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治疗联合利培酮治疗中青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18-01-15王红艳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36期
关键词:中青年利培酮精神分裂症

王红艳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治疗联合利培酮应用于中青年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 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86例中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43例。对照组仅给予利培酮片进行治疗;研究组加用心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 显效18例、有效19例、无效6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05%;对照组治疗后, 显效8例、有效20例、无效15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5.12%;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8%,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53%, 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症状轻微, 经处理后缓解。结论 心理疗法联合利培酮应用于中青年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中, 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中青年;利培酮;安全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6.085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常见精神疾病之一, 具有发病缓慢、持续时间长及反复发作等特点。目前临床治疗以利培酮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为主, 可一定程度改善病情, 但在疗效持久性及安全性方面存在一定不足[1]。近年来, 心理治疗逐渐被应用于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中, 效果肯定。本研究旨在联合应用心理治疗及利培酮, 以改善患者临床表现。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所收治中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86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4例、女19例, 平均年龄(37.25±6.17)岁, 平均病程(2.49±1.17)年;研究组患者中男25例、女18例, 平均年龄(36.43±6.29)岁, 平均病程(2.51±1.2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2]: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肝肾等严重器官功能障碍者;合并其他类型精神疾病者;无法配合治疗或临床资料不齐全者。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仅予以利培酮片, 初始剂量0.25~0.50 mg/次,

2次/d, 持续用药7 d后可增加剂量至1.0~2.0 mg/次。

1. 2. 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 加用心理治疗。具体如下:①团体心理疗法:定期讲解疾病性质、病因及注意事项等, 指导患者正确用药, 积极面对疾病, 树立良好治疗信心;举办病友交流会, 开展讲故事、画画及健康操等活动, 增加患者之间交流及了解, 提高患者对自我及他人的感受能力, 逐步提升患者各项社会能力并改善精神状态。②音乐疗法:在音乐引导下, 使患者学会使用肢体语言表达自身情感;学会根据音乐节奏放松四肢, 合理释放负面情绪;开展各类音乐小游戏, 增加患者与他人之间的交流, 提高患者自信及外界认同感和接纳感。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①采用简明精神症状评定量表(BPRS)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量表总分126分, 分值越高表示病情越严重。显效:减分率>70%;有效:减分率在50%~7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不良反应:震颤、肌张力增高、视物模糊及困倦。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 显效

18例、有效19例、无效6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05%;对照组治疗后, 显效8例、有效20例、无效15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5.12%;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8%,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53%, 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两组不良反应均症状轻微, 经处理后缓解。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合并严重认知功能障碍, 其中, 以记忆功能损害最为严重, 具有极高临床危害性。因此, 在临床上应进一步寻找合理、有效治疗方案, 以改善患者生存質量。目前临床常用抗精神分裂药物以利培酮为主, 属于一种平衡拮抗剂, 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功能[3-6]。但是, 单纯药物治疗难以获得满意临床效果, 常出现易复发、迁延难愈等问题。而在单纯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心理治疗已成为临床治疗该病的积极趋势之一, 颇受学界重视[7-10]。

在本组研究中, 通过心理疗法, 可一定程度帮助患者消除行为、情感相关临床症状, 对机体思维产生积极效应;而音乐疗法可有效降低患者心理防卫, 促进患者对自我进行客观评价, 有利于唤醒、联系及整合人格。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治疗后, 显效18例、有效19例、无效6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05%;对照组治疗后, 显效8例、有效20例、无效15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5.12%;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8%,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9.53%, 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症状轻微, 经处理后缓解。提示加用心理疗法有利于减少药物使用剂量, 提供临床治疗安全性。

综上所述, 心理疗法联合利培酮应用于中青年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中, 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雪竹, 任冬梅, 林英, 等.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20):136.

[2] 周芳珍, 程琳, 拾润东, 等. 利培酮联合小剂量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合并室性心率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中国民康医学, 2013, 25(1):20-24.

[3] 张美霞, 刘旭恩, 张秀丽, 等. 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82例中青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6(2):272-275.

[4] 王厚亮, 赵靖平, 韩洪赢, 等. 五种常用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泌乳素的近期影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5(7):389-394.

[5] 刘石宝. 3种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与成本的关系. 抗感染药学, 2016(2):362-364.

[6] 朱丽荣. 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泌乳素水平的比较分析. 山西医药杂志, 2015(24):2916-2917.

[7] 刘湘林. 单纯药物与联合康复性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观察. 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12):3-4.

[8] 卢振胜, 陈忠. 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人际心理治疗疗效观察. 精神医学杂志, 2014, 27(6):460-461.

[9] 孙志刚, 李素水, 宋丽华, 等. 齐拉西酮治疗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 21(5):661-663.

[10] 卢宝, 梁月竹, 王春钢, 等. 心理治疗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7, 17(12):2357-2360.

[收稿日期:2017-09-13]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青年利培酮精神分裂症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类型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血浆LP—PLA2水平与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
两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对双相躁狂发作的对照研究
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和糖尿病共病的临床效果探讨
分析精神分裂症兴奋躁动患者运用利培酮单药与结合丙戊酸钠联用的临床治疗效果
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中青年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疗效观察
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