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思考
2018-01-15王苍林
王苍林
摘要: 本文对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路径进行了探究,首先分析了“工匠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阐述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本文认为,工匠 精神的培养应该从思想层面加以重视,把工匠精神纳入课堂教学、实习实训中去,要在校园中营造培养“工匠精神”的氛围,借助一批精专师资队伍,来逐步提升学生的工匠精神。
Abstract: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training path of "artisan spirit"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Firstly, it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connotation and the value of the times of "artisan spirit" and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artisan spiri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artisan spirit should be emphasized from the ideological level, the artisan spirit should be introduced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internship training, and a group of qualified teachers should be trained to gradually enhance students' artisan spirit.
关键词: 工匠精神;高职学生;培养路径
Key words: artisan spirit;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training path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4-0254-02
0 引言
自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词便迅速走红,这是政策的引导也是市场的需要。借助“工匠精神”提升中国产品的品质,使“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而中国经济能一枝独秀,这离不开中国人的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和精益求精。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王丽媛,2014),它以就业为导向,旨在服务于基层一线的工作岗位。因此本文旨在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时代价值和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进行研究和分析。
1 “工匠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
1.1 “工匠精神”的历史内涵 “工匠精神”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它是中国文化精粹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许多古籍如:《考工记》《天工开物》《齐民要术》等有中国古代技术文明的记载(薛栋,2013),能工巧匠们为华夏民族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庖丁解牛、班门弄斧的故事都是工匠精神的生动写照。中国工匠潜心发明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術”深刻的影响了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进程。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工匠精神更是源远流长,其历史内涵具体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1.1 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 刻苦钻研是“工匠精神”的动力源泉,是追求完美的具体体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都是“工匠精神”的生动写照。作为职业技能型人才,没有“闻鸡而起”的刻苦精神,就没有日渐精湛的技术进步;没有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就没有要耀眼夺目的精美作品,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工匠精神需要耐着性子守住寂寞。
1.1.2 尊师重道、程门立雪的师道精神 “工匠精神”需在师傅与徒弟之间代代相传,更需要学生虚心求教。古代技能的传授有家族式和师徒式两种,无论何种形式,学生对师傅都极为尊重,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就是尊重师傅精湛的技术,就是虚心请教的精神;重道就是尊重规律,尊重知识,运用事物的规律来达到技术融会贯通的地步(李进,2016)。
1.1.3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严谨精神 工匠精神就是对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的改进,不断完善(黄君录,2016)。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气魄,不断提高标准追求卓越,让品质达到臻善臻美。《大国工匠》中的几位匠人生动诠释了当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中国不缺工人,中国需要的是大国工匠,“工人”和“工匠”一字之差却全然不同,工作状态和结果相去甚远(齐善鸿,2016)。工人可能仅满足于标准,而工匠敢于超越标准创造新事物。
1.2 “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1.2.1 工匠精神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基础 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这一基本方针对当代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期望。未来消费者追求的是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消费的升级和产品的升级互为促进关系,唯有靠职业技能型人才专心致志的工作,一丝不苟的服务,才能把产业推向繁荣。
1.2.2 工匠精神有利于塑造民族品牌 目前在市场上依然随处可见粗制滥造、假冒伪劣的产品,商家唯利是图、欺骗消费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只有向商品中倾注心血,用工匠的精神细心打磨,有张瑞敏砸冰箱的气魄,才能靠“中国质造”塑造民族自信。未来的世界是品质的世界,严把质量关、追求精品方是企业生存之道。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剧,中国的产品已经有实力与国际品牌同台竞争,这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更是展现大国自信的机会。我们应该用工匠精神打造国家品牌,用中国的产品赢得民族自信。endprint
1.2.3 工匠精神是有利于提高生活品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5919元增长到2016年的12263元增幅为10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19109元增长到2016年的33616元增幅为75.92%。收入的提高,使人们不再满足于消费地摊货和劣质仿货,消费者越来越看重产品的质量和生活的品质。“工匠精神”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生活品质的有力保障。
