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肿瘤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
2018-01-15张筱烽田甜唐琦杰曾晓慧尹佳李庆华
张筱烽,田甜,唐琦杰,曾晓慧, 尹佳,李庆华
610041 成都, 四川省卫生计生政策和医学情报研究所 科技发展部(张筱烽、田甜、唐琦杰、曾晓慧、李庆华);610075 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院(尹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口老龄化及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人民生活方式逐步现代化,我国肿瘤发病率不断增高,人民健康、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医疗消耗和负担也愈来愈重。
医学科技的进步能够有效支撑人类健康发展,科技创新对学科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1]。同时,医学科技创新在现代社会和国家经济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发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推动创新体系建设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2]。加强医疗基础研究,推动前沿科技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疾病防控水平,是推动医学科技发展的重要驱动力[3]。在肿瘤发病率不断增高的现代社会,强调科技创新有利于提升肿瘤治疗技术和治愈水平,保护患者健康[4]。所以探索肿瘤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本文将围绕四川省肿瘤学科建设发展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索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对肿瘤学科发展的作用。
1 四川省肿瘤学科建设现状
实施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建设是保持四川省在西部卫生科技优势、提高综合疾病防治技术水平、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在省政府的支持下,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原四川省卫生厅)自1998年起启动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建设工作。截至2016年底,全省立项和授牌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共483个,其中肿瘤学占21个,包含重点学科8个,重点实验室1个,重点专科12个,覆盖11个市州。可以看出肿瘤学科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整体上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已建重点学科(实验室)和重点专科拿大项目、出大成果的能力不够强,特别是对外合作的国际大项目不多;二是高端医学人才不足;三是各地起步不一,有的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较早,有的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学科建设的管理方面还很欠缺;四是思想上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和经费投入不足,特别是医护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机制还不够健全;五是政府对重点学科(实验室)、重点专科建设的整体投入不足,单个项目的资助也很少,成为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限制。
2 四川省医学科技发展和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水平和整体能力水平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地区、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主要是医务人员创新思想和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卫生方面领军人才较少;对医学科技研究、应用重视程度不足,其投入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协同创新能力尚需提高、产学研结合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未建立完善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管理协调机制效率低;相关优质资源在全省各地区和医疗机构之间分配不均匀,科技资源亟待整合。这对肿瘤学科以及整个医学的创新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迫切需要明确思路,创新驱动发展,找准对策。
3 对策建议
学科建设包括广泛的内容,涉及研、医、教,涵盖人才队伍、成果推广、教育培训、学术成就、研究项目和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5]。但学科建设必然离不开科技创新,把学科建设成为医院甚至区域的龙头学科,需要从科技创新着手。
3.1 定位准确,制定目标
在当前医学科技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医疗机构只有通过不断加强学科建设、突出学科特色,才能实现学科的跨越式发展、树立学科的品牌效应,进而提升学科在专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从而适应医疗服务市场需求[6-7]。不同级别和不同区域医院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制定清晰的发展目标,创建各具特色的肿瘤学科[8]。省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注重科技成果的培育孵化,把科技技术引领和原始创新作为主要工作之一,开发、推广应用新技术;市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在新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学习、引进和吸收创新成果,在县域内推广和应用适宜技术;区域龙头医院努力向省级医院靠拢,争取自主创新,孵化科技成果并推广应用[9]。
3.2 优化重点学科、专布局
增强肿瘤重点学科(实验室)及重点专科建设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鼓励重点市县、区域龙头医院创新率先发展,有效提高其攻坚克难和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引导全省肿瘤学科的发展;大力支持各单位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重点专科的发展和创建,打造各具特色的肿瘤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集群[10]。
3.3 创新科技活动,促进学科建设
3.3.1 实施重点项目加强基础性研究,着力解决肿瘤防治的关键科学问题 加强相关医疗器械和药品的研发创新、应用和普及,对重点科研项目提供足够的经费资助,争取培育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重点产品,促进医药卫生行业重大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工作全面开展[11]。同时,加快先进性技术的创新突破和推广应用,探索肿瘤临床诊疗技术,发明适宜的现代化人工智能康复产品。
3.3.2 促进成果转化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肿瘤有关适宜技术推广管理运行新模式和评价方法,探索适宜技术开发、推广和绩效评估评价等工作[12];另一方面要完善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加强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和队伍,培育培养卫生技术职业工作人员,将相关职业教育纳入教学,如技术转移、成果转化[13];同时,要打造成果转移转化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在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上,进行国家大政方针和卫生政策解读、技术对接、成果展示等,建立医院和企业之间成果转移转化联系。
