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尴尬的死棋

2018-01-15草玄

星火·中短篇小说 2018年1期
关键词:夫差越王勾伍子胥

草玄

公元前485年,越国大夫范蠡亲自护送两名绝世美女前往吴国。

吴越江河纵横,重峦叠嶂,风景旖旎,又有美女相伴,如此浪漫的旅程,范蠡希望不是行走一时,而是持续一生。

然而事与愿违,沿途百姓得知旅行团中有进献给吴王夫差的绝世美女,纷纷慕名而来,争相围观,行程受到干扰。

范蠡见围观的盛况达到极致后,做出奇怪之举,让两名绝世美女住进一幢华丽小楼,然后四处张榜:“欲见美女,付金一文。”

范蠡此举并非为了蝇头小利,而是为了炒作这两名绝世美女,力图让吴王夫差未见美女便垂涎欲滴,最终忘乎所以地收下这份不怀好意的国礼。

这两名绝色美女名为西施和郑旦,是越国精心培养的卧底,日后为“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消灭吴国立下汗马功劳。

但蹊跷的是,正史中从未提及她们的名字,记载她们事迹的野史也曾遭到删改,她们似乎犯了史官们的忌讳。

当西施和郑旦精心梳妆后登上小楼,享受万人仰慕的盛况之时,不知是否知晓死神已经悄然降临?她们的命运从启程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有意思的是,在史官们奋力的删改间,整个春秋时期的政治密码也尽显其中。

一、春秋的主旋律

当一个旧的制度被破坏,又没有新的制度去维系社会秩序,那这个社会一定会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运行到最原始的状态。

春秋时期的战争,就是一场弱肉强食的混战,强者用战争的方式兼并弱者的土地和资源。所以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吴越争霸也非义战,但是因为“卧薪尝胆”这句励志的成语,令后人在情感上认同越国。

如果吴越争霸是一部大戏的话,其中有三个男主角的戏特别出彩,他们是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和楚人伍子胥,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复仇”。

三人中,第一个复仇成功的是伍子胥。当初伍子胥的父亲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逃至吴国,辅佐吴王阖闾,历经十六年,最终率领吴军杀回楚国,将杀父仇人楚平王从坟墓中挖出来鞭尸。

在现代人看来,伍子胥的复仇之心异于常人,甚至有点变态。但我们仔细深究的话,会发现“复仇”其实是春秋时期的“主旋律”。

《公羊传·庄公四年》记载:“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这段话是在评价齐襄公为报九世祖齐哀公被杀之仇而灭纪国一事,非但认同九世之仇可以报,甚至过了百世还可以报。

汉武帝曾将此事拿出来评价:“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义。”

这种复仇之心真是孔子的“春秋大义”吗?

记得有首饶舌歌曲是这样唱的:“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这句歌词很洗脑,有阵子总在我脑中回荡。作为万世师表,孔子他老人家在人们的心目中确实是仁爱的化身,他的画像应该是菩萨低眉的样子,而不是金刚怒目。

比较尴尬的是,《论语·宪问》中有段这样的文字:“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反问得很犀利,表达得很直接。

孔子不光支持复仇,还对伍子胥复仇鞭尸的行为也有过评价。

《越绝书·越绝篇叙外传记第十九》中记载,有学生问:“笞墓何名乎?”孔子回答:“子之复仇,臣之讨贼,至诚感天,矫枉过直。乳狗哺虎,不计祸福。大道不诛,诛首恶。子胥笞墓不究也。”

在孔子看来,伍子胥虽然有点矫枉过直,但他复仇之心至诚感天,符合大义。

伍子胥对复仇的执着不光体现在自己的私仇上,据说阖闾死后,伍子胥专门叫人每天早晨提醒夫差三次:“夫差,你忘记先王之仇了吗?”而夫差则会大声回答:“夫差不敢忘!”

为何伍子胥这个复仇狂魔不光自己要复仇,还要督促别人复仇?

