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实教授治疗白塞氏病中医经验介绍
2018-01-13余红蕾杜晓萌钱先指导
余红蕾杜晓萌钱先(指导)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京 210029 2.江苏省中医院
白塞氏病为一种反复发作、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慢性炎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性溃疡性口腔炎,伴两种或更多的以下症状:生殖器溃疡、眼色素膜炎、皮肤结节或皮肤小脓疱、滑囊炎和脑膜脑炎,另外,尚可累及血管造成大动脉炎、静脉炎和肠道溃疡等[1]。
白塞氏病属中医“狐惑”病范畴,始载于汉代。《金匮要略·百合病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中谓:“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湿 病诸候》云:“湿 病,由脾胃虚弱,为水湿所乘,腹内虫动,侵食成也……若上唇生疮,是虫食五脏,则心烦懊;若下唇生疮,是虫食下部,则肛门烂开;甚者腑脏皆被食,齿下上龈悉生疮,齿色紫黑,利血而湿,由水气也。”[2]后世医家对本病的病因、治法均有论述,认为本病的病因为伤寒之后,余热未尽,湿热邪毒内蕴所致[3]。近代医家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对该病进行了新的探讨和概括,认为其与感受湿邪、饮食不节、情志不遂等因素有关。
金实教授系江苏省名老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金师是江苏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创始人之一,投身杏林五十余载,临床经验丰富,尤擅治疗风湿病等疑难杂症。笔者有幸跟医金师,深感老师学术精深,收获良多,兹将金师治疗白塞氏病的经验思想采撷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金师强调审证求因,根据本病的证候特点和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湿、热、毒、瘀、虚”正是该病的致病因素。湿热之邪是引发白塞氏病的外在条件,素体亏虚是导致该病的内在基础。湿邪为此病之大患,因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易阻滞气机,一旦侵犯人体,缠绵难愈;湿既可由外袭,亦可由内生,气候潮湿等因素可致人体感受湿邪,而素体亏虚、或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津液不得传输,停聚而生内湿;若湿邪入体,深入脏腑,久则郁而化热,内蕴成毒,则可见患者或双目红赤、或口舌生疮、或关节肿痛、或外阴溃疡等;湿热之邪久伏,必损及肝脾,因脾喜燥恶湿,湿盛则困脾,土壅木郁,致肝失疏泄,久则肝脾两伤,甚则及肾;湿邪缠绵,久病不愈,必伤及血脉,即久病入络成瘀。且肝开窍于目,肝经之脉从足大趾起上行环绕阴器,抵达小腹,属于肝,络于胆,分布于胁肋部,继则上行经咽喉口唇,连目,故前阴、口唇、眼等部位的病变多属肝;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主四肢肌肉,而脾经之脉起于大趾之端,沿小腿内侧上行入腹部,属脾,联络胃,再上行夹咽部,连系舌根,散于舌下,故口唇、四肢等部位的病变多属于脾;肾开窍于二阴,故前后二阴的病变多属于肾。金师认为本病病位涉及肝脾肾,湿热毒蕴为其标,肝脾肾虚为其本。
2 治疗思想
2.1 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金师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经常强调“以辨证为主,结合辨病”的原则,辨证施治乃是中医治疗的基础,而辨证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治疗。对于白塞氏病,金实教授依据数十年临床实践经验,认为符合临床辨治规律的常见证型有:湿毒郁热型,临床常见表现有口腔、前后二阴溃疡,发热,双目红赤,关节肌肉肿痛,心烦易怒,溲黄便干,舌红脉数等,治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脾虚湿滞型,常见表现有口腔、前后二阴溃疡红肿,皮下或见结节红斑,口苦粘腻,乏力纳差,大便不爽,舌苔黄腻或兼有齿痕,脉弦滑等,治以健脾益气、除湿解毒;阴虚血瘀型,常见表现有口腔、前后二阴溃疡红润灼痛,四肢兼见皮疹、结节红斑,时有虚烦多汗,五心烦热,寐差,舌红苔薄黄少津,或兼有紫癍瘀点,脉细等,治以养阴清热、活血解毒;脾肾两虚型,临床常见表现有溃疡散发,疼痛不著,皮肤结节无色或青紫,兼有形寒肢冷,肢体困倦,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脉沉弱等,治以健脾补肾、调和阴阳。金师在学术思想中提倡中西医相结合,遵古却不泥于古,博采众方,兼收并蓄,每每卓立创新。金师通过中西医相结合的创新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学术观点。例如金师重视从络论治,突破“络”仅指血络的观点,提出“络”是气血津液运行的微小通道,亦是邪气壅积的路径[4]。金师认为白塞氏病引起的滑囊炎、动脉炎、静脉炎等临床症状,是由气血津液径道闭塞,系属络病,当从络论治。
