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比较

2018-01-15聂巧宜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36期
关键词:开腹手术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

聂巧宜

【摘要】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116例子宫肌瘤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和试验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 各58例。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试验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020, 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传统开腹手术更具优势, 且具有出血量少、安全性高、恢复快等优点, 值得临床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子宫肌瘤;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6.032

子宫肌瘤是临床常见女性疾病, 不成熟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是导致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其属于良性肿瘤之一, 30~40岁妇女发病率较高, 存在0.4%~0.8%恶变的危险, 当病情发展至一定程度后需要采取子宫肌瘤剥除术进行治疗, 甚至需要实施子宫切除术, 这会对患者生育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临床重视度较高[1]。传统开腹手术的处理方法术后会出现明显疼痛感, 且恢复慢, 盆腔粘连发生率高。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逐年优化和完善, 其微创、安全可靠、无痛等优势, 已经在子宫肌瘤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16例作为观察对象,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7年3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16例作为观察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5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4~56岁, 平均年龄(31.6±8.1)岁;病程2~15年, 平均病程(7.8±4.4)年;肌瘤直径3.1~5.4 cm, 平均直径(4.5±0.5)cm。试验组患者年龄25~57岁, 平均年龄(32.5±8.4)岁;病程2~14年, 平均病程(7.9±2.0)年;肌瘤直径3.0~5.5 cm, 平均直径(4.6±0.4)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 常规开腹后进入腹腔中, 将垂体后叶素6 U注入子宫体部后, 将肌瘤切除, 于肌瘤突出位置将子宫肌层切开, 一并切除肌瘤;剔除肌瘤后选择间断缝合的方法缝合肌壁, 关闭瘤腔, 针对瘤腔过深的患者, 则需要进行分层缝合处理, 最后对腹壁进行逐层缝合。试验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 患者选择仰卧位, 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处理, 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后创建气压为12 mm Hg(1 mm Hg=

0.133 kPa)气腹;于脐孔上缘作长约1 cm左右的横弧切口, 将套管置入后将腹腔镜放入, 探查肝胆等重要脏器有无发生病变, 确定无异常后调整体位至头低脚高位, 穿刺左侧反麦式点和右下腹麦式点, 将手术器械置入, 分别在左反麦氏点、右麦式点作1 cm、0.5 cm的手术切口, 脐孔左旁相距8 cm处作切口, 长约0.5 cm;置入举宫器, 以使肌瘤充分暴露, 先将垂体后叶素注入宫体, 在肌瘤最明显的突起部位使用电钩将肌瘤假包膜直至瘤体完全切开, 利用抓钳将瘤核拉出, 顺着假包膜采用单级电钩对肌瘤进行切割分离, 对肌瘤进行完整剥离, 使用双极电凝止血法處理创面出血活跃处, 采用1-0可吸收线对瘤腔和子宫浆肌层进行连续缝合。对于多发性肌瘤, 按照以上方法对各肌瘤进行处理;肌瘤切除后自左下腹切口将其取出, 体积过大者可先应用肌瘤粉碎机进行粉碎处理, 再逐一取出。术后冲洗腹腔, 对有无渗血处进行仔细检查, 确定无渗血后将手术器械撤出, 将气体释放并对腹壁切口进行缝合, 存在渗血情况则需要采取对症处理措施。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随访观察术后患者是否出现腹壁血管损伤、皮下血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各指标对比 两组手术时间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6例, 腹壁血管损伤、皮下血肿各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0.69%;试验组患者术后出现腹壁血管损伤、皮下血肿、切口感染各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5.17%,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试验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020, P=0.0128<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在临床妇科中十分常见, 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虽然本病恶变的几率较低, 但依然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3]。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是临床针对本病的主要治疗措施, 其中药物治疗只能在短期内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缓解, 达不到根治的效果。现代医学观点支持手术治疗为主, 药物治疗为辅的治疗原则。子宫肌瘤常用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传统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两种类型, 大量临床实验已经证实[4], 传统开腹手术会造成较大的手术创伤, 具有术中出血量大、术后恢复速度慢等缺点, 而腹腔镜手术作为新型微创技术, 其可显著减少子宫肌瘤患者术中出血量, 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和康复时间,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且术后不易出现粘连情况, 可使患者生育能力得到更好的保留。虽然这种手术方式存在对术者要求高、小肌瘤残留、费用昂贵等不足之处, 但其依然是临床治疗子宫肌瘤保留子宫最理想的一种手术方法[5-10]。

本次研究发现,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试验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传统开腹手术更具优势, 且具有出血量少、安全性高、恢复快等优点, 值得临床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亚庆. 腹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腹手术在子宫肌瘤患者中的疗效对比. 中国实用医刊, 2016, 43(9):98-100.

[2] 蔡燕琴. 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在非脱垂大子宫肌瘤中的疗效对比观察.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3):104-105.

[3] 吴慧琴. 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在子宫肌瘤患者中的疗效对比. 中外医疗, 2017, 36(6):65-66, 69.

[4] 韩丽萍. 研究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 保健文汇, 2017, 36(6):21.

[5] 张文君. 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 34(20):36, 42.

[6] 张爱红. 对子宫肌瘤患者施行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效果对比. 当代医药论丛, 2016, 14(22):36-37.

[7] 唐靖, 蒋蕾.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19):82-83.

[8] 李素贞.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对比. 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3):48-49.

[9] 付春霞.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中外女性健康月刊, 2013, 17(6):68.

[10] 刘艳平.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吉林医学, 2011, 32(4):681-682.

[收稿日期:2017-08-03]endprint

猜你喜欢

开腹手术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
临床护理路径在子宫肌瘤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研究B超在妇女子宫肌瘤鉴别诊断当中的临床应用
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观察
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胆结石合并糖尿病50例治疗及效果评析
腹腔镜治疗老年胃十二指肠穿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对比微创手术与传统宫外孕开腹手术治疗宫外孕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