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机马克思主义刍议

2018-01-12张旭苏悦

西部学刊 2017年12期

张旭+苏悦

摘要:有机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以来就迅速吸引了学者的眼球,它是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中,在接纳、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下,以怀特海“过程哲学”为理论来源,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而形成的,是融合中——西——马的哲学新范式。有机马克思主义结合全球生态现状,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主张有机整体主义,认为“现代性”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

关键词:有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核心观点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7)12-0009-03

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升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与日俱增的压力。很多人只关注经济增长而对环境污染视而不见,全球生态危机使人类的生存家园潜藏着巨大灾难。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此大背景下应运而生。那么,有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过程是怎样的,它的哲学基础、核心观点有哪些?

一、有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有机马克思主义萌芽于小约翰.科布《是否太晚》一书,他在这本书中思考了人类现在应对生态危机的重要性,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著作来探讨這个问题。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规范名称进入人们的视野是在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上,随后,克莱顿和贾斯汀.海因泽克共同出版的《有机马克思主义》(Organic Marxism)以及杨志华的《何为有机马克思主义——基于中国视角的观察》等文章的发表,加深了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使其被广泛知晓。

有机马克思主义从萌芽到现在不过短短几年时间,影响却迅速扩大,俨然成为一个新流派,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由于各种原因,生态污染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生态形势日益严峻,使生态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不足,为有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验;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刺激了有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二、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蓬勃发展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其进行阐释、概括,虽然目前学界对其概念、内涵等尚没有完全定论,但有几点可以得到肯定: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在接纳、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以怀特海“过程哲学”为理论来源,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而形成的。

(一)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和发扬

一种思想的生命力就体现在与其他思想的不断论争中,马克思主义从产生起就不断回应各种质疑,与其他思想的斗争也使马克思主义充满活力。马克思主义的活力体现在每当人类面对各种问题和困境时,“回到马克思”的呼声就会发出,人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找寻答案,这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错误。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首先体现在指出资本的侵略天性:“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829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要合理地变换人与自然的关系。恩格斯也提出“自然界报复论”来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的破坏,告诫人们正确对待自然界。这些都闪烁着生态思想的光芒。

有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制度进行了批判,指出资本主义的非正义、非自由以及穷人成为最大的被害人,指出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是酿成贫困和生态危机的根源。针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从整体上论述生态危机,有机马克思主义提出“文化嵌入”的思想,认为每一国家、地域都有其特殊性,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并从不同层面进行了阐释,从这些方面来看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和发扬。

(二)过程哲学是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过程哲学强调关系而不是实体,认为每一存在只有在与它者的关系中才是现实意义上的存在。与传统哲学强调主客体对立的物质实体论不同,“过程哲学”认为一切现实的存在都是“动在”和“互在”,每一存在都与其他存在有着某种关系,都不是孤立的。因而,整个世界就像是一张关系网,任何存在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用怀特海的表述就是:“每一动在都是存在于其他动在之中的。”有机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阐明“动在”是如何“存在于其他动在之中的”。[2]50 既然任一存在都是与它者关系中的存在,就应该以整体的观点看待事物,“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观点是错误的。由此,过程哲学主张整体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要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再者,过程哲学强调每一事物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哲学也不例外,“有机哲学并非一种与价值无涉的理论,注重每一事物的内在价值是其重要特点”[3]174 。

有机马克思主义吸收了过程哲学的理论主张,强调人同自然的相互依存性,强调从整体出发追求人和自然的共同福祉。有机马克思主义学者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强调社会共同体在处理生态危机中的重要作用,这继承了过程哲学强调的事物发展中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同时提出“文明嵌入论”,认为生态危机的解决在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殊性,它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工程。在价值观上,有机马克思主义吸收过程哲学的思想,批判资本主义奴役贫民、不尊重他者的现象。

(三)中国传统哲学智慧是有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借鉴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融合中-西-马的哲学新范式,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这是以往西方哲学未曾有过的。中国传统哲学包含的智慧与过程哲学的理论主张息息相通,能够为有机马克思主义提供参考。比如,《易经》认为万物相通相连,认为天地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从整体出发看问题。两仪、四象以及六十四卦中的各卦不是孤立存在的,阴阳、卦爻之间都存在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转变的关系。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联系构成了一事物转化为另一事物的可能性,事物内部的联系导致事物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儒家学派提出“仁者爱人”的处世原则,注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交往范式,追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传统中国医学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人的身体并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简单独立存在,整个宇宙也融入了人的生命,这样,人的身体就像是整个宇宙的缩影”[4]。除此之外,中国道教提倡人与自然融合、中国佛教描绘了宇宙的有机联系图景。总之,中国传统智慧中的思想观点与过程哲学的理论主张有着很多相通之处,也为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endprint

三、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一)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不公正的社会制度

