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脂肪肝与丙氨酸转氨酶、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2018-01-15董家科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35期
关键词:丙氨酸转氨酶脂肪肝

董家科

(厦门市海沧医院 ,福建 厦门 361000)

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FLD)是指肝脏内的脂肪堆积所形成的一种形态,形成这种形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国、日本等地区的脂肪肝已经逐渐的发展成为了最为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了,而我国的脂肪肝也在肝病中上升到了第二位。脂肪肝的发病率在我国达到了10%左右,并且在肥胖人群与糖尿病人群中发生率高达50%~60%,其中有25%患者会发生肝纤维化[1]。转氨酶是人体内的主要酶类之一,其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能够直接反映肝细胞的病理、生理情况。本文对1200例受检人员的体质量指数(BMI)进行分析,并分析脂肪肝、ALT与BMI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16年2月1日~3月31日在体检中心进行体检人群,共1200例,平均年龄为(43±11.29)岁,男性704例,女性496例。排除指标为:排除慢性病毒性肝炎、免疫性、药物性、遗传性肝病,急慢性感染状态及严重心肾功能不全。

1.2 仪器和试剂:采用SONOLINE Adara超声诊断仪、TOSHIBA-40FR生化分析仪。所有生化试剂控制在有效使用期内。采用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生产的ALT试剂。定标和质控试剂为原装德国进口。

1.3 研究方法:所有入选的患者经过一名影像学医师进行B超检查得出检查报告。脂肪肝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2]及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3]作为脂肪肝的诊断标准。B超诊断脂肪肝的标准如下:肝区近场增强,回声强于肾脏,肝区远场回声逐渐衰减,肝内胆道结构模糊不清晰。

体质量指数的测量:体检人员着单衣并光脚来测量身高体质量,用公式BMI=体质量/身高2(kg/m2)来计算,结果低于18.5 kg/m2属于体质量过低,结果在18.5~23.9 kg/m2属于体质量正常,结果在24.0~27.9 kg/m2为超重,结果大于28.0 kg/m2为肥胖[4]。

所有入选人员体检3 d内都应当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并注重饮食,饮食方面应当低脂,禁烟禁酒,空腹超过12 h。清晨空腹采血,取静脉血。然后进行血清的分离。采用规范的操作方式对血清中的丙氨酸转氨酶进行测量,ALT>40 IU/L为丙氨酸转氨酶升高[5]。

1.4 统计学方法: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统计分析软件使用SPSS19.0,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BMI情况:1200例受检人员的BMI的平均值为(24.28±13.31)kg/m2,其中22~29岁组(24.51±15.42)kg/m2,30~39岁组(24.86±13.74)kg/m2,40~49岁组(25.29±12.76)kg/m2,50岁以上组(26.48±14.18)kg/m2。

在所选择的1200例受检人员中,体质量正常476例(39.67%),超重622例(51.83%),肥胖102例(8.5%),没有发现体质量过低者,具体见表1。

表1 各年龄组体质量正常、超重及肥胖检出率比较[n(%)]

2.2 不同BMI分组与ALT水平比较:1200例受检人员血清ALT平均值为(26.101±18.18)U/L;体质量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的ALT水平具体见表2。可以看出,与体质量正常组相比,超重组和肥胖组的ALT水平均较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不同BMI各组ALT水平(±s)

表2 不同BMI各组ALT水平(±s)

注:*表示与体质量正常组比较,P<0.01;超重组与肥胖组ALT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ALT(U/L)体质量正常组 476 21.14±143.26超重组 622 28.53±14.37*肥胖组 102 35.29±31.07*合计 1200 26.101±18.18

2.3 不同BMI分组脂肪肝、ALT异常检出率:1200例受检人员脂肪肝检出277例(23.08%),ALT异常检出168例(14%);体质量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的ALT异常检出率具体见表3。可以看出,与体质量正常组相比,超重组和肥胖组的脂肪肝、ALT异常检出率均偏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肥胖组的脂肪肝检出率与超重组相比明显偏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3 不同BMI各组ALT异常检出率[n(%)]

3 讨 论

肥胖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是导致疾病负担加重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研究结果认为,肥胖人群与正常的人群相比,患上心血管疾病、肝硬化、癌症等疾病的可能性更高,并且死亡的风险也更大[6]。诱发脂肪肝的因素是比较多的,结核病、肺炎、支气管炎、胰腺炎等,或者是相关药物等,都会引起脂肪肝。而脂肪肝多发生在肥胖人群当中,肥胖人群由于进食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新陈代谢出现障碍,容易引发脂肪肝。

