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建伟验案三则赏析
2018-01-14吴东杰赖庆钟陈卓张莺连建伟指导
吴东杰赖庆钟陈卓张莺连建伟(指导)
1.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香港 2.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3.浙江中医药大学4.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连建伟教授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连教授师从名中医岳美中、王绵之,行医40余年,经验丰富,用药轻灵,强调治病必求于本,重视调理肝脾,现取验案三则,以飨同道。
1 眩晕案
吴某,男,36岁,浦江人。2008年6月8日初诊:1月余来行走不稳,下午眩晕。右尺略虚大,左关弦,舌苔白腻。当舍舌从脉,证属肝肾阴虚,当从厥阳上升论治。处方:生熟地各12g,山药15g,山萸12g,丹皮 10g,茯苓 12g,泽泻 10g,杞子 15g,龙骨 30g(先煎),牡蛎 30g(先煎),滁菊 12g,怀牛膝 12g,砂仁 6g(杵,后入)。14剂。
2008年6月26日复诊:行走已稳,下午眩晕亦减。然左臀股麻木,右尺虚大,左关弦大,舌苔薄腻,仍当舍舌从脉,从厥阳上亢论治。上方加当归6g、炒白芍 12g,14 剂。
2008年7月31日三诊:行走不甚稳,下午眩晕,左臀股麻木。两尺虚大,左关弦,舌苔薄腻边有齿痕,仍从肝肾精血亏虚治之。上方加炒杜仲10g、桑寄生12g。14剂。
2008年8月21日四诊:行走已稳,下午眩晕亦好转,左臀股已不觉麻木。略有腰酸,两尺虚浮大,左关弦,舌苔薄腻。再舍舌从脉,益其肝肾法。守2008年6月8日方,加当归6g、炒白芍15g、炒杜仲10g、焦神曲12g。14剂。
2008年9月14日五诊:眩晕已瘥,行走已稳。但两侧腰膝酸楚,左关弦,两尺虚大,右关缓,舌苔薄腻,守补益肝肾法。守2008年6月8日方,加当归6g、炒白芍 15g、炒杜仲 10g、菟丝子 12g、焦神曲 12g。14剂。2008年10月19日六诊:行走已稳,两侧腰酸楚亦大减。左关弦,两尺虚大,舌苔薄白,再舍舌从脉,拟补其肝肾精血。生熟地各12g,山药12g,山萸12g,丹皮10g,茯苓 12g,泽泻 10g,杞子 15g,菊花 12g,怀牛膝12g,龙骨 30g(先煎),牡蛎 30g(先煎),当归 6g,炒白芍 15g,炒杜仲 10g,砂仁 6g(杵,后入),焦神曲 12g。21 剂。
2016年11月3日七诊:前病已痊愈。
按:患者走路歪斜,不能直行,而本人不自觉,如此已1月余,前来求诊。观其脉象,右尺略虚大,连师认为此是肾阴虚之脉象,阴虚不能敛阳,故脉象虚大无力。左关弦,弦脉主肝,是阴虚阳亢之象。厥阳上亢,上扰清窍,故而出现走路不稳。然患者舌苔白腻,不似阴虚之舌红少苔,可断定患者中焦有湿阻,用药当防止甘寒伤胃、助湿浊。上午为阳,下午为阴,患者下午头晕,当属于阴亏。其舌、脉不符,此时连师舍舌从脉,拟以杞菊地黄丸加怀牛膝、龙骨、牡蛎、砂仁治之。杞菊地黄丸出自清代董西园《医级·卷八》[1],功能滋养肝肾,清肝降火。龙骨、牡蛎二味咸寒,功能镇肝潜阳。岳美中先生[2]认为“龙骨牡蛎,能摄纳飞越之阳气,能戢敛簸摇之阴气,较赭石、铁落等镇坠之品为优”。怀牛膝长于补肝肾强筋骨,又能降上逆之气血。《名医别录》云:“主伤中少气,男子阴消,老人失溺,补中续绝,填骨髓,除脑中痛及腰脊痛。”[3]砂仁,可监制熟地之滋腻碍胃,佐制全方甘寒以防寒凉伤胃。二诊症状已减,然左臀股麻木,连师认为是血不养筋之征,故加当归、芍药以养血柔肝、缓筋急。三诊症状出现反复,加炒杜仲、桑寄生增其补肝肾、强筋骨之功。连师常说“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遇到病情反复则需持有定见。有是症,便守是方,稍有反复便骤然换方反而难以成功,仍守原方加减,加炒杜仲、桑寄生。四诊行走已稳,病情好转明显。守方月余,终获痊愈。
2 尿微量白蛋白增高案
朱某,女,55岁,嘉善人。2017年4月16日初诊:尿微量白蛋白增高,尿微量白蛋白15.77 ng·mL-1,尿免疫球蛋白 G26.2ng·mL-1,尿转铁蛋白 11.2 ng·mL-1(嘉兴中医院2017年4月2日尿检)。小便泡沫多,大便偏溏,日二行。左关弦,右关大,舌苔腻。拟化湿法。制苍术10g,制川朴 6g,陈皮6g,猪苓 20g,茯苓 15g,泽泻 15g,车前子 15g(包煎),玉米须 30g,薏仁 30g,21剂。
2017年5月7日复诊:小便泡沫已少,大便已成形,日一行。左关小弦,右关大,舌苔腻,再守方。上方茯苓改为20g,21剂。
2017年5月28日三诊:现为尿微量白蛋白2.36 ng·mL-1,尿免疫球蛋白 4.31 ng·mL-1,尿转铁蛋白2.14 ng·mL-1,均正常 (嘉兴中医院2017年5月17日尿检)。大便已成形,小便泡沫已少。右关大,左关弦,舌苔腻质红。再守方主之。守上方薏仁改为40g,28剂。
