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新闻学话语体系建构的四个层次
2018-01-12刘枫
摘要:已有学者认为理论体系是基础,话语体系是表象,这种看法忽视它们的紧密联系,割裂了两者间的衔接点。就新闻学话语体系而言,实际上存在问题话语、方法话语、制度性的整合话语以及理念话语等若干层次,各類话语关系紧密、环环相扣。认识每种话语的形成逻辑,探讨话语间的阶次感,对于建构符合中国实际的新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话语体系;理论体系;阶次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7)12-0072-03
对于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间的关系,已有学者[1]7认为话语体系是理论体系的表现,理论体系是话语体系的基础。这种看法虽有道理,但是忽视了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间衔接的层次感,容易形成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断裂的认知,从而在现实层面上忽视对话语体系的研究,而仅仅强化对理论的研究。话语体系并非一个简单抽象的存在,而是由不同层次内容组成的。弄清新闻学话语体系的层次,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意义重大,对于实现中国新闻行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
总体而言,新闻学话语体系从具体到抽象存在四个层次,即问题话语、方法话语、整合话语以及理念话语。每种话语都有自己的形成逻辑,各种话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阶次性,高阶话语具有覆盖低阶话语的特点。话语的阶次性使得从业者和研究者往往倾向于选择高阶话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使得新闻学话语表达较为抽象,最后使得话语差异扩大,导致社会整合难度加大。
一、新闻学的问题话语
每个行业的存在都有这个行业存在独特的问题,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新闻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其它行业并无二致。
就历史而言,新闻行业的存在实际上就是新闻行业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与政治、经济间不同的关系产生了历史上不同的主流新闻价值观:在政治专制年代,产生了垄断的新闻价值观;在资产阶级革命年代,产生了自由主义倾向的新闻价值观;在垄断资本主义年代,产生了以社会责任为主体的新闻价值观;而在无产阶级革命年代则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无论是国内形势、国际形势还是媒介生态环境均出现较大变化,新闻学面临的问题也出现了变化。
从新闻行业结构来看,新闻业涉及的对象有新闻从业人员、新闻服务的对象、新闻管理者、新闻内容以及新闻行业自身。每个涉及对象存在问题的实质就是其自身存在和规范的问题。如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存在感、社会价值感、自身生存感等;新闻服务对象的变化、变迁与需求;新闻管理者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管理者自身的需求变化等等;新闻内容真实、真相以及碎片化等问题、新闻内容与普通内容的界限问题等等;新闻行业与整个媒体产业、新旧媒体生存与协作、融合与发展等问题。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对新闻涉及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描述与界定,只有对问题看得清楚明白、知晓问题的核心与原因,问题的解决方案才会完整,也才有可能建构良好的媒体运行秩序、建构健康的媒体发展环境。
二、新闻学的方法话语
在面对新闻实践相关的问题时,新闻从业者和理论研究者会采用一定的方法加以解决,从而在实践上形成新闻学的方法话语。方法话语涉及的是新闻行业在面临问题时所采用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式,简言之即是新闻行业认为导致问题的根源在何处,亦即新闻行业相关人员在自身面临问题时所做的归因。归因理论表明,人们在面对困境之时往往倾向外部归因,在获得优势与进步之时,则倾向于内部归因。这种归因模式使得新闻行业的相关人员大多选择将责任归结于其它群体,如新闻专业主义理论认为新闻业的核心在于独立,独立便有了真实、真相与职业存在感。
目前新闻实践面临的问题可将其总结为三大问题:一是存在问题,二是管理问题,三是结构问题。所谓存在问题就是新闻实践者、新闻行业为证明自身存在合理性所导致的问题,而管理问题是新闻行业在社会生活中与政治和经济间关系的问题,结构问题就是新闻行业自身之间的问题。存在问题涉及社会承认和社会认同问题,管理问题涉及的是社会秩序问题,而结构问题涉及的则是行业竞争问题。
在新闻学的方法话语中,常见的混乱认识就是将媒体、个体社会存在问题简单地归因于管理问题或结构问题,从而弱化个体社会存在问题。如将新闻简化为舆论监督问题,忽视新闻的教育、宣传、服务社会、沟通信息等功能,使得媒体成为一种简单的政治斗争或社会运动工具。在解决新闻媒体困境之时,还有部分媒体简单地将媒体等同于娱乐工具,忽视媒体在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建构功能。无论是政治运动、政治斗争还是社会娱乐,其本质均是社会解构,解构的实质是权力的翻转与释放,媒体在这一释放社会情绪、社会戾气方面是成功了,但却给整个社会带来较大的危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媒体解决自身问题方式的简单化恰恰是媒体整体堕落,未能深入思考社会问题,为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三、新闻学的整合话语
传统媒体技术时代,新闻学的话语体系一般有问题话语、方法话语以及理念话语三个层次。自媒体带来的首要变化就是媒体多元化、海量化,从而形成实质上的社会多元和新闻操作、新闻理念以及新闻方法多元,进而由于数量的劣势,传统媒体的自我认同感下降,此时留给媒体和新闻行业的任务便是社会整合了,通过整合,新闻能够实现“信息校正和关系校正”[2]47。