2.2 用药灵活,标本兼顾 金师临证善用古方,常以匠心化裁而效如桴鼓,治疗白塞氏病时常用“玉女煎”“清胃散”“泻黄散”“甘草泻心汤”“黄连解毒汤”等方加减。金师用药特点为善用温和之品,少用过于刚燥、滋补之品。对于湿毒郁热、脾虚湿滞等证型,金师常用药物有黄柏、黄连、连翘、生地黄、赤芍、白茅根、龙胆草、紫丹参、白鲜皮等药物以泻火除湿、清热凉血;针对阴虚内热、肝肾亏虚等证型,临床常用的药物有熟地黄、菟丝子、枸杞子、玄参、女贞子、山茱萸、何首乌、鳖甲、知母、牡丹皮等养阴清热、滋补肝肾;而对于脾肾两虚证型,则用白术、茯苓、黄芪、党参、白芍、菟丝子、熟地黄、淫羊藿、鸡血藤、何首乌、钩藤等健脾补肾、调和阴阳。金师亦强调标本兼顾、重视随证加减,如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者,可加土茯苓清热解毒;外阴溃疡可加乌贼骨、煅牡蛎等收涩敛疮;因该病导致视力下降者,可加枸杞子、石决明养肝明目;肢体有结节红斑者,加桃仁、赤芍活血化瘀等。金师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亦不忘顾护脾胃,安养心神,根据病人实际情况临证加减,如陈皮、芍药、芡实、炒谷麦芽、茯神、酸枣仁、远志等药物。
3 典型医案
患者,王某某,男,36岁,2016年9月29日初诊。主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5年余,再发3天。患者5年前无明诱因下出现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并伴有下肢结节红斑,经西医确诊为白塞氏病。曾于当地医院多次治疗效果不佳。平素服用沙利度胺、醋酸泼尼松等多种药物治疗(具体用药情况不详),病情经常反复,近3日来病情复发并逐渐加重。刻下:口舌生疮,伴有双下肢结节红斑,触之疼痛,纳食欠佳,舌淡苔薄黄腻边有齿印,脉细弦。中医诊断为狐惑病,证属湿毒郁热、兼有脾虚,治以清热解毒,健脾祛湿。方药如下:生地黄 30g、川牛膝 10g、黄连 8g、黄柏 10g、连翘 15g、白鲜皮 12g、芡实 30g、白术 10g、人中白 12g、山茱萸10g、麦门冬 15g、紫丹参 12g、赤芍 10g、橘皮 5g、生甘草5g。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10月5日二诊,患者诉用药后口腔溃疡明显减少,疼痛明显减轻,双下肢结节红斑变小变淡,无胃部不适,纳食可,舌淡苔薄白腻边有齿印,脉细弦。续用原方去芡实,加炒苍术6g。服用14剂后,患者诸证悉平,续方继服。
按:患者口腔溃疡发作,究其原因乃火热毒邪为患,金师认为所致口舌生疮之火多为“心、胃”二火,治疗重在清热泻火解毒。而本案方用“玉女煎”“黄连解毒汤”加减而成,玉女煎善清胃热、胃火,黄连解毒汤善泻火解毒。方中重用地黄,生地黄有清热凉血泻火之效,故为君药。臣以黄连、黄柏、白鲜皮等药物以清热解毒、燥湿凉血;紫丹参、赤芍等凉血活血;人中白清热降火、活血化瘀,在方中可协同君药增强清热泻火解毒之效。时小红等[5]报道,其具有清热解毒、降火、止血之功效,可治疗口腔溃疡、呕血、便血、消化道肿瘤等。现代药理认为人中白所含的Ca可降低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具抗炎、消肿、抗组织胺等作用[6]。佐以麦门冬清热养阴、生津润燥,以防清热药寒凉太过伤阴,山茱萸滋补肝肾之阴;牛膝导热引血下行,以降火之上炎,为佐使之用。患者纳差、舌苔黄腻边有齿印,是为脾虚之象,本案湿毒为标,脾虚为本,金师重视标本兼顾、随证加减,在清热解毒的同时,亦不忘健脾护胃,以芡实健脾祛湿,白术补气健脾,橘皮行气开胃。本方配伍特点乃清热与滋阴共进,健脾与燥湿并举,虚实兼治,使胃热得清,肾水得补,湿热得除,脾虚得健。虚实兼治、标本兼顾。诸药同行,疾病乃愈。
4 体会
白塞氏病属中医“狐惑”病范畴,具有口舌生疮、外阴溃疡,皮肤结节红斑,关节肿痛等临床表现。西医对该病尚无公认的有效根治办法,多种药物有一定效果但停药后易复发,应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金实教授基于传统中医理论,认为白塞氏病的病位涉及肝脾肾,病性虚实夹杂,“湿热毒蕴为其标,肝脾肾虚为其本”。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辨“湿、热、毒、瘀、虚”为其主要病理因素,并在长期实践中根据临床表现总结归纳出湿毒郁热型、脾虚湿滞型、阴虚血瘀型、脾肾两虚型等证型,同时予以相应的治疗,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顾。金师提倡中西医结合,对从络论治进行发挥,用药轻灵,以和缓之剂而收全功。金实教授临床中因人而异,用方多变,重视随证加减,且善用古方,亦能推陈出新,独具匠心,疗效显著,值得总结、借鉴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