按:微量蛋白尿是指尿液中的蛋白超出正常范围。正常情况下只有很少的白蛋白能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若出现高出正常范围的尿微量蛋白,即说明肾小球的通透性可能有改变[4]。尿微量白蛋白增高,见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西医临床常用激素治疗,但只能保证短期效果,易复发。此案一诊患者见大便溏,舌苔腻,连师认为“小便泡沫增多”亦是湿邪引起。脉象“右关大、左关弦”提示此是实证,当用运脾利水渗湿法,以胃苓汤加减治疗。胃苓汤出自《丹溪心法》[5],由平胃散与五苓散合方加减而来,是治疗脾困湿阻的常用方。五苓散在《伤寒论》中被用于太阳蓄水证、霍乱吐泻和痰饮咳嗽,是治疗水液代谢失常的经典方,常用适应症为“小便不利、口渴”[6]。本蛋白增高案是湿邪为患,因此化湿、利小便为主要治法。脾主运化,喜燥恶湿,温阳健脾可促进水湿排出。膀胱为州都之官,小便为湿邪排出的主要途径,胃苓汤可燥湿利尿,理气温化。连师去五苓散之肉桂,以苍术易白术,加车前子、玉米须利尿,薏仁渗湿。《本草新编》言车前子:“味甘、咸,气微寒,无毒,入膀胱、脾、肾三经,功专利水,通尿管最神。”[7]102玉米须,归肝、肾、膀胱经,药性甘平淡,为连师治肾病常用利尿药,具“利水通淋、平肝利胆”之功,现代药理研究也提示其治疗肾炎、水肿、肝炎等均有良效。岳美中先生曾用玉米须长期煎汤代茶服用治疗小儿慢性肾炎,确有效验[8]。薏苡仁,味甘、淡。《本草新编》言薏苡仁:“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适用之。”[7]83辨证准确,二诊胃苓汤法已见成效,大便成形小便泡沫减少。效不更方,仍守化湿之法,三诊患者经尿检已正常。
3 前列腺炎案
黄某,男,71岁,余姚人。2016年3月6日初诊:前列腺炎,入夜小便七、八次。左关弦,右关虚大,右尺虚浮,舌苔腻。拟李氏补中益气法。太子参20g,生黄芪25g,炒白术 12g,炙草 5g,陈皮 6g,当归 10g,升麻 6g,柴胡 5g,炒白芍 12g,茯苓 15g,杞子 12g,五味子 6g,车前子 10g(包煎),菟丝子 12g,覆盆子 10g。21 剂。
2016年4月17日复诊:现入夜小便三四行,自觉明显好转。左关弦,右关虚大,两尺虚浮,舌苔薄腻,守方主之。守上方,生黄芪改为30g,28剂。门诊随访,前列腺液常规复查显示结果正常。
按:患者患有前列腺炎,表现为入夜小便七、八次。脉象右关虚大,左关弦,苔腻。辨证为脾肾气虚,累及膀胱。“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主管小便的储存与排泄。肾为水脏,通过其蒸腾气化作用参与水液代谢;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参与津液的转输[8]。患者脾肾两脏不足,予以脾肾双补,方用补中益气汤合五子衍宗丸加减。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期李东垣所创补脾胃名方,后世常用。补中益气汤原文为“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9]。连建伟教授使用本方的指征为“右脉虚大重按无力”,并见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之症状者,如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声低,大便溏薄,脘腹重坠作胀食入尤甚等。连师认为补气药与升提药并用是本方配伍特点,补气为主,气足则陷自升;升提为辅,升阳则功效显,而升提药只需少量即可[10]。李东垣说“饮食劳倦则伤脾”,今人饮食不规律,工作节奏快,脾胃病多见,补中益气因此是连师临床常用之法。五子衍宗丸起源于道家经典《悬解录》[11],为补肾填髓之名方。五子均为植物种仁,其中菟丝子可温肾壮阳;枸杞子补益精血;五味子味酸,能补肾中之阴,且补中寓涩;覆盆子甘温,益肾固精;车前子一味尤妙,枸杞子和菟丝子过于动阳,五味子和覆盆子过于涩精。车前子利水不耗气,使全方补中有泻,补乃得力。二诊病人尿量明显减少,但脉舌不变,右关脉仍虚大,黄芪改为30g,继续守方一月获愈。
4 小结
连建伟教授治疗疑难杂症,很少采用峻猛药物。对于缺少常规治法的疾病,多选用平和之药。所选之方亦不过经方及后世经典名方,以醇正、缓和为特色。连教授将疑难杂症通过症状、脉象纳入中医体系来分析,或依仗仲景之经方愈疾,或依仗辨证得当、守方笃定成功。其治疗非常见病,常抽丝剥茧,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辨明病机后才处方用药。连建伟教授临证40余年,善于辨证审因,脉证互参。师古不泥古,融时方经方于一炉。治急性病猛药不避,治慢性病缓缓建功。用方必有据,用药必有征。以谨守病机为要,以辨证丝丝入扣为功,有志者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