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的临床应用现状及机制探讨
2018-01-13刘静吴耀持
刘静 吴耀持
摘 要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属中医外治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使药物在穴位吸收,具有药物和穴位双重作用,是针灸学与方药相结合的产物。目前,穴位贴敷疗法已经广泛用于治疗临床各科疾病。全文从病种、用药、穴位及机制等方面对中药穴位贴敷进行阐述。
关键词 疾病;穴位贴敷;中医外治
中图分类号:R24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8)24-0003-03
Status quo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upoint plaster therapy and its mechanism
LIU Jing, WU Yaochi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Massage and Traumatology of the Sixth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3, China)
ABSTRACT Acupoint plaster therapy, which is one of the external treatm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 dual role in medicine and acupoints. It combines acu-mox and herbal by stimulating acupoints to dredge the meridians and reconcile the Yin and Yang so that the drug can be absorbed in the meridians. Acupoint plaster therapy, at presen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systemic diseas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cupoint plaster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medications, acupuncture points and mechanism.
KEY WORDS disease; acupoint plaster therapy; exter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属中医外治法之一,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药物归经属性,辨证用药,在相应的腧穴上进行贴敷,通过刺激穴位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使之在病体的相应穴位吸收,发挥药理作用,具有药物和穴位双重作用,是针灸学与方药巧妙结合的产物[1]。清代名医徐灵胎说:“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目前,穴位贴敷疗法已经广泛用于治疗临床各科疾病,不但可以治疗外科病症,还可治疗内脏病症;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证。本文从病种、用药、穴位及机制等方面对中药穴位贴敷进行归納总结,以期为今后中药穴位贴敷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穴位贴敷的病种分析
穴位贴敷病种主要涉及呼吸、消化、循环、外科、妇科等系统。
1.1 呼吸系统疾病
穴位贴敷在呼吸系统疾病的应用最为广泛,以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为优势病种,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次之。姚红等[2]采用药物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贴敷胡椒、白芥子、细辛等制成的药饼,安慰组贴敷红米、黑米、玉米等制成的圆饼,均取大椎、肺俞、天突等穴,中药贴敷组在生活质量评分及日间症状、自我疗效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安慰组。李江等[3]将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分为穴位贴敷组和对照组,穴位贴敷组以白芥子、延胡索、生甘遂、仙茅、细辛等为方,选取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贴敷,配以双侧孔最、足三里、丰隆及大椎、天突、膻中、定喘,对照组口服茶碱缓释片,治疗2年后,穴位贴敷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王向荣等[4]将132例过敏性鼻炎患者分为两组,穴位敷贴组以附子、吴茱萸、肉桂、细辛等为方,选取双侧肺俞、风门、脾俞和大椎7穴进行贴敷,对照组口服抗过敏药物,穴位敷贴组总有效率为87.12%,高于对照组的73.28%。王淑英等[5]在变异性咳嗽的研究中,选双侧定喘、肺俞、脾俞、肾俞、璇玑,治疗组予以白冰方进行穴位贴敷并吸入布地奈德,对照组仅吸入布地奈德,结果显示白冰方穴位贴敷能有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咳嗽时间、增加支气管激发试验累计剂量、减轻气道高反应性的作用。
1.2 消化系统疾病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是近年来中西医学临床研究的热门话题。顾向东[6]用白芥子、附子、肉桂、黄芪、补骨脂等敷贴于肠易激综合患者的穴位上,对照组予以马来酸曲美布汀分散片口服,治疗组在缓解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张向东等[7]将40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方用乌梅汤结合白芥子、细辛、元胡、甘遂等,选取双侧大肠俞、肾俞、脾俞及上巨虚进行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单用乌梅汤治疗,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刘海秋等[8]将60例应用阿奇霉素治疗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方用丁香、沉香、吴茱萸、槟榔等,选取神阙、中脘进行穴位贴敷,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3%,对照组为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 循环系统及其他疾病
王作顺等[9]将120例胸阳痹阻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为两组,选取心俞、厥阴俞、肺俞、膻中、阿是穴,治疗组在中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痛膏”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为中西医基础治疗,结果显示结合穴位敷贴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不适症状,改善心电图,减少硝酸甘油用量,心绞痛程度减轻,发作频率下降,发作时间缩短。江春雷等[12]采用穴位贴敷防治行吻合器痔环切除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试验组方用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贴于关元、中极、气海,术前1 d开始,每天1次,用至术后1周,试验组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罗群带等[13]对妊娠恶阻脾胃虚弱证患者,采用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中药穴位贴敷于神阙、中脘、内关、足三里,可显著提高妊娠恶阻的临床疗效。
2 穴位贴敷的用药特点
清代外治法大师吴师机言“膏中之药必得气味俱厚者,方能得力”。因此敷贴用药多用气味俱厚之品,以辛窜透达之品以开经通络,引药深入。贴敷药物以复方中药剂最常用,且多归肺脾胃经、具有辛香走窜之性,如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麻黄、木香等,其中以白芥子应用最为广泛,麝香、冰片等芳香类药物亦常被选用,此类药物因其芳香走窜的特性,可促进诸药药性发挥,达到增强药力目的。同时,这些药物自身或其活性提取物都具有较强的皮肤刺激作用,能一方面刺激穴位产生治疗效应,一方面使穴位皮肤表层屏障受到破坏,增加皮肤渗透性,促进其他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药理效应。
