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皮病中医证治规律研究进展
2018-01-15林妍
林 妍
(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
硬皮病以患者出现皮肤炎症、变性、纤维化继而硬化、萎缩等皮肤损害为标志性表现,能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属于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中较为顽固凶险的一种。目前国内学者大多在祖国医学“皮痹”的范畴对硬皮病的个别证型及治疗做过初步探讨,但未就硬皮病的中医证治规律独立进行系统性分析。笔者汇总并分析近年来关于硬皮病中医治疗方面的报道,试图整理出硬皮病的中医证治规律的初步思路。
1 硬皮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付新利[1]根据硬皮病患者中最早期的表现往往是雷诺现象,认为皮痹病属气血、脾肾,若内外因致使脏腑功能虚衰,气血生化无源,气虚则血运不畅,血滞则脉络瘀阻,四肢指(趾)端失于气血温煦、濡养而肌肤麻木,皮色苍白,指(趾)端发凉,加之风寒湿等外邪侵袭,邪气壅遏气机,气滞津凝血停为痰瘀,气虚无力也致痰瘀凝滞。
钱先[2]从本病发病时皮毛会出现憔悴枯槁、肌表不固等症状,根据肺合皮毛,认为肺虚是主要病因,若肺气亏虚不能输精于卫表,或又因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肺气亏虚会影响血的生成,致使腠理失于温润滋养,甚至血行不畅导致瘀血内阻,内脏组织失荣受损。
王玉玺[3]教授不仅在脏腑的角度指出硬皮病与肺、脾、肾三脏联系密切,更从八纲的角度,认为本病证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且尤以为阳虚、寒盛为最;又从六淫的方面论述,外邪以寒邪为要,并见燥、湿二邪互化,其硬皮之疾,不外乎气滞、血瘀、痰凝等病理因素共同作用,外损肌肤,内伤脏腑,诸证尤生。
2 辨证分型治疗
范永升[4]教授认为硬皮病分为阳虚寒凝,肺脾不足,络脉痹阻三型,①阳虚寒凝:病因肾阳亏虚,复感寒邪凝滞经络肌腠,②肺脾不足:是因肺气不足,水谷精微物质不能经宣发以润泽肌肤,从而出现皮肤失润硬化之症,③络脉痹阻:皮肤的荣润离不开气血的濡养,若瘀血阻于脉络,皮肤失于濡养则硬化萎缩。
胡荫奇[5]教授常把系统性硬皮病分4型辨证论治:①阳虚寒凝,脉络痹阻:临床表现为面、手肿胀发紫,晨起握拳受限,皮肤硬肿,按之无痕为特点。法以温阳散寒,活血通络。②脾肾阳虚,痰瘀痹阻:临床表现以雷诺现象频发,手指青紫,皮肤板硬,麻木不仁,关节僵硬、刺痛,活动不利为特点,法予健脾温肾,涤痰活血。③气血两虚,瘀血痹阻:临床表现以皮硬贴骨,活动不利,骨节肌肉疼痛,体瘦形槁为特点。法予补气养血,祛瘀通络。④热毒内蕴,痰瘀痹阻:临床表现以手足溃疡、疼痛,皮肤硬肿发展迅速,关节肿痛,发热,咳嗽,肌痛无力,身热肢冷为特点,法予清热解毒,化痰祛瘀。
周翠英[6]教授根据硬皮病皮肤病变“肿、硬、萎”的特点,分为5型辨证论治:①肾阳不足证:症见初起皮肤肿胀、变硬,并见腰膝酸软,四肢畏寒肢冷,毛发稀疏,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给予阳和汤加减温阳散寒,扶助肾气。②肝郁血瘀证:皮肤局限性或弥漫性变硬、萎缩,情绪波动或者遇冷症状加重,伴见情志郁闷,或自言自语,或脾气暴躁。给予逍遥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疏肝解郁,养血通络。③肺气郁闭型:症见皮肤局限性或者弥漫性皮色暗褐、发硬、萎缩为特点,皮无毳毛,郁闭无汗,易咳嗽咯痰,痰色稀白。给予麻黄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宣肺开闭,散寒通脉。④湿热阻络型:症见皮肤肥厚、漫肿,呈淡黄色或黄褐色,皮纹消失继而变硬,或伴有关节发热、疼痛、红肿。给予四妙勇安汤加减清热解毒,利湿除痹。⑤寒痰凝滞型:症见初起皮肤成片状肿胀,光滑有泽,四肢畏寒肢冷。给予牵正散加减温阳化痰,散寒软坚。
3 讨 论
总之,既往中医家们多认为硬皮病应属认为硬皮病的病机与肺、脾、肾三脏亏虚相关。一般认为“瘀”或“寒”为硬皮病的致病根本,而外邪入侵又为致病导火索。而近年来,硬皮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基础与临床结合更为紧密,逐渐从仅详于肺、脾二脏扩展至多脏腑共治,并在辨证中除脏腑、气血论治以外更结合了八纲、六淫、络病等学说的运用。其病因病机的进一步研究,不仅为阐明硬皮病这一复杂病症的发生、发展提供思路,更为拓展其中医辨证治疗奠定理论基础。通过文献汇总分析研究发现此病本虚标实,由表及里的病机传变在文献中的概率最高,且阳虚寒凝证、痰瘀络脉证、气血不足证均为临床中较常见的证型。
至此,在文献研究方面得以对硬皮病的证治规律有了相当的认识,但并未对本病的中医变证理论作出探讨,另外基于临床中医各家学说及方药选择比较繁杂不一,下一步可对硬皮病的证治规律进行可靠的临床对照试验,以求甄别出临床上卓有成效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案,最终反馈并更好地指导于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