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池塘理论”谈肿瘤治疗思路
2018-01-13杨亚平胡守友
杨亚平 胡守友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京 210029
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及社会发展的恶性疾病之一,虽然中国2013年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与2012年基本持平,但肿瘤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总体呈增长趋势[1],而肿瘤的治疗手段也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西医的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在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同时,带来的副反应也令人棘手,故而人们对中医治疗抱以极大的期望。事实上中医治疗肿瘤自古就有,中医药疗法的临床疗效也早已得以应验,然而祖国医学浩瀚如海,中医疗法不仅仅是汤药,在立足于中医整体辨证诊疗疾病的基础上,从“池塘理论”思路入手,可以灵活应用中医各种治疗方法,并和现代肿瘤医学贯通,创新思路,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1 “池塘理论”的内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内有五脏六腑,外有四肢百骸,筋骨肌肉,由气血经络沟通,感应自然、社会,使得机体生生不息。正如“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通俗含义可以理解为“渠”的源源不断、干净明朗,前提条件是有“活水”不断注入。以池塘为例,一口池塘的生机,一是“源”,二是“活”,整体的良性循环使其避免成为一滩死水。唐·魏徵[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曾谏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茂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意为树木的健康生长,要注重它的“源”,可以理解为阳光充分,土壤肥沃等才可稳固它的根部;若要泉水流远,要注重它的动态性,使流通的道路顺畅。取象比类,将人体比作这个池塘,《黄帝内经》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机体正气的源头不足时,在癌毒的影响下,酝酿出痰、瘀等病理产物,凝结成积,使机体的气血津液等代谢失调,日久也转变成病理物质,于是整个机体运转失去动态性,人体失去生机,更不能和外界自然的循环达到协调,所以抓住“源”与“活”这两个关键,就能通调机体。事实上,这和中医的扶正祛邪法类似,充“源”扶正,“活”之祛邪。然而池塘并不是孤立的,它和小溪、海洋密切关联,人体和外界自然也相互融合,互相影响,故此在扶正祛邪法基础上,更加注重整体观,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动态平衡的状态,且和池塘良性循环的终极目的一致。“池塘理论”虽是从哲学观衍生而来,但万变不离其中,将其深刻的内涵延伸至肿瘤治疗思路中,在临床仍具有可行性,同时也是对肿瘤中医治疗领域的理论补充。
2 “池塘理论”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2.1 “源”头为本,注入新泉 中国古代医学在解释肿瘤的发病时就强调正气的重要性。《诸病源候论》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痎疟……心之积名曰伏梁。”[3]74阐述了五脏积聚的发病和脏腑虚弱有关。“产后而有瘕者,由脏虚,余血不尽,为风冷所乘,血则凝结而成癥也,……产后脏虚,为风冷搏于停饮,结聚故成癖也。”[3]201论述了妇科肿瘤与正虚的相关性。中医发病学认为肿瘤的产生不外乎正气亏虚,外邪侵袭。《医宗必读》中谓:“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4]正气虚是肿瘤发病的主导条件,《灵枢·百病始生篇》云:“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机体因先天不足,加上后天调养失宜,正气已稍弱,或是已病者因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攻伐太过,伤及正气,以致正气比普通人亏虚,而正气是构成并维持人体生命正常运行的物质,可具体化为各种精微物质,如营气、精气、元气等,正气亏虚后,机体能量不足,气血津液化生不足,五脏六腑、筋脉骨肉失去濡养。正气虚而运行乏力,也丧失了防御以及祛除毒邪的作用。作为物质功能一体化的正气,其亏虚意味着人体的动态循环被打破,加上癌毒侵袭,肿瘤便发生。犹如池塘,静而不动,缺乏流动的新水,清水渐浊,酿生各种杂质,日久变枯。