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未病”理论对慢性心力衰竭二级预防的指导意义

2018-01-12张冰睿薛一涛

关键词:气短治未病胸闷

刘 阳,张冰睿,薛一涛*

(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0;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损伤心室充盈和(或)射血能力的结果[1]。临床调查显示,我国慢性心衰的发病率为0.9%,发达国家高达1%-2%[2],具有高发病率、高危险性的特点,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因此,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逐渐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薛一涛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博士生导师,基于“治未病”思想,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冠心病等方面经验颇丰。

1 中医“治未病”理论与现代预防医学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贯穿中医实践的各个方面,在中医学防治心力衰竭中发挥着重要意义。现代医学提出治疗慢性心衰的三级预防。即: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二级预防为疾病初期采取的预防措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级预防为康复治疗[3]。其理论与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的中医“治未病”理论不谋而合。

“治未病”理论的提出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准确理解“未病”的概念在“治未病”理论中有重要地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灵枢·逆顺》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素问·刺热》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朱向东等[4]认为此“未病”,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外象上无征象,病象未充分显露。另一种情况是已病情况下,已病部位相关的脏器处于病前状态。“未病”不同于“平人”,虽没有临床症状但其内在脏器若已出现患病前兆,医者理应重视,早做治疗。《难经》从另一角度出发认为若一脏器病变,要认识到其相关脏器可能处于病前状态,宜及时阻断其传变,以防并发其他脏器疾病。即:“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因此,中医“治未病”理论认为,对于“平人”,应在平时注重养生和预防,防患于未然,即未病先防;对于已出现不适主诉而无证候的“未病人群”,提出使用“但见一症便是”或“以方测证”的方法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患病人群”,要谨防疾病传变。

慢性心衰的二级预防是针对发生过心力衰竭的患者,通过查找心衰发生的病因,纠正所有可干预的诱发因素,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达到提高心衰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2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

慢性心衰,中医学属心悸”“怔忡”“喘证”“水肿”范畴。薛一涛教授认为,慢性心衰病机总属本虚标实,病理因素以气虚、血瘀、水湿、痰饮为主。心衰早期患者病情较轻、病势较缓,多以轻微的胸闷气短为主要临床表现,内在脏器尚无实质性损害,病象并未完全表露,此期多以气虚为主,未伤及元阳;心衰发展至中期,痰饮、水湿内生,加之宗气内虚,心衰症状加重,此期胸闷憋喘明显加重,甚则出现夜间不能平卧;心衰终末期,病情危重,阳气亡失,甚则阳虚厥脱[5],此期治疗难度极大,病人生存几率明显下降,病后恢复不甚乐观,而且极易再次发生心衰。

3 慢性心力衰竭的防治

现代医学将慢性心衰分为A期:前心衰阶段;B期:前临床心衰阶段;C期:临床心衰阶段;D期:难治性终末期心衰阶段[6]。周华教授根据慢性心衰病情进展将其分为四个阶段,A期:病人无器质性改变,但具有高度危险性;B期:病人无心力衰竭的症状,但有心脏器质性改变;C期:病人反复出现心力衰竭症状;D期: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安静时有明显心力衰竭症状[7]。

赵淳[8]教授认为慢性心衰A阶段以气阴两虚、心气虚、阴虚内热、阴虚阳亢为主,兼夹血瘀痰阻之证;B阶段,以气虚痰阻血瘀证、阴虚内热、阴虚阳亢,兼痰瘀之证。遂提出A、B阶段宜早期、长期选采用滋阴降火、养阴清热、平肝潜阳、滋养肝肾的治疗方法。C、D阶段,为水泛、瘀血、痰阻重证,可采取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的方法。田丽芬[9]教授认为“脾胃失调,痰瘀互结,五脏相关”,认为心衰病机在于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宜温补脾阳,以防心病。