伍子胥这样做其实还是春秋的“主旋律”。

《公羊传·隐公十一年》中写道:“君弑,臣不讨贼,非臣也。不复仇,非子也。”

看来按照春秋大义,阖闾之仇如果不报,那么伍子胥就不是忠臣,夫差就不是孝子。无论是国仇还是家恨,必须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于是,夫差在父亲阖闾死后两年,将越国打得一败涂地,越王勾践乞降,成为吴国夫差的马夫。

既然伍子胥和夫差的复仇是如此“主旋律”,为了复仇都显得那么坚毅,那越王勾践自然不甘落后,于是就有了“卧薪尝胆”这句成语。

越王勾践的复仇之所以比伍子胥和夫差更经典,主要在于他复仇的难度系数更大,因为他已经成为敌人的俘虏。

而越王勾践之所以能逆袭成功,除了秉承春秋时期“九世复仇”的“主旋律”精神外,也是因为他在复仇的过程中,将每一步都做到了极致。

卧底西施正是越王勾践复仇过程中最极致的一步棋。

二、卧底是怎样炼成的

越国大夫文种为勾践复仇计划制定了一套“伐吴九术”战略,其中第三术就是:“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

简单的一句话,越国实施起来却颇费周折。

首先是全國海选美女,经过一番折腾,最终在诸暨物色到两位砍柴人家的女儿,她们正是西施和郑旦。

选到两位绝色美女后越国却不急于送给夫差,而是进行一系列培训。

如何培训呢?《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记载:“饰以罗榖,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

“饰以罗榖,教以容步”好理解,再天生丽质也要学会打扮,在宫廷生活,更是要懂得礼仪和规矩。

“习于土城”是怎么回事呢?这土城在今天的绍兴市,又名西施山。《越绝书》记载,勾践为了培训西施和郑旦,特意在此建造了一座“美人宫”。需要强调的是,1958年建造绍兴钢铁厂时,土城山被夷为平地,随后发现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证实《越绝书》并没有瞎说。

“临于都巷”就比较值得玩味了。两位美女学的是宫廷礼仪和高雅艺术,为的就是改造村姑的粗鄙,怎么还去都城的街巷中参观学习?endprint

负责培训两位美女的主管是越国的三军统帅范蠡,他曾跟随勾践去吴国当过人质,熟悉夫差以及夫差身边的人,由他亲自培训两位美女,肯定不是教习礼仪,而是培训两位美女的政治素养,带她们去街头小巷,绝不是卖弄风骚,而是训练临机应变的能力,以及进一步感受越国民风。

据《越绝书·记地传》记载,有次孔子率弟子前来见勾践,勾践问孔子有何高见?孔子叫弟子们捧出琴,拉开架势就要用礼乐教育勾践。勾践连忙制止,说越国都是些好斗不怕死的粗人,你能不能别整这礼乐,换点别的?孔子气得转身就带着弟子们离开越国。

越国人究竟是怎么好斗不怕死的呢?

《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勾践有次出行,看到一只青蛙鼓着腮帮子,一副生气的样子。勾践立即向这只青蛙行礼。随从问勾践为何如此?勾践说这青蛙像个勇士。越国人听说了此事,有十多个人将自己头颅割下来献给勾践,以明心志。

这些越国人之所以表现得这么激烈,无非是明白勾践此举是不忘当年在吴国当人质的屈辱,一心想复仇。自己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被敌国抓去当奴隶,受尽各种侮辱,这在好斗的越国人看来,实在难以接受,所以复仇之心异常强烈。

在这样的民风和政治背景下,经过了三年的培训和洗脑,西施与郑旦恐怕也是抱着一种必死之心前往吴国。她们的作用不仅仅是“惑其心而乱其谋”,她们在“伐吴九术”战略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三、美女,国之咎

越国进献美女这一年,也是夫差最趾高气昂之时。

这几年他率军北伐,一路所向披靡,攻打陈国时,吓死了前去援救陈国的楚昭王,也吓得宋国等中原小国前来大拍夫差马屁。

夫差内心开始膨胀,北伐称霸之心日渐强烈。然而伍子胥却与夫差有了不同政见,认为越王勾践绝不会善罢甘休,一定要彻底消灭越国之后才能北伐中原。

但此时的夫差不会再听伍子胥的话,他们的关系已经不复当初。

当年阖闾重伤将死,几个儿子为王位争得不可开交,伍子胥拼死力保夫差继位,阖闾死后,伍子胥相当于顾命大臣,夫差对伍子胥感激不尽,言听计从。但击败越国后,夫差一心想成就霸业,树立威严,再面对伍子胥各种不留情面的谏言和顾命大臣的架势,自然就心生厌恶,甚至猜忌伍子胥有谋反之心。

