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百戏诗的主题与功能
2018-01-12孙玉安
孙玉安
(沧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1)
唐代百戏大体上是以杂技表演为中心的,是汇集各种表演形式于一体的、具有极强观赏性的艺术形式。它的特点是具有极高的技术性、专业性,不少百戏项目又有着极高的危险性,如戴竿、走索、舞狮、舞犀象等,这些因素决定了除秋千技等少数项目可由普通百姓亲身参与外,多数百戏需要专业性艺人表演,故百戏有着极强的观赏性。百戏的主要功能是娱乐观众,少数项目如“鸡竿”超越简单的娱乐功能,成为国家大赦日的重要仪礼组成部分。
丰富多样的唐代百戏表演是唐代社会生活中重要的艺术组成部分,因此,唐代诗人对此多有注意,唐诗中多有对百戏的记叙与描写,近些年来逐渐有研究者关注到这一诗歌题材。并非百戏中每一种都曾被诗人吟咏入诗,更不见得每首曾经出现在唐代诗坛的百戏诗都能流传至今,故选取《全唐诗》这部搜罗唐诗最为广博的著作作为研究唐代百戏诗的资料库,以期能有所得。
一、《全唐诗》中百戏诗概况
(一)唐代百戏的分类
唐代百戏的种类繁多,《全唐诗》中多有记载,大致可分为:杂技类,包括竿技、绳技、丸技;幻术类,包括幻术、鱼龙曼延等;竞技类,包括角抵、舞剑等;驯兽类,包括舞马、舞犀象、舞狮、驯鸟、驯猴、斗鸡等;参军戏;傀儡戏,包括提线木偶、酒胡子。歌舞戏不在此列,概言之,歌舞戏类包括胡旋舞(又称胡腾舞、胡人舞)、歌舞戏等,虽与百戏有紧密联系,但从更严谨的角度讲,歌舞戏类诗歌数量很少,且诗作是否是描绘歌舞戏争议较大,故搁置不论。唐代百戏的具体分类见表1。
表1 唐代百戏的分类
(二)唐代百戏诗的创作特点
唐代百戏诗创作上有鲜明的特点。第一,在创作时间上,多作于喜庆的节日,包括千秋节、元日(春节)、大赦日等。第二,在创作地点上,多作于宫廷内,在盛唐及以前表现尤为突出,这和百戏在唐代前期基本只在宫廷内表演有密切关系。盛唐以后,随着战乱爆发,朝廷无力供养百戏艺人,百戏遂流入民间,诗中出现的场景开始出现在各地热闹的都市。角抵和舞剑等竞技类百戏诗多作于军营中,和这类百戏的搏斗竞胜性质有关。第三,在创作场合上,百戏诗多创作于各种类型的宴会上,包括军中宴会,这和百戏愉悦性情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舞剑类百戏诗也多出现于送别场合,有很浓的“壮行”色彩。第四,在创作动因上,百戏诗多是应制唱和类作品,在成因占比上约三分之一,即君臣之间的应制作品与朋友之间的唱和作品。第五,在诗歌体式上,有绝句、律诗,但更多的是歌行体、乐府体,这与百戏“俗”的特质有关,长篇体式也更有助于详细描述复杂又精彩的百戏场景。
二、百戏诗的主题
百戏诗以百戏为主要写作内容,诗人专咏百戏,百戏是诗歌描写的主题,我们称之为“专咏类百戏诗”,这类诗作较少;大多数并非以百戏为主要写作内容,而是借用百戏以抒情言志,我们称之为“非专咏类百戏诗”。“非专咏类百戏诗”各有各的诗歌主题,百戏为诗人抒情言志的诗旨服务;“专咏类百戏诗”中,百戏是诗歌主角,故研究百戏诗主题,以“专咏类百戏诗”为准。
(一)百戏
这类诗作以百戏为叙写主题,描写了几种百戏,但没有对各种百戏进行详细介绍,仅是罗列。白居易的《立部伎——刺雅乐之替也》,诗中罗列了舞剑、跳丸、绳技、竿技四种百戏,以“杂戏”总称之;陆龟蒙的《开元杂题七首——杂伎》,诗中罗列舞犀象、角抵、跳丸、舞剑四种百戏,以“杂伎”总称之。以上百戏诗的主题,一个是托物言志,一个是描述百戏。
(二)竿技
(三)绳技