现代医学观认为人体每天都会产生癌细胞,因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功能,可通过识别异于人体的癌细胞并将其清除、杀死,使得人体保持生理平衡。而人体的正气类似于免疫,增强人体正气可以提高免疫力,从而抗御病邪,在肿瘤发生发展及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论治肿瘤从“源”着手,扶助正气。然而很多人认为补益会促进肿瘤生长,但有研究证实肿瘤患者扶正为治则能有效缩小瘤体,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5]。人体正气可分先天和后天,先天以肾为主,肾藏精,生髓通于脑,而骨髓是人体的中枢免疫器官,后天尊脾为本,脾主运化,主肌肉和四肢,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脏又为人体的外周免疫器官,正如池塘有先天支撑自身的基本水源,加上后来源源不断的新泉,才得以更替不断。注重脾肾的补益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振奋人体正气,故从补益脾肾着手。其中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有六味地黄丸、二至丸、四君子汤等,有学者以“细胞介导突变试验”作为肿瘤成因多阶段学说的起始阶段模型,观察到健脾补肾中药有反突变、反启动作用[6],也就是说健脾补肾中药对肿瘤成因多阶段学说中的起始与启动阶段有明确的阻断作用。另外还有针灸、推拿等外治手法,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施以针刺补法,或是在相关经络通过艾灸及推拿以达到补益脾肾的效果,从而扶助正气,间接提高人体免疫力。有学者通过将肺癌手术患者分为针药麻醉组和全麻组,在术前1周、术后8d、术后第4次化疗前以针刺穴位治疗,并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发现针药麻醉组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明显优于全麻组,证明针刺可以直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7]。更有研究论证针灸联合推拿可以降低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8],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有一定作用。这些外治手法不需要药物进入人体,治疗的同时避免了药物代谢带来的不利一面,可更好地发挥补益之功,作为辅助手段用之临床还是值得推崇。正如吴师机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9]以补益脾肾为法,扶正提高免疫,灵活应用多种手段,如池塘之源不在乎来自何方,能为之所用即可。
2.2 “活”以为助,通而推陈 肿瘤发生发展的基础是正虚,外邪就是必要条件,癌毒作为一种特殊邪气,凶顽而损伤正气,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其侵袭人体后,阻止人体的气血津液运行,酿生痰、瘀、气郁等病理因素,这些病理因素又反过来阻滞机体的整体运行,和癌毒一体化,促进肿瘤生长。癌毒具有流动性[10],而病理产物“痰”也存在这种属性,二者产生协同效应,流动于全身,上至巅顶,下至涌泉,使此处毒邪一除而他处又变生,这也是肿瘤转移的重要原因。至于“瘀”,其特点是留而不去,坚定不移安于某处,另有气郁日久,不解而结成积。《灵枢·百病始生》曰:“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正是瘀和气郁共有的滞留性,使得肿瘤坚实而难祛。外在的癌毒及病理产物为肿瘤的流动和滞留创造条件,以致肿瘤生长广茂,春风吹又生,故而临床上存在肿瘤治疗后复发的现象,其实这和中医络病理论不谋而合。络病理论认为肿瘤形成及转移的基本病机为气血、痰瘀癌毒郁积络脉,引起络脉的自适应、自调节、自稳态功能失常,人体内环境稳态被打破,三维立体网络逐渐破坏,气血津液运行失常,代谢产物堆积,因果循环,肿瘤发生,癌毒携带着风、痰等致病因子沿脉络系统流动灌注,并稽留络脉,增殖并转移[11]。可见肿瘤无论是处于什么阶段,祛除癌毒、痰瘀、气郁这些病理物质,在肿瘤治疗中都十分重要。正如池塘的水虽然充足,而因各种因素不流动,或是因产生的杂质不除,那将是一潭死水。物质都是运动的,失去了该项属性,物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此时重中之重就是“活”,始终以动为助,驱逐陈积,池塘才得以“活”起来。