有机马克思主义批判資本主义制度,认为资本主义最核心的价值目标在于财富创造和增殖。为获得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建立这样的经济体——在其中财富的创造是最高目标,生产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交换价值,而交换价值用货币来衡量,由此将人们生活的每个方面都纳入市场评价体系中。资本主义将财富投入生产就变成了资本,通过资本积累使资本家之间出现了分化,强者打败弱者,通过兼并形成垄断。另一方面,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工人的需求量越来越少,造成了工人工资的低下以及相对过剩人口的出现,人与人的关系被异化了。同时资本主义为获得财富,鼓吹经济增长无极限论,无节制地消耗资源、破坏环境,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基于此,有机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三种观点:首先,资本主义的正义非正义。资本主义的正义观念蕴含的观点是个人回报的多少都是正当的、正义的。回报少的人一定是因为自己没有付出劳动,而回报多的人恰恰是由于劳动所得,把资本制度看成是绝对公平的。这种观点忽视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手段的残酷性、非正义性。其次,资本主义的自由非自由。像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的,看不见的手会调节市场,所以不受政府干涉的自由市场是资源分配的最好形式。然而事实上,自由市场使资源控制在资本家手里,造成了一个多数的贫穷阶级和一个少数富裕阶级的对立,贫穷阶级毫无自由而言。国家之间的情况也是如此,最形象的莫过于在看似自由的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通过制定贸易规则,主导贸易体系,从而成为最大受益者;发达国家通过企业结构调整,将劳动力密集型、污染大的企业转移到不发达地区以获取更大的利益,也使不发达地区的环境受到破坏。对落后国家和贫苦大众来说,这也毫无自由可言。最后,穷人成为生态危机的最大被害人。有机马克思主义指出,富人由于掌握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力,能够利用金钱和技术不受或者少受生态危机带来的影响,而处在社会底层的大众却只能接受这种影响,一旦生态危机全面爆发穷人将付出沉重代价。

(二)主张有机整体主义

在人和自然在地球中占何种地位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极端不同的观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在本体这个层次上处于宇宙的中心,宇宙的万事万物都围绕着人类这个中心而展开,人类与宇宙万事万物的关系是中心与从属、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5]246自然中心主义有多个派别,但其共同点都强调自然与人类一样都是生命体验的主体,自然界所有的生命有机体都应该得到尊重,人类不能限制自然有机体的生长,应该顺其自然。有机马克思主义立场坚定地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这种观点是“不生态”的,会引起对自然的漠视,最终使人类失去生活的家园。但是,它也不认同各种各样的自然中心主义,不赞同人类对自然“只可远观”的观点,它从二者的极端对立中找到一个点,从而超越了二者的对立,这个点就是有机整体主义。

有机整体主义是把万事万物看成一个互相联系、没有孤立存在的单个事物的有机整体。人、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都是互为依存的,世界就是一个休戚与共、运动变化着的有机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这样一种视角出发,有机马克思主义反对人为地割裂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有机联系的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有机整体主义认为人类不是不依赖它物、完全独立的生活在世上的实体,而是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荣辱与共的,人的福祉与自然的福祉是互为因数的,一方的变动必然引起另一方的变动。只有当人类与自然中的其它生物共享地球这个大家庭、和谐生存时,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繁荣才是可能的。此外,有机整体主义认为自然界中的主体是平等的,强调自然中的每一种生物都有其内在价值。但不同于自然中心主义把人的价值看成同其它生物的价值一般无二,有机整体主义强调人之价值的特殊性。

(三)认为“现代性”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对于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是人口的增长、社会动乱、人类对自然界的过渡干预导致;也有人认为是粗放型经济下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能源的过度消耗导致的。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综合各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可以说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有机马克思主义认同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生态危机的说法,但同时也认为除了资本主义制度,还有更进一步的原因,因为仅从社会制度的层面就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也存在的生态问题。这个更进一步的原因,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是“现代性”。

有机马克思主义指出,我们对“现代性”知之甚少,导致疏忽了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一旦人们了解了现代性的概念框架,那么我们时代许多表面互不相干的事件和发展便顺理成章地联系起来”[6]5“由于现代性的持续危及到了我们星球上的每一位幸存者,因此有机马克思主义坚决主张超越现代性。……那么何谓有机马克思主义者眼中的‘现代性呢? 机械主义世界观被有机马克思主义视为现代性的核心特征,……正是这种机械主义世界观将我们和我们的身体与整个自然割裂开来。”[7]87这种机械主义世界观从总体上来说是主张物质和精神的绝对对立,片面的以其中一方解释纷繁复杂的世界,将二者看成是互不相干、毫无联系的独立实体,犯了“误置具体的谬误”。实际上,这种思维视万事万物为彼此孤立、无任何内在关联的材料的堆积,不考虑主客体之间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这样的“现代性”理念,必然导致主客体、主体之间的割裂与异化,致使生态危机也越来越严重。

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看来,“生态文明”是走出“现代性”的最佳替代方案,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8]35 就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有机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主张发展有机农业使土地回到可持续生产状态,通过价值中立的教育,培养人们的生态思维,使人们从人类福祉的立场出发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A.N.Whitehead,Process and Reality[M].The Free Press,1978.

[3](美)菲利普.克莱顿等.孟宪丽等译.有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PHILIP CLAYTON.JUSTIN HEINZEKEHR.Organic Marxism:An alternative to capitalism and ecological catastrophe[M].Process Century Press,California,2014.

[5]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

[6] Charlene Spretnak.The Resurgence of the Real[M].London Routledge,1997.

[7]王治河,杨韬. 有机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意义[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01).

[8]陈明富.“美丽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的美丽愿景[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作者简介:张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美学、管理心理学。

苏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朱希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