刘言史作《观绳技》,描述了如“天仙人”一样的绳技艺人,怀古之意尽出。王建作《秋千词》,详细描述了“少年儿女”荡秋千的场景。唐玄宗的《观拔河俗戏》与诗人张说的《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均描写拔河,诗作采用夸张、比喻手法,写出了拔河场景的壮观与激烈,其中饱含对帝王的歌颂。以上百戏诗的主题,一是描述百戏,一是描述百戏加歌功颂德。
(四)舞剑
杜甫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人现场目睹李十二娘舞姿,触景生情,想起幼时观看公孙大娘的剑舞场景,赞叹她们舞技高超。抚今追昔,作者写出“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氵项洞昏王室”[1]的诗句,反映了几十年来王朝的兴衰治乱。后人评曰:“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2]该百戏诗的主题,描述百戏,借此追忆往昔、抒发议论。
(五)舞马
薛曜的《舞马篇》、张说的《杂曲歌辞·舞马词》和《杂曲歌辞·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这三篇诗作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长篇诗作,故都能对舞马活动进行详细的描写,诗篇均作于国有喜庆之时,饱含着对帝王的歌功颂德,借舞马的热闹缤纷,衬托出盛世君王的圣明贤德。陆龟蒙作七绝《舞马》,也是借舞马对君王歌功颂德,然篇幅短小,描述不详。以上百戏诗的主题,一是详细描述百戏,一是描述百戏加歌功颂德。
(六)舞犀象
元稹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驯犀》和白居易的《驯犀·感为政之难终也》,两首诗的题目、样式、内容以及诗旨,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均以“驯犀”为题,采用乐府体,都是长篇体式,都展开描写、叙述、议论。诗作对驯犀象的过程详加描述,写尽驯犀象之苦,进而托物言志,借驯犀象之苦言为政之难。以上百戏诗的主题是描述百戏,借百戏言志。
(七)舞狮
白居易有诗《西凉技·刺封疆之臣也》,该诗与“舞犀象”条目下“元白”所作诗歌在各方面高度相似,详尽描述、托物言志,借写舞狮艺人思乡不得归,暗讽封疆大臣不思收复边境,以至百姓含恨、天子痛惜。该百戏诗的主题是描述百戏而借百戏言志。
(八)斗鸡
杜甫有诗《斗鸡》,杜淹有诗《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斗鸡》一诗描述了昔日的盛世繁华,表达了“寂寞骊山道、清秋草木黄”的今日之叹。《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详尽描述了斗鸡的激烈场景,塑造出百战百胜的斗鸡形象。以上百戏诗的主题,一是借百戏追忆往昔,一是详细描述百戏。
(九)傀儡戏
李隆基的《傀儡吟》、元稹的《指巡胡》、徐夤的《酒胡子》三首诗专咏傀儡戏。前者借咏傀儡戏哀叹自身命运之悲苦,后两首则详细描述“酒胡子”。以上百戏诗的主题,一是借百戏抒情,一是详细描述百戏。
综上所述,“专咏类百戏诗”的诗作主题,一是单纯地描述某种百戏;二是描述某种百戏,借百戏抒发议论,发挥“诗教”功能;三是描述某种百戏,追忆往昔,抒发古今之情;四是描述某种百戏,借百戏的寓意对帝王歌功颂德。
三、百戏诗的功能
无论是非专咏类,还是专咏类百戏诗,百戏在诗作中总会承担一定的表情达意或言志抒怀或描述叙写等功能。发挥怎样的功能与百戏本身的表演特点、百戏的象征意义、百戏诗的主题、百戏诗的创作特点等密切相关。
(一)展示百戏场景,称赞百戏艺人技艺高超
(二)歌功颂德
