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门听课

2018-01-15赵宁波周建忠

江西教育C 2017年12期
关键词:尊重多元化

赵宁波+周建忠

摘 要:近年来“推门听课”在中学既运用广泛,也广受争议,且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听课、评课俱为一体,不可偏废,评课作为听课的后续环节,却往往被忽视。本文从教学出发,结合工作实践中的体会,将推门听课的利弊一一剖析,并对如何解决问题做了有益探索。对如何评课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旨在去其弊,取其利,组织有效的教研活动,满足教师成长的需求,发挥其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突击式 预约式 尊重 多元化

听课、评课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对教师教学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过程,它是严肃的科学管理活动。推门听课,顾名思义,即学校管理者“突然袭击”,对正在进行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这种方式利弊兼而有之。推门听课如何开展、得法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健康成长。

一、“突击式”推门听课

(一)礼貌与尊重。“突击式”推门听课,即在没有事先打招呼的情况下,校领导在课前忽然进教室听课。近年来,该方式颇有备受推崇之势,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可以掌握教师教学情况的第一手材料,更好地促进教师认真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是管理教师的有效方法。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待商榷。笔者的一个姓刘朋友,是高三政治教师。有次上课,他发现副校长在教室后排要听他的课,于是说了三个字“自己看”,再没有下文。该班第二节政治课,副校长又去了,这位老师见状,又对学生说:“自己看。”后来的事情如你所料,这位老师受到严厉批评。事后了解到,刘老师并非每堂课都如此,只是觉得校长不打招呼听课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故而有意对着干。

推门听课,对一位正在课堂上津津有味地阐发学科知识、思想和自己独特心理感受的教师,意味着什么?笔者认为首先是尊重。“突击式”推门听课就相当于不敲门而进入他人家门,体现出对教师工作的不信任与不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是有独立思想、有生命尊严的人,学校管理者应当与教师形成彼此平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与关爱的关系,创造一种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教师获得心理安全感之后,内在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调动起来,生命的激情才能燃烧起来,创造性才能激发起来;教师得到尊重之后,时代所崇尚的最为先进的价值理念才有可能通过教师这个中介,在学生身上得以传递,教育管理“教育性”意义才有可能同时得以生成。

其次,“突击式”推门听课无异于调查取样,获得的一手资料不可避免单一性、片面性,以此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实在有失偏颇。教师状态有好有坏,课堂进程有松有紧,通过单个课堂对教师进行评价、考核,造成的不公正,使教师有口难辩,给教师心理造成一种无言的伤害,会加大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隔阂。长此以往,教师的“逆反心理”会随着不信任的加深而加强,对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态度与职责。话又说回来,校长这种推门听课也有他的想法,一方面可以掌握教学评价的直观的第一手材料,避免了道听途说和想当然;另一方面可以督查教师是否认真履行教学义务。而作为教师一方,授课是面向学生,要以对学生负责为己任,不应因为校方的不当行为而放弃自己的职责。

笔者也遇到过同样的事情,而笔者的做法是一切照常。记得有一次上午第一节课是笔者教的政治思想品德课,那天天气不大好,不过课是备好的。当走进教室时,看到校长坐在教室里,心里“咯噔”一下,幸亏准备了,要不然要出丑了,咱可不能“自己看”。笔者稳住心神,课堂一如既往地进行,甚至由于有了外人的介入而变得格外神采奕奕,课堂效果十分令人满意。由此可见,“推门式”听课确实对于提高教师的责任心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突击式”推门听课一旦形成制度,能够大大减轻授课人的心理抵触。作为学校领导,应以教育家的眼光、“教师的教师”身份去指导促进教师的教学,以真诚的心态尊重他人的劳动,在平等、互帮互促的环境中共同提高素质,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尤其是兼任一线授课教师的领导,通过“突击式”推门听课,能够及时发现某些一线教师存在的诸如控制课堂、检查落实、对学生的关注度、知识拓展深度等方面的不足,及时提醒并提出解决方案,这对于保障课堂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尤其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十分难得可贵。

(三)经验与提醒。对于“突击式”推门听课,笔者总结出如下经验:

1.听课人要做好充分准备。听课不只是授课者的事情,首先听课人应该做相应的准备,最起码要对所讲教材的前后有所了解,因为知识有连贯性和层次性的要求,不能“断章取义”,这样才能做到:听有方向、议有底蕴;其次,听课人要保证是内行,增加听课成员中同科目教师的比重,保障听得懂内容,看得清问题所在,提出的意见准确而具有可操作性,避免“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同时要注意评课言辞。

