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灯续焰》内容特点与作者考证
2018-01-13江凌圳裘石亮安欢李健
江凌圳 裘石亮 安欢 李健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杭州 310007
《医灯续焰》21卷,脉学著作。明·王绍龙传,清·潘楫注,王佑贤评,成书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初刊于顺治九年(1652年)。根据正文中潘楫说明,原书《四言脉诀》,乃宋南康紫虚隐君崔嘉彥所撰,明靳州月池子李言闻删补之,更名《四言举要》,其间脉、证、病、因始备,但无注释,则读者不知其所从来,反增繁惑,庚寅春,因及门之请,乃鼓志为释,唯首遵《灵》《素》,次仲景《伤寒》《金匮》,下及张、朱、刘、李诸贤论,有精纯明确者采之,因替更名《医灯续焰》。此书后被曹炳章收入《中国医学大成》。本文对《医灯续焰》的内容特点、作者和成书背景进行考证,抛砖引玉,敬请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1 主要内容特点
1.1 脉法为主,四诊参合 《医灯续焰》前十七卷,将李言闻《四言举要》分成八十一小节(八十一篇),分别标以血脉隧道、法地合心、始生营卫、气动脉应、寸口大会、男女定位、七诊九候、四时胃气、平和迟数、内外因、各脉形象、各脉主病、脉病顺逆、奇经八脉等标题,逐节予以注释,内外妇儿,各科病症,阐述脉理、治法,内容比较详备。卷十八、十九为补遗各证疗法,望诊,闻诊,问诊,辨舌。卷二十、二十一为附余,列医范、病则。全书引征广博,注释详明,在清代流传甚广。
明代《四言举要》是李闻言删补而成,以《难经》所述的浮、沉、迟、数四脉为纲,以风、气、冷、热主病,次辨轻清重浊,更审寸、关、尺三部,将《脉经》的二十四脉及《王叔和脉诀》的“长脉”“短脉”等隶属其下。明·李时珍所撰《濒湖脉学》[2]在《脉经》基础上增加了“长脉”“短脉”“牢脉”至二十七脉。《医灯续焰》则是在《四言举要》的基础上,以“浮沉迟数长短”脉为纲,将《脉经》的软脉改成濡脉外,加疾脉等共27种脉象描述,并论述浮、沉、迟、数、滑、涩、弦、紧、长、短、细、大、浮长、沉短、洪、细、缓、濡、弱、小、微、动、革、促、结、代脉的主病,及中风脉证等47种脉证。
《医灯续焰》除脉诊而外,书中还辑有《内经》《难经》中有关望、闻、问等论述。《中国医史医籍述要》载:“后将此书删减为12卷改为《崔真人脉诀详解》问世。”[3]19
1.2 引征广博,注释详明 《医灯续焰》其实是注解《四言举要》的正文,广征博引,引经据典,注文多据《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以及张洁古、刘完素、朱丹溪、李东垣等诸家学说,汇集了明以前的医家论述。
以血脉隧道第一为例,“脉乃血泒,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分别引用《难经·二十二难》《素问·阴阳应象论》《灵枢·营气篇》《灵枢·决气篇》《灵枢·卫气篇》《灵枢·营卫生会篇》等论述注解血泒、血脉、气血等,然后“合诸篇论观之,乃知血为总名,而脉则指营气流行不息之道耳。若与血二,实无有二。然非呼吸不能流行,故曰气息应焉”,从而提出呼吸与血脉的关系。对呼吸和血脉关系,也引经据典加以说明。《平脉篇》云:“呼吸者,脉之头也。”又《灵枢·动输篇》云:“其行也,以息往来。”可见潘楫对前人著述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加上王绍龙丰富的脉学知识和临床经验,以此进行详尽的注释,从而更容易理解。
《医灯续焰》最大的特色,是既引经据典,不离其宗,并结合潘氏业师王绍龙所传授的脉学见解,融古贯今,从病因、病机、病状、预后、治疗、方药等诸方面予以阐释。尤其是辨证方面,价值甚高,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在学习的时候,必须了解此书的编写体例,才能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
1.3 各科病证,内容详备 《医灯续焰》汇集中风、风寒、暑湿、伤寒等47种病证,外加17种补遗,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病症,脉证内容详备,条分缕析,阐述脉理、治法。以卷四“中风脉证第三十五”为例,正文指出“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潘楫注:风性空疏,中之于表,浮缓是其宜也,所以宜千金小续命汤,轻则仲景桂枝汤加减用之。急强而实,略无柔和,邪气太甚,正气何堪,故忌。若浮而滑,带有物象,非浮缓比,此则中痰之如中风者,宜二陈汤、防风、竹沥、生姜之类,甚则探吐。若沉而迟,则不在表而在里,亦非中风,名曰中风,七情之所为也,宜和剂四七汤、易简星香汤、苏合香丸之类。尸厥亦类中风,卒然僵仆,昏不知人,其脉沉滑者,沉为里,滑为邪,邪入于里,与血气相并,邪入正虚,搏入脏腑,入脏则邪干神舍,气陷从阴,故身冷,脏不受邪,仅入于腑,气出从阳,故身温,即《金匮要略》所谓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者是也,宜苏合香丸、仲景备急丸、本事胜金丸、千金返魂汤之类,并万氏灸百会法。然后附上上述主方的主治、组方、加减等,形成完整的理法方药。是学习临床脉学的良好读物。
2 作者和成书背景考证
崔嘉彦(1111-1191年),字希范,号紫虚、紫虚道人。南宋医学家,道士。南康军建昌(今江西省永修县)人。精研脉学,撰《脉诀》一卷,又名《崔氏脉诀》,以四言歌诀形式阐述脉学义理,便以初学者习诵[4]。《中国医籍提要》载“《脉诀》又称《脉诀四言举要》”[5],《中国医史医籍述要》载“又名《崔氏脉诀》《崔真人脉诀》《紫虚脉诀》”[3]18。
Where: ra is armature winding; rf is excitation winding;rD is direct-axis damping winding;rQ is cross-axis damping winding; w is electrical angular velocity of rotor.