伍子胥在吴国曾提拔了两位重要人物,一个是著名的兵圣孙武,一个是太宰伯嚭。这两个人的处世哲学与伍子胥大相径庭。

孙武帮阖闾击败楚国后,发现阖闾日益专横,生活糜烂,立即离开吴国,隐居起来,得以善终。

夫差击败越国后,也像他父亲一样日益专横,生活糜烂,伯嚭则各种投其所好,溜须拍马,成为夫差的宠臣。

有仇必报者,一般也会知恩图报。伍子胥不会像孙武一样避祸隐居,更不会像伯嚭一样溜须拍马,他不惜以死尽忠。

庄子曾评价伍子胥:“知事君尽忠,而不知逆君之致祸。”

其实伍子胥并非不知是祸,而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进献美女事件无疑让夫差和伍子胥之间的矛盾达到白热化。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记载,范蠡进献美女时对夫差说,越王勾践私下得到两位上天恩赐的美女,深感自己没有资格享受,立即惶恐地将两位美女进献给吴王。

夫差看着被炒作得如日中天的绝世美女,听着很受用的马屁,非常开心,夸奖勾践忠心可鉴。

但这一切瞒不过伍子胥的眼睛,他在越国早已布下耳目,当场将勾践如何励精图治,如何聚集数万敢死之士等情报,一一汇报给夫差,认定勾践图谋不轨。

倘若伍子胥的谏言到此就戛然而止,夫差或许还会迟疑。但是伍子胥接着又说了一番大道理:“贤士,国之宝;美女,国之咎。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

暂且不提伍子胥这套美女误国论是否正确,但站在夫差的角度听这话,这绝对是大逆不道:你伍子胥说这两位美女是妹喜、妲己、褒姒,如果接受了她们,那本王就是亡国之君?为了防止国家灭亡,你这个顾命大臣是不是要打算另立新君?甚至自己取而代之?

夫差没有当场与伍子胥翻脸,一边压抑住对伍子胥的不满,一边欣然接受越国的这两位美女卧底。

西施和郑旦初到吴国,无需任何动作,就加剧了吴国君臣的矛盾,这才是卧底的最高境界。

“伐吴九术”战略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三点:

一、以重金贿赂吴国君臣,令其缺乏警惕之心。

二、以美色惑其心而乱其谋。

三、奉献上等建材,鼓励吴王大兴土木,消耗吴国财力、物力、人力。

西施和郑旦顺利完成第二点,成功离间夫差和伍子胥,令夫差从此做出一系列错误的决定,一步步将吴国带入自取灭亡的深渊。

第三点最终得以实现,自然也有西施和郑旦的枕边风辅助。于是,好大喜功、贪婪奢靡的夫差在连年征战消耗大量国力的基础上,又花了三年时间搜刮建材,再耗时五年打造,终于修建了一座奢华高耸的姑苏台,供他与西施等美女們终日欢乐逍遥。百姓不堪重负,许多人开始逃离吴国。

面对如此局面,越国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等待时机。

公元前484年,齐国攻打鲁国,孔子派得意门生子贡游说吴国攻齐救鲁。

子贡知道夫差有称霸之心,故意说两个势均力敌的强者博弈,一方只要获得一点点加强,胜利的天平都会有所倾斜,如果齐国吞并了鲁国,那吴国将无法与之抗衡。

子贡也深知伍子胥对越国的顾虑,又表示愿意前往越国试探越王勾践对此事的态度。

子贡来到吴国,要勾践出钱出力助吴国出兵伐齐,如果吴国输了,对越国有利,如果吴国赢,为了最终称霸,吴国一定会继续进犯晋国,当他们打得两败俱伤时,越国不但可以复仇,还可以进一步称霸。