2.被听课人要端正心态。课堂是一门永不完美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仅年轻的教师存在不足,再优秀的老教师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对于被听课的教师要保证良好的心态,本着虚心学习的态度,采纳听课者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及时反省自己的不足,追求更好的课堂授课是我们永不改变的教学宗旨。

3.“突击式”推门听课要避免打扰正常的课堂秩序。假如上课铃已响,师生早已准备就绪,听课者才姗姗来迟,此时课已在进行中,听课者的突然出现必然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是由于授课人等待听课人的到来而故意延迟开讲时间,这都是对于课堂的打扰,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笔者曾经历过约好听课时间,其他领导老师已经到位,而某位领导因事而晚的情况,结果这位领导竟悄悄地在教室外听了一节课。事后问之,回答是:我到达时已经上课了,推门进去怕影响你们,我就在外面听听,感觉还不錯。这位领导的做法无疑让人肃然起敬。

二、“预约式”推门听课

(一)“预约”之利。如果说“突袭式”推门听课,领导是以检查者身份出现,那么“预约式”推门听课,领导则是最高课堂标准的验收者。相比于“突击式”推门听课,“预约式”推门听课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得更多,它更类似于一堂示范课,这种形式给予授课教师更充分的心理准备与知识准备。观摩课、示范课、校长听课周、领导听课月、讲课比赛等活动大都属于这一类。示范课是必要的,每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水平能够得到同行认可,希望自己的劳动得到尊重,希望自己的教学行为得到领导的关心、支持和信任,作为人师的尊严得到维护。相比断章取义的“突击式”推门听课,“预约式”推门听课更能完整而全面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endprint

(二)“预约”之弊。然而,“预约式”推门听课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堂课由几位领导、老师做导演,师生反复练习、揣摩,为了达到“观者仰之,听者赞之”的目的,可谓用心良苦。而在现实生活中,真的能堂堂课都这样煞费苦心、授课水平无可挑剔吗?教师要以“预约式”推门听课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的日常授课,而领导切不可以“预约式”推门听课的标准来要求教师的日常授课。因为要达到这种课堂效果无疑会浪费师生大量的精力,严重影响课程进度。

“突击式”推门听课与“预约式”推门听课各有利弊,无论哪一种听课方式,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听课人与讲课人要进行广泛的沟通,探索最佳实施方案。

三、听课反馈之评课

(一)評课现状

听课,可以使人增长见识,也可以提高讲课人素质,双方受益;评课则可以更好地帮助授课人站得更高,看到不足,提高自己。听、评相结合是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那么目前的评课状况怎样呢?

就笔者所了解的情况,目前的评课唯一主体,就是听课者。大凡听课者,都是教师和领导,评课似乎是这些人的权利。评课局面大都局限于“听课人提出意见,授课人虚心听取”,授课老师基本处于“受审”“挨批”的境遇。而作为听课的主体学生和授课的主角教师,都没有参与进来。笔者认为这是现今评课制度不够恰当、不与时俱进之处,亟待改进。

(二)评课主体多元化

听课的领导和教师作为成年人,他们与学生相比,在认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等诸多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对一堂课的感觉自然有所不同。评课中,如果没有学生参加,没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评课也就不可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教学效果,这种评课是不完善的。

同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直接参与者,一堂课下来,自我感受如何?课前设想与实际效果相差几何?在评课中必然有很多话要说。评课中,应允许授课教师对课程的所以然进行表述,理顺思路,让其他评课者换位思考,客观公正合理地品评。

评课是为了教师教得更好、学生学得更好,出发点是善意而友好的。在评课中让授课人和学生参与进来,可以让我们学会辩证地看问题,让教师在评课中增长学识、锻造技艺,从而加速教师的成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推门听课,评课反馈,作为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一环,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迅速提升业务素质的好办法,真可谓“教师成长的加速器”。实施“突击式”推门听课与“预约式”推门听课制度双轨并行,使其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合理化,使参与者(授课人、听课人、学生)习以为常,能够保障学校教学工作高效运转。同时,对于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切莫“一批了之”,重在及时跟进反馈,解决问题,加强同行之间的沟通工作,互通有无,将良好的经验分享,不足之处共勉,使听课评课不再流于形式,而真正成为一种旨在交流经验其乐融融的大活动,使授课人乐在其中,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朱建龙.新课程下教师如何进行听评课活动.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

[2]王雅琴,浅谈教师听课与评课,长春大学学报,2003.03

[3]王巧玲,在观课中成长,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4endprint

猜你喜欢

尊重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