本研究所入选的1200例人员的体质质量检查结果显示,肥胖者占到了8.5%,超重者有51.83%,这一结果与《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的3.01%、22.4%的数据明显偏高[4]。从年龄上来看,除了在50岁以上的体检人员之外,随着年龄的增加,肥胖和超重率也呈现出递增的趋势。而与体质质量正常的人群相比,超重与肥胖人群的ALT水平明显偏高,P<0.01,具有显著统计意义。肥胖组与超重组比较,ALT水平没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肝脏内部主要会发生肝脏脂肪的运行、脂酸的氧化代谢以及血脂得逞和磷脂脂蛋白的合成、分泌等。通常情况下,肝脏脂肪的代谢的运行整体上处于一个不断运动但是整体平衡的状态,当这种运行由于一些原因出现了代谢的紊乱,就会使得肝细胞当中的脂肪增多,这种平衡状态被打破,合成脂肪大量的增加超过肝细胞氧化运输脂蛋白的运输能力,使得大量的脂肪堆积在干细胞当中,肝细胞当中的脂肪增加会使得肝脏出现病变,脂肪肝很容易形成。脂肪肝当中的TG含量过多,使得脂肪酸对于肝细胞造成一定的损害,会使得肝功能受损,从而使得转氨酶升高。

转氨酶的主要作用是在对酮酸和氨基酸进行催化的时候四线氨基的转移,转氨酶大量的贮存在肝细胞当中,转氨酶在肝脏正常运转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能够表现出肝脏的运行情况。当肝脏细胞出现了炎症、中毒、坏死等情况时,转氨酶在血液中会使得血清转氨酶上升。因此,在脂肪肝检测中,血清转氨酶可以看做是一个标志因素[8]。有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急性、慢性的脂肪肝,都会出现脂肪肝的病变造成的血清转氨酶升高[7]。脂肪肝患者体内的肝细胞中血脂过高,使得脂肪堆积下的肝细胞发生病变,脂肪酸会进一步损害肝细胞,从而使得肝脏脂质的代谢功能出现障碍,丙氨酸转氨酶就会升高。但是,丙氨酸转氨酶的升高能够对肝脏的炎症和肝细胞的受损有所体现,并不能表明丙氨酸转氨酶的升高是形成脂肪肝的原因。近年的研究认为,重度脂肪肝有1.5%~8.0%发生或即将发生肝硬化[9],因此脂肪肝是进展性肝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本研究中发现观察组中,与体质量正常组相比,超重组和肥胖组的脂肪肝、ALT异常检出率均与体质量正常组相比偏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肥胖组的脂肪肝检出率与超重组相比明显偏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当前,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日常饮食不规律到孩子生活质量也明显的下降,心理承受的压力也增大,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长时间的处于紧张的状态,高热量的食物超量摄入,饮食搭配的不均衡使得肥胖、超重的发生,影响了人体的健康。因此,需要加强人们对于健康体质量的认识,掌握超重、肥胖的判断指标,通过改善膳食结构,加强运动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体质量进行控制,对肥胖相关的疾病进行预防。

[1] 代雪枫,王洪飞.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与肝癌[J].实用全科医学,2007,5(7):647-649.

[2] Liu ZX,Han D,Gunawan B,et al.Neutrophil depletion protects against murine acetaminophen hepatotoxicity [J]. Hepatology,2006,43(6):1220-1230.

[3] Bautista AP. Chronic alcohol intoxication induces hepatic injury through enhanced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2 production and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expression in the liver[J].Hepatology,1997,25(2):335-34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

[5]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024-1027.

[6] Sanchez- Castillo CP,Velasquez- Monroy O,Iara-Esqueda A, et al.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increases in a society with abdominal obesity:results of the Mexican National Health Survey 2000 [J].Public Health Nutr,2005,8(1):53-60.

[7]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007-2008.

[8] 陈旭明.转氨酶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8):31.

猜你喜欢

丙氨酸转氨酶脂肪肝
献血体检时的“转氨酶”究竟是啥?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脂肪肝 不简单
王迎春:非肥胖脂肪肝
转氨酶高不一定是肝炎
生物合成D-丙氨酸研究进展
脂肪肝治疗误区须谨防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食品加工中赖丙氨酸的产生与控制分析
β-丙氨酸补充对运动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