万人感染艾滋病
当身边出现艾滋病患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