新闻学的整合话语就是新闻行业在塑造行业共有价值观以及塑造社会共有价值观上的话语表现。整合话语包括两类话语:一是事实层面的整合,二是价值层面的整合。事实层面的整合系指新闻媒体社会存在感的塑造在于提供完整而全面的真实,在新闻操作上,它要求“信息追求完整拼图,报道新闻时重视社会关系的整合,而非分裂社会关系,思维重视反思,而非客观无观点。”在新闻理论探讨上,此时便会出现一系列探讨新闻、媒体碎片化的话语,“后真相”便是这样一个典型话语。同时,针对目前新闻事实呈现的特点,不少人提出的动态新闻观,这也是对既有操作实践的一种整合。价值整合存在的原因在于随着信息传输技术的进步,各类群体交往日益密切,价值呈现多元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和问题。由于不少价值观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探索价值观相容之道便成为解决当前新闻传播问题的应有之义。endprint
四、新闻学的理念话语
理念话语实为新闻行业的价值观问题,即新闻行业到底为何而存在,因何而发展,不同的生存发展理念决定了不同的新闻价值观。总体而言,新闻学价值存在点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待,一是新闻为新闻而存在;二是新闻为社会而存在;三是新闻为人民而存在;四是新闻为政治而存;五是新闻为经济而存在。
为新闻而存,强调新闻行业发展拥有独立于社会一切力量的能力和目标,实际上这是一种完全理想化的目标,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目标,更是一种具有欺骗性的目标。因为社会中任何一种力量均无法独立存在,更何况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从已有的新闻操作实践和操作伦理上,我们也不难看出这点。
为社会而存,在表现形式上有多种,但其实质只有一种,因为社会的核心就是人类存在和人类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新闻的存在就是为社会作为整体而存在,其目标是强调社会整合和社会秩序,避免社会分化和纷争。表现在自媒体运营上就是强调新闻要整合事实和整合社会关系,避免新闻事实的碎片化和社会价值的碎片化,强调社会群体间的理解和共存。但是在处理国际与国内关系时,新闻为社会而存在便出现了分裂,因为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在有些时候难以调和。因此,为社会而存不仅仅是某个国家国内新闻价值存在的核心,也是所有媒体均需要反思遵循之点。
为人民而存在强调新闻行业服务的对象,强调其充当人民利益守护者的角色与担当。在我国,为人民而存与为政治而存理论上是一致的,因为共产党和政府本身就是为人民服务的。错将人民与党和政府割裂开来,在思想认识上是有害的,在价值观上是短视和浅薄的。因为凡事均有长远与短期、全局与局部之别,将短期与局部当作长远与全局是某些价值理念存在的表现,也是一部分媒体人生存和发展价值理念的核心误区所在。这种误区存在的客观原因在于媒体从业者没有大局意识和政治意识。
新闻为经济而存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新闻操作理念,虽然不为社会所认同,但在实际中广泛存在。有时这种社会存在往往以另外一些形式表现出来,如表现为新闻为人民而存、为社会而存、为真相而存等等,这也是新闻价值观复杂性的一种表现。
五、新闻学话语的形成逻辑
新闻话语的问题、方法、整合与理念均有自己形成的独特逻辑,如存在逻辑、认同逻辑或差异化逻辑以及技术逻辑等。以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学话语体系的形成逻辑为例,彼时新闻与政治和经济密切相关,在存在逻辑上,新闻需要构建与政治、经济以及独立于政治经济之外的话语,以满足自己存在的合法性。在社会认同上,媒体和媒体人往往需要将自己与其它群体相区别,构建自己独立的存在价值,进而形成社会认同,聚集群体的力量,构建新闻价值观。在技术发展上,由于传统媒介发展较为缓慢,其对新闻学话语的形成影响相对较少。但是在自媒体时代,随着媒体逐渐平台化,新闻产制边界逐渐模糊,技术对新闻和新闻人的存在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其话语体系多与技术逻辑相关,最终形成以技术为核心的话语。在这个时代,新闻学話语体系的建构是动态的、混乱的和模糊的,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对传统新闻理论的话语体系进行重构是可能的,因为技术完全改变了新闻话语生成和发展变化逻辑。
六、新闻学话语的阶次性
从新闻学话语体系的层次性来看,其从具体的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到最后反思新闻存在的宏观话语、理念话语,后面的知识对前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存在着明显的阶次性。
管理学认为知识之间存在一定阶次性,高阶知识往往能解释包容低阶知识,从而形成知识间的层次感和差异性,如“我今天不上班”“他知道我今天不上班”“我知道他知道我今天不上班”等,第一信息为一阶信息或知识,第二为二阶,第三为三阶,不同的知识阶次对于人们做出决定以及采取社会行为形成较大的制约。因此,理论上来说,人们均会向高阶知识靠近,以求在社会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也正因为如此,在新闻学的多种话语体系之中,问题话语往往处在最低端,容易被其它话语所包容,这就导致从业者、研究者往往希望从理念层面去解释和思考问题,从而导致其在没有完全理解问题之时即已做出决定和判断,进而有可能形成错误的理念或者说形成一种解释并不完备的理念。
一种理想状态的新闻话语体系建构应该是充分挖掘问题,了解问题话语及其产生逻辑,然后沿着方法、整合以及理念层面去进一步分析,从而最终使得话语体系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理论阐释的高度和解释力。
参考文献:
[1]逄锦聚.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N].人民日报,2014-09-12.
[2]刘枫.自媒体时代记者的价值定位:信息校正和关系校正[J].编辑之友,2016(05).
作者简介:刘枫,女,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副教授,新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学理论。
(责任编辑:薛耀晗)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化自信视野下的中国新闻学话语体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2017BXW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