百戏诗的一大功能是歌功颂德,有50余篇涉及,包括对帝王、对大臣、对朋友的称颂,尤其是对帝王,如《东都酉甫宴》《将赴朔方军应制》《军中冬燕》等诗都是为营造太平盛世的氛围服务的,诗人对治理盛世的圣明君王的歌功颂德也就非常自然了。如此众多的歌功颂德的百戏诗有其特点。一是在创作地点上,诗作多创作于宫廷内,观者除了帝王后妃,就是被召进宫中的王公贵族、朝廷重臣,故百戏诗又多是宫廷诗歌,歌功颂德历来是宫廷诗歌的主题之一;二是在创作动因上,应制奉和之作使臣下自然要对君王歌功颂德;三是在创作场合上,百戏诗多作于宫廷宴会、君王千秋节、大赦日等充满着喜庆祥和的场合,对君王的歌功颂德是这些场合必不可少的装饰;四是在创作时间上,《全唐诗》中的百戏诗作诗时段,集中在盛唐和中唐中兴期,这两个时段的百戏诗各有几十首,这两个时段既和唐代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相契合,也和唐诗发展水平较高相契合,百戏诗中自然多歌功颂德之词。此外,还有歌颂大臣的,如崔日用的《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王维的《上张令公》、储光羲的《同张侍御宴北楼》等,这类百戏诗中除了歌颂大臣,还包含着自荐的用意。此外,还有推崇朋友的,如李白的《送羽林陶将军》对陶将军的英雄气概予以歌颂,诗中写舞剑,也契合将军的形象。颜真卿的《赠裴将军》亦同。
(三)特定节日或场合的需要
《全唐诗》中的百戏出现的场合多与特定的节日、仪礼有关,千秋节、寒食节、大酉甫、大赦是百戏出现频率较高的场合。
千秋节是皇帝的生日,万民同贺。张祜的《千秋乐》、杜甫的《千秋节有感》、张说的《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常衮的《奉和圣制麟德殿燕百僚应制》等四首诗分别以戴竿、绳技、舞马、舞犀象等百戏演出烘托出喜乐祥和的氛围。
寒食节相传为纪念介子推的节日,起初只是在节日当天禁火、吃冷食,发展至唐代“成为一种以全民游艺和纪念先人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成为唐代官民人等享受生活、亲近自然的一次大好机会”。[3]秋千是寒食节必不可少的“游艺”之一,玩法上男女青年可以搭配互助,又不像其他百戏有很高的技术性、危险性,男女青年正可借游玩机会相互接近,这是男女青年特别喜爱的游戏,故《全唐诗》中有关秋千的百戏诗基本都作于寒食节,由于寒食节普遍有荡秋千的习俗,也有人把它叫做“秋千节”。
大酉甫是“朝廷举行重大礼仪活动或遇重大喜庆事件时由皇帝特许的宴乐活动”,“唐代大酉甫场面宏大,热闹非凡,其内容以鼓乐、歌舞、戏曲、杂耍和马戏等为主,有时还伴有竞技比赛”[4]。可见,大酉甫与百戏有着非常紧密之联系。
大赦是帝王为了昭显“皇恩浩荡”,在诸如皇帝登基、更换年号、册立皇后、封立太子等国家大庆时,颁布赦令对全国已判罪犯普遍赦免或减刑。大赦日立鸡竿,“系从五行思想中‘巽为鸡’‘巽,君子以申命行事’的观念中演化而来”[5],本身有着一系列复杂的礼仪仪式,蕴含着特定的政治、文化、礼仪含义,即鸡竿本身既是一种百戏活动,又是一种仪礼仪式,“树金鸡”成为大赦的符号。
综上所述,百戏除了在特定节日或场合起着娱乐上至天子、下至臣民的功能外,甚至成为特定节日或场合的文化符号,有着特别的意义。
(四)抒情言志的功能