子贡分析完,史书记载,勾践的反应是大悦。估计等子贡走后,勾践还会兴奋得在范蠡和文种面前落泪。他们布局多年,终于等到致命一击的机会。endprint

事情的发展果真如子贡预测的那样。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记载,伍子胥屡次激烈反对夫差攻打齐国,非但被夫差勒令自杀,也更加刺激夫差义无反顾地北伐争霸。

伍子胥死后,也无人敢谏言,在歌功颂德的合唱声中,夫差膨胀到极致,强征暴敛,一路北伐,打败齐国后威逼晋国。

就在夫差与晋定公在黄池剑拔弩张争夺霸主之位时,越王勾践压抑了多年的仇怨终于开始爆发,偷袭空虚的吴国,俘虏了吴国太子。

夫差在黄池封锁了国内失败的消息,硬撑起架势,最终威逼诸侯推举他为霸主。

夫差称霸之时就是他走向自我灭亡之日,他的死敌引诱他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然后一脚将他踹到谷底。

当夫差率领疲惫之师回国时,已经不是越国军队的对手,吴国的大势已去。随后的几年间打打停停,最终逼得夫差自杀,立国一百一十四年的吴国灭亡。

勾践终于报仇雪恨。但他没有就此消停,而是一鼓作气挥师北上,威逼诸侯,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吴越春秋》记载,越国君臣大胜归来,举行庆功盛宴,大臣们载歌载舞,把酒言欢,大夫文种还即兴唱了一段祝酒辞。

当群臣在歌舞声中尽情欢乐之时,越王勾践却一直阴沉着脸。一旁冷眼相观的范蠡想起吴王夫差临死前给他和文种的一封信,顿时意识到功臣们的灾难即将降临。

四、英雄无名

就在越国君臣大胜归来,相互猜忌之时,卧底西施的处境又是怎样的呢?

史料会记载将相王侯们的言行,甚至连他们的心态都会有所描述,但是对卧底们的记载却很吝啬。

吴亡之后,作为配角的郑旦彻底被正史和野史遗忘,西施的生死之谜,《越绝书》和《吴越春秋》倒是曾经有过记载。

什么叫曾经有过记载呢?这事说起来还真比较绕,简单地说,就是如今流传下来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已经将西施生死之谜删除,而我们之所以知道这两本书有过记载,是因为有其它书转引过旧版的内容。

正史对某人某事不做记载,或许是因为偏见和疏漏,但连野史都要将其斩草除根,此事就耐人寻味了。史官们为何如此呢?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了使“乱臣贼子惧”,修撰《春秋》时“笔则笔,削则削。”也就是说,孔子修订史书并非客观记载,而是凭自己的主观来决定什么可以写,什么需要删除。

孔子这种史学观对后世影响颇深,所以《越绝书》和《吴越春秋》同时遗失有关西施生死之谜的内容,确实有刻意删除的嫌疑。

那么在那位史官眼中,西施生死之谜到底犯了什么忌讳而不能说呢?

要明白此事,还需先了解《越绝书》和《吴越春秋》曾经是如何记载西施生死之谜的。

唐代的《吴地记》记载:“《越绝书》曰: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北齐的《修文殿御览》记载:“《吴越春秋》逸篇云: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这下就更奇怪了,《越绝书》说西施跟范蠡私奔了,而《吴越春秋》说西施被越国装在袋子中投江溺死。难道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都犯了史官的忌讳吗?为什么记载她生也不行,记载她死也不行?

我们先来分析《越绝书》的说法。

“西施亡吴国后”,这说法第一句就值得推敲,意思是吴国被西施灭亡?难道是认同伍子胥的那套美女祸国论吗?

无论是《史记》《左传》等正史,还是《越绝书》《吴越春秋》等野史,对伍子胥屡次冒死谏言,预言吴国要亡,都显得很认同。无论西施的初衷如何,在伍子胥和史官们眼中,西施都是亡吴的红颜祸水。

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这在某些史官眼中是无法容忍的,因为按照孔子修撰《春秋》的理念,史书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要有道德上的褒贬,要让“天下乱臣贼子惧”。

连红颜祸水都能获得美满爱情,并得以善终,那史书岂能“乱臣贼子惧”?