由此以“活”为标,从癌毒入手,除之并兼以除痰、化瘀、疏通气郁。汤药作为中医疗法的首要特色,被抱以极大希冀,然而临床上中医药的应用多是解毒法对抗癌毒,或是根据是否兼夹痰、瘀、气郁,予活血化瘀、祛痰、行气之类,这无可厚非,但往往忽略了理法方药的一致性以及思维的灵活性,中医学的辨证理念要求肿瘤疾病中运用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这种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相结合,整体辨治与专病专药相结合的思维模式,也更有助于明确肿瘤性疾病的治则治法[12],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故此处以“活”为原则,不仅仅是将癌毒、痰瘀、气郁祛除之,而是灵活运用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使药达病所以除毒邪,二则在中医汤药的基础上,灵活应用各种中医疗法,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譬如祛痰,一般首先想到陈皮、半夏等化痰之品。《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适当加温药之品,不仅仅能消散痰毒,同时也激发脾肾之阳气,温通血脉,在补益脾肾的基础上合而投之,还可促使阳气来复,阴霾消散,实现带瘤生存[13]。至于瘀,活血而化之是常理,瘀虽在体内,然外用药物也可直达病所,且外治法控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可能比内服中药的效果好,如最常见的薄贴法,采用膏药外贴穴位或者肿瘤局部,可达到活血化瘀之功,用于治疗皮肤肿瘤和宫颈癌、乳腺癌的效果尤其明显[14]。再如气郁,惯性思维是予以疏肝理气之中药,风药性善行,可引导药物直达病所,其升散、清扬开泄之性,既防补益之药阻碍脾胃,又可开郁散结,适当应用风药除气郁对肿瘤治疗大有裨益。另外兼以针刺,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周胜红等[15]采用补肾针刺法与药物治疗围绝经期大鼠,发现针刺组可显著提高大鼠下丘脑的5-羟色胺和多巴胺水平,可见针刺对于调节情志、疏理气郁有一定的作用。
2.3 “和”为终始,以平为期 中医学强调天人一体观,现代医学强调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都揭示了人的生、老、病、死和外界环境相互关联。小溪汇成河,而池塘河水根部相连,河水最终汇入大海,池塘有所依附才得以不死,大海才得以壮阔无边。正常人自身内环境处于健康的稳态模式,并和外界环境相互协调,进行正常新陈代谢,最终达到阴平阳秘之状态。《黄帝内经》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肿瘤患者打破这个平衡,内在形成利于肿瘤生长的微环境,即肿瘤的炎性微环境,释放大量炎性物质,促进肿瘤生长,中医的痰、瘀等病理产物类似于肿瘤微环境,损伤正气,促使正气转变为恶气,正气和病理产物互相交融,互为因果,使得肿瘤不断发展壮大[16]。《灵枢·九针论》曰:“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内环境出现异常,外在自然的邪气自是有孔而入侵犯机体,日积月累,能量和物质代谢紊乱,机体处于一个失衡状态。故而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以达到和外界环境的一个高度契合状态,进而形成一个动态的良性循环,对于肿瘤治疗十分重要,更是肿瘤治疗的终极目的。再以池塘为例,有了活水,还必须和溪流以至海洋紧密联系,达到动态的良性循环后,才得以生生不息。
由此,笔者从“和”的理念出发,平调机体,达到动态平衡。事实上,上述补源以及活之的原则,可以初步安内攘外,促使内外平稳,这本就涵盖于“和”中,故此处的“和”更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也是对中医治病核心的深化和延伸。现代医学观也强调,医学重心从以“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临床在关注肿瘤局部的同时,更应顾全整个机体,其中包括患者的心理、精神及其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使治疗效果具有更加全面、实用的综合价值[17]。同时治疗肿瘤的理念也与时俱进,将中医四诊“宏观辨证”结合现代放射、免疫、影像等“微观辨证”,从临床水平上真正实现对肿瘤的控制,使肿瘤治疗的目标上升一个层面,即由以往不治之症变成一种慢性病,诸如糖尿病、高血压病,甚至让患者带瘤生存,延长生存期[18]。临床上汤药具有的君臣佐使配伍特点以及辨证施治观,在临床中一直行之有效,那么在把握上述两个核心点,万变不离“和”的前提下,可以拓展中医多疗法思路,比如针灸、食疗、音乐及运动疗法等调和内外。针刺里有“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以及“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论述,辨证选穴,把握整体观念,并且以针法宜合于四时,“春夏刺浅、秋冬刺深”,顾及内外的一体性,毋庸置疑,完全符合“和”的理念。《内经》有云:“毒药攻邪,五果为养,五谷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药食同源,饮食达到“和”,不仅使气血津液充盛,同时修复被肿瘤破坏的脏器结构功能,补充肿瘤消耗的能量,平调肿瘤生长的内外环境。美国癌症协会在肿瘤饮食和运动指南中指出:饮食对肿瘤治疗后患者的总生存期、疾病进展、复发风险有影响,合理的膳食结构有益于肿瘤治疗后患者的康复[19]。另有研究证实,音乐疗法(辨证施乐)配合抗肿瘤治疗(化疗和中药辨证论治),可以增加T淋巴细胞及NK细胞活性,从而增强免疫功能,调动体内积极因素,提高机体的自我调解力[20],促使机体达到平和状态,并且减少药物治疗对肝、肾功能的损害,值得在临床上研究和推广。