抒情言志功能是百戏诗的又一重要功能,它包含抒情功能与言志功能两个方面。首先,抒情功能,指百戏诗中饱含着强烈的诗人情感,诗人借助百戏抒发。抒发最多的是追忆往昔之叹。百戏本身是天下太平、欢乐祥和的代表,中晚唐诗人面对盛世不再的时局,不免把眼光回放到开元盛世,对曾经有过的盛唐天下表示出极大的追忆、向往之情,诗中百戏象征昔日的太平盛世,诗人追忆往昔,生出慨叹,如韦庄的《杂感》(莫悲建业荆榛满)就是这类代表,其他如元稹的《代曲江老人百韵》、杜甫的《千秋节有感》与《斗鸡》、无名氏的《幽州谣》、吕渭的《忆长安·八月》等均如此。其次,言志功能,抒情功能多抒发的是个人情性怀抱,言志则多家国天下之议论。表现为一类是借古讽今,另一类则抛开“借古”,直接借用百戏大发议论。言志功能主要体现在元稹、白居易等“元白诗派”的诗作中,这些诗作是元白诗派“新乐府运动”的实践成果之一。所谓“言志”,即托物言志,诗歌干预现实政治,如白居易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胡旋女》《立部伎——刺雅乐之替也》《驯犀——感为政之难终也》《西凉伎——刺封疆之臣也》,还有元稹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中的《西凉伎》《驯犀》等。除了追忆往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外,还有其他抒情言志的内涵,如韦应物的《寒食》,写到寒食节的秋千,引起自己的思乡之念;又如杜甫《暮秋——寄近呈苏涣侍御》,用“舞剑霜雪吹青春”表达自己垂老的感伤;还有李白《玉壶吟》,写“三杯拂剑舞秋月”,表现自己身怀绝技、然而现实中缺少伯乐,以此抒发自己的一腔愤懑之情等等。总之,百戏诗的抒情言志功能被唐人运用得淋漓尽致。
(五)以百戏为喻
诗人并不使用百戏本义,而是以百戏作喻,来抒情达意,使本体更加生动形象,使诗作更加逸趣横生。如刘禹锡的《酬思黯见示小饮四韵》和《和仆射牛相公寓言》,这两首诗均描写竿技,均以竿技作喻,前者“百寻竿上掷身难”句,以艺人在高竿之上表演的危险性,比喻人生之难,后者“两度竿头立定夸”句,以竿技竿头之高,比喻牛相公的位高权重。这两首诗均化用得自然贴切,前者避免了单纯议论的枯燥,更直观地让读者明白人生哲理,后者使本来易使人生硬尴尬的恭维之词变得含蓄有趣,被夸赞者受之也就自然而然了。又如描述丸剑的诗,韩愈的《秋怀诗》(霜风侵梧桐)、杜牧的《池州送孟迟先辈》和寒山的《诗三百三首》(田家避暑月),三首诗中分别有:“日月如跳丸”“跳丸相趁走不住”“须弥小弹丸”句,这三首诗的比喻义是一样的,用跳丸流转的快速比喻时间流逝的快速,生动形象而自然恰当。
除了以上所述的五个功能外,尚有其他。如在送别诗中,韦应物的《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有“酒酣拔剑舞,慷慨送子行”句,借舞剑为朋友送别。又如李绅的《到宣武三十韵》、李商隐的《谢往桂林至彤庭窃咏》,均为描述都城的诗篇,借百戏渲染城市的热闹繁华。
总之,百戏在唐代社会中是非常丰富的,它影响着唐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唐代诗歌也带来了新的题材,而百戏的抒情言志等功能使唐人和唐诗更加光彩照人。
[1] (清)彭定求.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 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 唐川子.试论唐代诗人笔下的寒食节民俗[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2-24.
[4] 郝小雯.唐代大酉甫再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2-35.
[5] 于赓哲,吕博.中古放赦文化的象征——金鸡考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