或许某个时期的史官越想越觉得不妥,最终删除了《越绝书》中这段关于西施与范蠡私奔的记载。

我们再来分析《吴越春秋》的说法。

西施的这种死亡形式其实与伍子胥类似。《史记·伍子胥传》记载:“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鸱夷是皮革做的袋子,西施和伍子胥都是被装在这玩意里丢在江中。历史有时就这样爱开玩笑,伍子胥之死有西施的“功劳”,西施最后却与他同一种下场。

不过伍子胥对自己的死有预见性,而西施对自己的死估计会感到莫名其妙。

不光西施不信自己会被越国人杀害,连老谋深算的文种也不相信自己会被杀。

在那场庆功盛宴上,范蠡观察到勾践的神色异常,想起吴王夫差临死前给他和文种的一封信,夫差在信中有句话非常经典:“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敌国如灭,谋臣必亡。今吴病矣,大夫何虑乎?”

夫差深谙“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因为他自己就是如此行事。

范蠡意识到夫差的话就要灵验,立即劝文种一起逃跑。文种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对勾践忠心耿耿,勾践不会杀他。

勾践在盛宴上阴沉着脸,确实是要“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道理虽然无情,但帝王们为了规避风险,却觉得很有必要。

范蠡逃走后不久,勾践对文种说,你的“伐吴九術”只用了三种,就灭了吴国,还有六种没有用过,你带着剩下的这些计谋去帮助我死去的先王吧。

文种被赐死后,其他功臣们也都没有好下场。

作为卧底,作为“伐吴九术”中最极致的一颗棋子,卧底西施无疑也是一等功臣,但她也是最见不得光的功臣。

越王勾践杀文种等功臣只有一个原因,而杀西施这样的功臣,至少有三个原因。

第一,不再信任。

相对范蠡、文种等人,勾践或许更加不信任西施。范蠡等人这些年一直在勾践身边,勾践对他们多少有所了解,而西施陪伴夫差整整十二年,虽然西施是经过三年特训的越国女勇士,但是再坚贞的勇士面对十二年的感情,会不会动摇呢?勾践无法判断,我们这些后人或许也会怀疑。

第二,不能对抗舆论。

如前文所述,人们会认同伍子胥的观点,觉得西施是红颜祸水。

当然,在越国人眼中,西施祸害的是敌国,杀了西施,人们自然会同情她。但是不杀西施,越国人又会怎么想呢?估计不少人又会觉得,西施能迷惑夫差,同样能迷惑勾践,岂不是又要祸害越国?

所以明代小说《东周列国志》就虚构了这样一段故事:“勾践班师回越,携西施以归。越夫人潜使人引出,负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

这虽然是小说家的虚构,但“亡国之物”这标签,西施真的很难摆脱。所以就算勾践不杀西施,勾践的老婆不嫉妒,越国其他爱国之士或许也会忍痛谋害西施。

第三,不可自毁形象。

古往今来有不少传奇卧底,他们最终不是功成身退,就是秘而不宣。这是一个很尴尬的职业,做得越好,越不能公开宣扬。因为隐秘战线的功劳越大,就相对贬低了正面战场的丰功伟绩。何况西施是一个用美色迷惑对方的卧底,强调她的功劳,天下人会怎么看待霸主勾践?会不会说他靠女人才打败对手?这岂不是有损霸主勾践的英明伟大?

西施的存在,对勾践而言是一种尴尬,他要维护自己霸主的形象,自然就要让西施彻底销声匿迹。

在对夫差杀伍子胥、勾践杀文种的问题上,史官们充分表明了态度,对“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行为进行了批判。

西施,既是功臣,又是红颜祸水。史官们既不能认同勾践杀功臣西施,又不能容忍红颜祸水有好下场,只能尴尬地将其删除。

卧底们都难逃被史书抹杀的命运,他们的存在,对功成名就的将相王侯而言,就是一种尴尬。

幸好还有民间传说在与史书对抗,令西施没有被彻底抹杀,成为一笔欲说还休的糊涂账。endprint

猜你喜欢

夫差越王勾伍子胥
“千金”的由来
卧薪尝胆
东周列国志(10)
任性的自恋,隐忍的自强
勾践没有做过夫差的奴仆?
伍子胥出昭关
卧薪尝胆
伍子胥巧言保命
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