李言闻(?-1572年),字子郁,号月池,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明代医家。名医李时珍之父,精研医药,对李时珍很有影响。著有《四诊发明》《痘疹证治》等书,已佚,并对宋代崔嘉彥《脉学举要》加以删补[6]720。这里的《脉学举要》即《脉诀》,又称《四言脉诀》,删补后更名《四言举要》。
王绍龙(1566-1624年),亦名王绍隆,名继鼎,号负笈先生,原籍徽州,后徙居武林(今浙江杭州)。明代医家。世代业医,与名医卢复过往甚密。收徒甚多,潘楫为其弟子,王氏教学得法,颇得好评,其医论在《医灯续焰》中得以阐述。
潘楫(1591-1664年),字硕甫,号邓林。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康熙五十七年《钱塘县志》曰:“潘楫,字硕甫,精《灵》《素》之学,卖药都市中,人以韩伯休比之。”[8]《中医文献学辞典》[8]450《中医大辞典》[6]1700均载曰明末医生。拜当地名医王绍隆为师,学习诊脉和制药技术。在市镇中卖药,门徒很多,从所用的器皿上便可以辨知是潘门弟子。《中国历代名医集录》载:“潘楫,字邓林,明代浙江人。因兄多病特拜王绍隆为师,终日诊脉调药,穷极深奥,明达至理,治病多神效,世人皆以韩伯林相看,拜师受业者甚多。著有《医灯续焰》一书。”[9]
书中眉批为同邑社盟王佑贤圣翼评。按《钱塘县志》记载:“王佑贤,字圣翼,孝友天性。甫九龄,七日中父母相继殁,哀毁踰成人礼。孤贫励学,旁通医术,急人病,不以门第为等差,所全活人无算。家居力行,皆盛德事,尤好刊格言,以训后学。”[7]
从《医灯续焰》的成书年代和相关作者,笔者仔细考证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医学环境。明末清初,除了官办教育外,民间教育逐渐兴旺,且办学形式多样,具有悠久传统的家传与师徒相授成为主要渠道,造就出许多名医。本书作者王绍隆、潘楫、王佑贤均为钱塘人,其时钱塘名医云集,钱塘医家中首创“学堂讲学”医学教育形式的名医叫卢之颐[10],本书作者潘楫(1591-1664年)与卢之颐(1599-1664年)时代一致,潘楫的老师王绍隆与卢之颐之父卢复亦是同时代之人,王绍隆常与卢复、缪希雍等名医彻夜论医,探讨学术。为《医灯续焰》作序的潘之淇,是潘楫的族人,与钱塘医派的开山鼻祖张遂辰(张卿子)也是好友,张遂辰与潘楫隔水而居,两家门人无少别异,问难和衷,相长相益,当时传为艺林盛事。这样的时代背景、医学环境,潘楫的治学方法难免不受到影响。
中国传统学术历来重视义理、词章与考据,明末清初,清廷为了巩固政权,实施思想禁锢,大力倡导尊经复古,文人学者勤于音韵,精于训诂,长于校勘,热衷于传统经典文献的整理,注重求古、博古、尊古。钱塘医家也是如此,其中卢复精通文史,擅长本草,是辑复《神农本草经》的第一人;卢之颐在父亲的影响下,对本草研究也是不在父亲之下,造诣极高,留有《本草乘雅半偈》传世;张卿子致力于研究《伤寒论》,《张卿子伤寒论》成为后世研究伤寒学必读之本;而王绍隆擅长诊脉,其讲学“随读随讲,不升座,不据席,不作学究态,及其兴到理融,口言心应,开阖也,升降也,方圆也,动静也,上下之感应也,左右之往来也,拆之则千,熔之则一。卷舒六合,抟弄五行,真令花落空中,风生座上,愚如楫者,亦隐隐跃跃,有瞻前忽后景象。先生岂常人也哉”。
3 结语
《医灯续焰》为脉学专著,在注释脉法、脉证时,引用《素问》76次,《灵枢》57次,《难经》28次,《脉经》32次,《伤寒论》18次,《金匮要略》18次,及引用张、刘、朱、李等论述,除了上述的引经据典,潘楫在叙中提到“下以先生平日所教者注解之”,书中注解正是王绍隆讲学时的内容,而书中的眉批,又是同邑社盟王佑贤圣翼评,这样的著述体例,其实与钱塘医家聚众讲学、集体研经、精通临床三合一的治学特点有密切关系,所以学习《医灯续焰》必须与这一时期钱塘医家的治学特点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王叔和.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3.
[2] 李时珍.濒湖脉学[M].王泽玉,校注.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12.
[3] 崔秀汉.中国医史医籍述要[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83.
[4] 王慧芳.历代名医像:一平造像[M].武汉:张仲景医史文献馆,1982:52.
[5] 王道瑞.中国医籍提要(上)[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84.
[6] 李经纬.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7] 魏修,裘琏.钱塘县志[M].出版地:不详,1718:562.
[8] 赵法新.中医文献学辞典[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450.
[9] 孙文奇.中国历代名医集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80.
[10]张承烈.钱塘医派[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