在给药方式上,选用以药粉用适量生姜汁调和成软膏剂最多,其次也可做成糊剂、丸剂、饼剂、散剂、膜剂等剂型。膏剂和糊剂均以药物粉末为基础,在临用前添加溶剂调和而成,其中姜汁是最为常用的溶剂,汁亦可以帮助药物渗透,促进药力深入,进而缓和(或)激发药性,起到助渗剂的作用。而醋、油类、蜂蜜、酒类等也有使用。
3 穴位贴敷的选穴特点
穴位贴敷选穴配伍规律与针灸选穴一致,均在經络学说指导下,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对症选穴以及特殊选穴相结合使用。根据中医“以背为阳,以腹为阴”理论,刺激背部腧穴可以激发自身阳气以达到固正祛邪的作用。例如,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肺俞、肾俞、脾俞、膈俞、膏肓,可共同起到补肺健脾益肾之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常取肺俞、大椎、天突、膻中、膏肓、肾俞、脾俞、膈俞、定喘等穴,消化系统疾病常取神阙穴、中脘、胃俞、脾俞及足三里。一般取6~8穴,选穴少而精也是穴位贴敷的一大特点。
4 传统中医对穴位贴敷疗法作用机制的认识
《灵枢·海论》中“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贴敷于穴位的膏药,通过机械刺激和经络传导作用,调整人体气血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穴位贴敷疗法以整体观念、经络学说、腧穴的特殊作用、辨证论治四个方面为中医基本理论,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人体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应用辨证论治调配药膏,利用腧穴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殊性,使药物持续刺激腧穴而产生整体调节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5 现代医学对穴位贴敷作用机制探讨
目前,对穴位贴敷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药物经皮渗透吸收,二是腧穴特异性治疗作用[14]。药物经皮渗透吸收是指经皮肤给药而起到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具有超越一般给药系统的独特优点,可以绕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消化酶的破坏,提供可预定且较长的作用时间,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降低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提高疗效。有学者以白芥子涂方中延胡索乙素为评价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量,用Franz扩散池法研究离体经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的渗透特性,结果显示穴位在药物储存、渗透吸收方面均优于非穴位,穴位皮肤对于药物的吸收、释放速度、药物浓度与药效的产生及长期维持起着重要作用[15]。
综上所述,穴位贴敷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能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因而具有双重治疗作用。经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应,能使药物理化作用较长时间地停留在腧穴或释放到全身而产生整体调节作用,这不仅是穴位刺激和药物吸收两者功效的简单叠加,而是相互作用,可以取得单纯用药或针灸所不能达到的治疗效果,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16]。但目前还存在几个问题:①穴位贴敷机制研究不完善,多宗《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内外同理”理论奠定了外治法基本理论基础,但由于剂型、给药途径不同,其生物学效应也因而有异,仅用“内外同理”解释穴位贴敷疗法机制显然不够全面。②穴位选择不规范,同种疾病选用不同穴位或选穴太多,对穴位效应认识不足。③穴位贴敷选药组方盲目性大、剂型单一,多为自拟方或经验方,成分复杂,有效成分不明确且含量低,制约了其规范化的发展。④对穴位贴敷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系统研究较少。为了更好地发挥穴位贴敷疗法的优势,今后可进一步探讨穴位贴敷疗法的治疗机制,规范穴位贴敷组方选穴,使穴位贴敷疗法能更好地适应当今医疗环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兴伟.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探析[J]. 江西中医药, 1999, 30(6): 36-38.
[2] 姚红, 童娟, 张盘德.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 中国针灸. 2009, 29(8): 609-612.
[3] 李江, 胡冠雄, 程忠, 等. 中药穴位贴敷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复发的临床观察[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3, 28(6): 1743-1745.
[4] 王向荣, 贾跃进, 陈燕清.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132例临床观察[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4, 37(2): 56-57.
[5] 王淑英, 丁静, 杨环玮. 白冰方穴位贴敷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观察[J]. 四川中医, 2014, 32(1): 103-104.
[6] 顾向东.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14, 41(4): 710-712.
[7] 张向东, 马晓婷, 张婧. 乌梅汤结合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40例临床观察[J]. 宁夏医学杂志, 2012, 34(2): 174-176.
[8] 刘海秋, 孙亚峰, 张小梅. 中药穴位贴敷防治阿奇霉素消化道不良反应60例[J]. 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2): 308-309.
[9] 王作顺, 戴永娜, 刘明. “心痛膏”穴位敷贴治疗胸阳痹阻型冠心病心绞痛120例疗效观察[J]. 天津中医药, 2014, 31(4): 203-206.
[10] 王丽萍. 穴位贴敷治疗老年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15, 34(5): 421-423.
[11] 沈玉杰, 董烹, 李玉久. 舒筋除痹壮骨贴穴位贴敷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8例[J]. 河南中医, 2015, 35(7): 1555-1557.
[12] 江春蕾, 刘仍海, 杜冠潮. 五苓散穴位贴敷防治PPH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临床医生, 2013, 41(11): 68.
[13] 罗群带, 李丽美, 陶莉莉, 等.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中药内服加穴位贴敷治疗妊娠恶阻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研究[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2(4): 683-686.
[14] 刘起华, 文谨, 王菲, 等. 中药穴位给药应用研究概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 17(2): 104-106.
[15] 郭秀彩, 刘霞, 徐月红. 白芥子涂方穴位与非穴位给药皮肤渗透特性的比较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2, 37(7): 1034-1038.
[16] 谢洋, 余学庆. 试述穴位贴敷的作用机理及其临床运用[J]. 中国医药指南, 2008, 24(6): 32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