薛一涛教授基于“治未病”思想,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冠心病等的方面经验颇丰。他认为慢性心衰及时发现,越早治疗,对于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有更大益处。慢性心衰的二级预防包含A期、B期,更侧重于B期。自古以来,良好的生活方式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对于疾病的治疗也都强调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黄帝内经》提倡“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认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通过顺应四时,调整身心,劳逸结合,使机体保持健康状态。心力衰竭的发病原因有很多,成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和扩张性心肌病,而诱发心力衰竭和加重的诱发因素亦有很多,如感染、劳累、情绪激动、心律失常、钠盐摄入过多等。所以防治慢性心衰,未病先防应从必须积极治疗原发病入手,减少诱发因素,此更侧重于A期的早早期预防治疗。

同时他认为,临床上出现心脏结构异常,但无明显心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并不少见,其属慢性心衰的早期,慢性心衰B期。临床表现多有活动后胸闷气短,夜间憋喘,周身无力,面色淡白,舌质淡暗,脉沉等气虚血瘀的表现[10]。心脏搏动依赖于心气,心气不足,推动无力,血行不畅而致瘀阻,此气虚为本,血瘀为标。久之气虚伤及阳气,而致心阳虚,阳虚血行无力,心脉瘀阻,阳虚运水无力,痰浊水湿内生,痰瘀互结,而使心衰症状加重。若阳损及阴,阴阳俱虚,则易生诸病。遂心衰的诊治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以益气活血为主。

附病案1则

患者女性,60岁,2017年09月09日首诊。胸闷、心慌2月,加重4天。现证见胸闷、气短,后头部胀痛,头晕,口干、口苦,胃脘部不适,胃胀,呃气,体力差,双下肢乏力,平素畏寒。纳一般,眠差,大便不成形,小便有灼热感,色黄,舌暗苔少,脉弦。心脏彩超示:AO:33 mm,LA:45 mm,RV:26 mm,IVS:9 mm,LV:61 mm,LVPW:5 mm,PA:24,LVEF:0.45。诊断: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1级。处方:党参30 g,黄芪30 g,桂枝15 g,丹参30 g,砂仁9 g,延胡索15 g,蒲黄9 g,五灵脂9 g,川芎15 g,木香9 g,陈皮15 g,茯苓15 g。

《金匮要略》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薛一涛教授认为应根据疾病的发展规律,联系相关脏腑进行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反复发作者,多以老年为主,“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萎,气不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老年患者以肾虚为主,肾虚多损及心阳,心阳不足,宗气内虚,胸阳不展易见胸闷、气短;心阳不足、心气不足,不能推动血液运行,血行不畅,瘀血内阻易则见胸痛;肾虚无以治水,水凌心肺易见心慌等症。肾虚久之影响心脏,心肾相交,心病亦会累及肾脏,遂反复心衰患者应以顾护心肾为主。

附病案1则

患者男性,75岁,2017年10月15日首诊。阵发性胸闷气短15余年,加重10天。现证见胸闷伴气短,偶有夜间不能平卧,自汗,手足发凉,畏寒,体力较差。纳可,眠差,大便调,小便频,夜尿多,舌暗苔厚,脉沉。心电图示:T波地平。心脏彩超示:AO:36 mm,LA:35 mm,RV:24 mm,IVS:12 mm,LV:68 mm,LVPW:5.2 mm,PA:24,LVEF:0.41。示1)节段性室壁运动不良2)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3)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4)中度肺动脉高压。诊断: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缺血性心肌病 心功能不全2级。处方:附子12 g,砂仁9 g,甘草9 g,黄芪45 g,党参30 g,桂枝15 g,茯苓30 g,猪苓15 g,泽泻30 g,车前子30 g,当归15 g,丹参30 g,葶苈子30 g,人参15 g。

综上,薛一涛教授认为慢性心衰若发展至终末期,治疗难度大,复发率高,病人负担重,遂心衰的治疗应更重视二级预防,提倡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方面严格控制原发病,减少其带来的损害,同时减少诱发因素。另一方面提倡早期干预,同时谨防疾病传变。心衰早期多以气虚血瘀证为主,治疗多以益气活血为主,心衰发展,治疗更应顾护心肾。

猜你喜欢

气短治未病胸闷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揭开气短背后的玄机
胸闷气短就医前先做五项功课
气短到底短在哪里
胸闷气短就医前先做六项准备
胸闷 疾病发病前兆
胸闷,疾病发病前兆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