3 结语
从“池塘理论”拓展中医治疗肿瘤的思路,其中注重“源”,符合中医“扶正固本”理念,也是对其的继承和创新,基于“源”的充实,提出“活”的概念,又体现了中医“标本兼顾”的思想。肿瘤患者因癌毒而酿生的痰、瘀、气郁,对肿瘤发生发展以及转移起了重要作用,故而在注重“源”的前提下,开拓思路,灵活应用中医多疗法抗癌毒、祛痰、化瘀、除气郁,使得机体气机通畅。然而人体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和外界的环境息息相关的,正如池塘不是孤立的,而是和江河湖海相联系,彼此相互影响的,故需要一个推动力,去促使机体平衡,犹如国老“甘草”调和诸药的功效一般,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目前在临床上往往过分强调药物治疗,忽略其他方法,这也导致了论治疾病时的局限性,故本文在论述“池塘理论”治疗肿瘤思路的同时,提倡疗法的多样化。当然此理论的内涵仍需要经历实践的检验,并和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陈万青,郑荣寿,张思维,等.2013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2017,26(1):1-7.
[2] 陈妙云,张林林.语文(必修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03-104.
[3]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
[4] 李中梓.医宗必读[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56.
[5] 周修通.扶正固本为主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112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45-46.
[6] 邱佳信,唐莱娣,杨金坤,等.健脾补肾中药对肿瘤成因多阶段学说中起始和启动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1993,8(5):16-19.
[7] 周红,童稳圃,施伶俐.针刺对肺癌手术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1):34-35.
[8] 吴文锋,陈秀玲,邬淼林,等.针刺、推拿单独或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免疫指标的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7):1135-1137.
[9] 李曰庆,何清湖.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6.
[10]程海波.癌毒病机理论探讨[J].中医杂志,2014,55(20):1711-1714.
[11]陈惠,龚婕宁,渠景连.以中医络病理论试论恶性肿瘤发病及其转移的病机证治[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1(6):1012-1015.
[12]柴可群,陈嘉斌,陈淼,等.病证结合诊疗模式在肿瘤康复与姑息治疗中的运用[J].中医杂志,2015,56(1):23-26.
[13]陈淼,郭勇.“带瘤生存”理念运用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2):3193-3194.
[14]毕凌,李和根,许玲,等.恶性肿瘤中医外治进展[J].四川中医,2013,31(9):175-178.
[15]周胜红,孙付军,陈忠,等.补肾针刺法对围绝经期抑郁模型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调节[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9):2299-2301.
[16]张葛,花宝金.从炎性微环境探究中医肿瘤病机与治则治法[J].中医杂志,2012,53(13):1101-1104.
[17]李忠,刘耀,李洁,等.中医肿瘤学科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路[J].中医学报,2010,25(1):10-16.
[18]李杰,林洪生,侯炜,等.中医药治疗肿瘤理念及策略[J].中国肿瘤,2010,19(11):735-738.
[19]Rock C L,Doyle C,Ddmark-Wahnefried W,et al.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cancer survivors[J].CA Cancer J Clin,2012,62(4):243-274.
[20]蔡光蓉,李佩文,焦丽平,等.音乐疗法配合抗肿瘤治疗116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12):891-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