2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2.1 工匠精神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特点 高职学生就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领域,一类是服务行业。技术领域生产的是有形的产品,这类产品标准明确更易衡量。没有对工匠精神的执着,生产的产品就无法达到一定的精度。另一类毕业生从事服务行业,如出纳、前台接待、餐饮服务、行政管理、业务员、置业顾问、电商客服等工作岗位,这些岗位并非生产有形的产品,更多的是提供无形的服务,他给顾客带来的是一种体验。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工作态度、服务意识也是消费者能够察觉到的,这种无形服务会直接影响有形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应以“工匠精神”提升服务质量,专业、热情、细致,唯有此顾客才有上帝的感觉、才能宾至如归。
2.2 工匠精神符合职业院校生存的需要 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要踏实肯干,耐住寂寞。高职学生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有差别,差别并非差距,工匠精神就是高职学生的优势所在。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已占据半壁江山,高职教育是惠民的产业,每个高职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产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重要基地。高职教育是“工匠精神”最生动最有力的传承者,是同产业发展、产业升级同步前进的教育力量。
2.3 工匠精神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高职人才往往是企业间争夺的焦点。这些人才,留得住用得上,发展有后劲,往往是企业的骨干力量。人才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需要点滴积累慢慢打磨。只有具备过硬的本领,才能扛起更大的责任。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阶段开始重点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待学生走进工作岗位便能很快进入状态,加速学生职业认同感,帮助学生快速成长。
3 “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随着市场、企业、学校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各个高职院校都开始注重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开始整合课程资源、变革实习实训,力争通过多种渠道全面提升学生的工匠精神。
3.1 从思想层面重视工匠精神 高考分数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分数高的学生上985、211,其次上普通本科学校,考的不好的只能读高职高专。高考分数和就读的学校似乎已经给学生定性了,高职学生似乎已经失去了“大学生”的光环。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应该转变这种思想观念,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各层次的人才;只要辛勤劳动,每个人都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都值得尊重。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自信,只要努力付出,社会就会认可你的价值。
3.2 把工匠精神纳入课堂教学中 要把理论教学转变成项目教学、任务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由过去教师一人讲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自发学习。教师设计教学情境,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根据学生表现教师进行指导评价。争取每堂课中都有学生参与的机会,学生都有任务要完成,老师按照职业标准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把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并结合具体岗位要求对学生提出改进的要求。
3.3 把工匠精神納入实习实训中 高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会安排大量的实习实训,实习实训既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巩固,更是学生通往职业道路的有效途径。实习实训分校内和校外,校内一般是在专门建立的实训室内,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校外通常是在企业进行,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进行指导。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要结合专业特点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岗位中体验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通过专业指导教师和企业专家的严格把关,让学生感受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3.4 营造工匠精神的学习氛围 工匠精神是内化的过程,需要学生持续自我学习加上外界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学校要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既要宣传工匠精神的国家支持政策,又要宣传能工巧匠的先进事迹,让业界楷模进校园作报告,让优秀毕业生回校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通过技能协会和学校社团把企业的优秀文化引入校园中,定期举办校园技能大赛,从中选拔技术能手参加行业、省级、国家级比赛,对获奖师生职业能手者给予表彰。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追求,崇尚技能,自我沉淀耐心打磨。
3.5 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 要办好教育,师资是关键。名师出高徒,教师既是指导者也是践行者。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实践技能。教师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就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量,教学项目的设计和工作过程的构建,都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扎实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教学能力(李梦卿,2016)。要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教师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学习,通借助企业平台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紧跟生产前沿,使其成长为企业的能工巧匠、学校的教学专家。同时高职院校和政府应加大对能工巧匠型教师的资助力度,职称评定、课题申报、奖励制度方面都应进行调整;要让教师对职业教学有深度认同感,不断提高教师的服务产业的能力,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2]马海英,王立勇.我国第三产业周期稳定效应与就业吸纳效应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7):144-150.
[3]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
[4]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5]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0-54.
[6]齐善鸿.创新的时代呼唤“工匠精神”[J].道德与文明,2016(5):5-9.
[7]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1-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