3.4 创新激励机制,打造创新团队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医院发展离不开人才,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更离不开高端人才。重视高层次人才和短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按照“择优引进,按需培养”的原则,在稳定现有科技的人员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14]。只有创新激励机制才能有效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青年人才,有利于打造创新团队,制定激励措施要充分体现学科建设的价值、科研人员归属及尊重的需要[15]。
3.4.1 打造创新团队,支持队伍建设 树立再穷不能穷队伍的思想,建立创新团队资金库,加强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大力培养青年人才,为其提供平台和机会,设立青年基金,选送优秀人员出国进修。同时,还要不断引进高精尖人才,用以人定岗的方法设置科研岗位、开展专项科研计划等方式吸引优秀人才,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16]。强化学术创新交流合作,增强联合攻关能力,争取出重大科研成果。着力打造知识结构互补、年龄梯队合理、富于创新、凝聚力强、充满活力、在国际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团队。
3.4.2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激励和有效评价是人才政策的核心,对科技人员和科技活动发挥着风向标、指挥棒的作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优秀人才的评价机制[17]。以工作贡献和业务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科研积极性。从科研项目费用、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和工作环境等方面完善科技研究人员激励政策,
3.5 打破壁垒,加强合作
3.5.1 打破科学壁垒 打破学科甚至医院间单打独斗的科研格局,加强学科之间,院内院外甚至地域间的合作,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实施跨地域、跨单位、跨层级交流的新措施,通过对多种形式合作的鼓励,提高重大科技项目的中标率,培养和孵化更多重大科技成果。
3.5.2 加强交流合作 建立健全优势互补的交流指导机制和平台。针对四川省各地肿瘤学科建设、发展不均衡,需要一个全省范围内的学科交流学习机制和平台,以强指导弱、弱学习强,达到“共同富裕”。
3.6 落实创新保障措施,激励创新发展
3.6.1 落实激励保障措施 完善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强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建设,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养、医学伦理与科研诚信、知识产权、科技创新激励等机制。建立科学及时合理的奖惩机制,分不同级别、不同贡献、不同层次给予不同的鼓励和激励,真正营造崇尚科研创新人才,突出科技创新工作的氛围[18]。
3.6.2 制定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学科建设的定位要符合医院整体发展目标,确定重点学科的发展规划,对学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技术进步科技创新以及科室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明确各级重点专学科建设的经费投入额度,同时也要明确重点学科建设的奖惩机制,从院部层面构建学科建设发展的全方位保障机制。
作者声明: 本文第一作者对于研究和撰写的论文出现的不端行为承担相应责任。
利益冲突: 本文全部作者均认同文章无相关利益冲突;
学术不端: 本文在初审、返修及出版前均通过中国知网(CNKI)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学术不端检测;
同行评议: 经同行专家双盲外审,达到刊发要求。
[1] Adam M. Terminolog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disciplines: The case of pharmacogenomics[J]. Sci Technol & Human Val, 2003, 28(4):513-537.
[2] 国科党组发〔2016〕1号.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EB/OL].http://www.most.gov.cn/fggw/zfwj/zfwj2016/201601/t20160121_123796.htm,2018-02-11.
[3] Cheng AA, Lu TK. Synthetic biology: an emerging engineering discipline [J]. Annu Rev Biomed Eng, 2012, 14:155-178.
[4] Molly W, Lynn M, Anwen L. Promoting knowledge in medicine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bring benefits to patients [J]. J Thora Dis, 2017, 9(11):S1190-S1194.
[5] 赵亮,金昌晓,乔杰.大型公立医院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探索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11):44-46.
[6] 俞静,曹邦伟.从学科建设角度思考中青年医师学术素养和特色的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6):544-546.
[7] Yuan H, Shen L. Trend of the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 management [J]. Waste Manag, 2011, 31(4):670-679.
[8] 邓运宗,于冬冬,郭寒冰,等.中医药院校肿瘤学科建设探索-“肿瘤舒适医疗”理念的建立与构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1):8-11.
[9] 高阳.如何加强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8):207-208.
[10] 顾震瑶.大型综合性医院学科建设战略思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8):206.
[11] 李青,李慧,宁晓梅.“双一流”建设引领下的天津市某肿瘤医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初探[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10):90-92.
[12] Prado C, Pereira IM, Fugulin FM et al. Seminars in dialectical perspective: experience in the nursing administration discipline [J]. Acta Paulista de Enfermagem, 2011, 24(4):582-585.
[13] 卢苇,杨鹏,姚健,等.基层综合医院中医学科建设的实践与体会[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8):25-27.
[14] Mao A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knowledge system of ′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D]. Proc Eng, 2012(ISSSE-2012).
[15] Kaspar J. Constructing a scientific discipline [J]. Annal Tourism Res, 1987, 14(2):274-275.
[16] 王瑞.医院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6,31(2):123-125.
[17] 吴正一,张志愿,冯漪,等.构筑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高地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11):39-40.
[18] 吉建伟,郑孔林,葛焕青,等. 综合性医院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的路径探索[J]. 中国医院管理,2010,30(9):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