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2018-01-12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集体领导集体民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等重要思想,这是对党的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历史表明,经常开展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强大组织优势和优良传统,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深入总结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经验,对于推进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营造团结统一、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经验

一是党内政治生活与党的政治路线互依共进。党内政治生活与党的政治路线紧密相连,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这是我们党建党学说的基本原理。党的政治路线正确,党内政治生活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而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化、科学化又进一步推动了我们党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继续向前发展。

实践证明,党情国情的特殊性、外部环境的残酷性和各种问题的复杂性,需要我们党有一个团结有力、德才兼备的领导集体,当出现决策失误时更需要领导集体勇于担当,同心同德纠正自身错误,制定新的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如果党内缺乏民主,“一言堂”盛行,即使有了正确的政治路线,最终也无法落实落地。正因为党中央内部有着高度的民主,各级党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而不是依靠个人的有限智慧和有限能力,才保障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正确和政策的执行。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党内政治生活不是封闭的闭环系统,而是开放的民主系统,不仅与党的政治路线息息相关,而且与社会系统紧密相关,同社会结构和民主政治状况紧密相连。党紧紧依靠人民开展群众动员,最大限度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特别是党的领导人和党员领导干部能够增强民主观念,完善党内生活,以丰富的党内政治生活训练带动社会生活的发展,推动社会变革。这表明,党内政治生活与人民民主相互促进、互为前提。党内政治生活稳步发展既是党的自身系统的运行要求,也是社会系统的运行保障,党内政治生活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推进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从这个意义讲,党内政治生活是联接党的政治路线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纽带。

二是主要负责人的民主素养关系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党内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内核的民主。民主集中制只有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观念,内化为一种素养时,党内政治生活才能可持续发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好坏与领导班子特别是“班长”的素养息息相关。比如遵义会议上,党内政治生活开了好头。当时博古作了报告后,周恩来接着作副报告,然后张闻天针对前面的报告作了一个反报告。会上党的主要负责人充分发扬民主,让大家围绕党的路线和政策各自作“正报告”“主报告”“副报告”“反报告”。博古以大局为重,尊重大家的意见和选择决定,退出总书记岗位,拥护以张闻天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并主动承担责任。此后,党的主要负责人既善于民主又善于集中,为党的团结统一、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提高民主素养,关键要从思想认识上牢固树立党内一律平等、尊重人和包容人的观念,增强靠集体而不是靠个人的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讲,主要领导人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

集中以民主为前提。集中是引导广大党员向党的纲领靠近,站在党章和纲领的立场讨论问题、制定政策。集中过程中,既要依法依规集中,议而有决、决而必行,又要做好决议执行的思想沟通工作,最大限度调动党员积极性,集中时留有余地,注重实践标准,避免简单的“一致通过”和“完全满意”,防止决策的落实工作变成形式主义。另外,集中以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为先导,以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维护领导核心为保障,以增强党的团结统一、保障科学决策、服务人民为目标。党委的集中必须有大局意识和整体思维,科学的集中既要防止极端民主化,又要防止集中狭隘化和碎片化,反对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和小团体主义。因此,民主素养不等于民主集中制素养,也不能代替民主集中制素养。

三是营造平等的工作氛围是党内政治生活发展的基本条件。党内政治生活最大的特点就是党员之间是平等的同志关系,不搞绝对平均主义,也不搞特权和官僚主义。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员平等参与党内讨论,是党的重要法宝。党领导的军队同以往旧军队大不一样,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军队内部的政治生活不一样,支部不仅建在连上,而且在军队党组织中制定了重要事情支部平等协商的机制,正式作战之前,连队官兵要开展充分讨论。官兵之间、普通党员与领导干部之间衣服配备、伙食质量、生活津贴差距都很小,总体上生活平等。党员平时工作中互相以“同志”相称,党内生活中不称“职务”。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不搞特权,党内政治生活中畅所欲言而没有“人微言轻”“以言压人”的现象,党委书记与党委委员的投票都是平等的一票,党员之间不以职务、职级论英雄。党员之间的纪律平等、人格平等、权利平等。这是全党知行合一、齐心协力的重要源泉,也是激发党员解放思想、释放社会活力的重要力量。

四是坚持集体领导是党内政治生活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党既重视党的领袖和英模人物在革命中的带头作用和骨干作用,又十分重视包括群众和党员在内的集体力量和集体智慧的发挥,避免自身陷入唯心史观和英雄史观的泥潭。党中央到了延安之后,加强了集体领导,完善了集体决策机制。到了西柏坡以后,中央书记处成员经常集中办公,不仅降低了工作协调的时间成本,而且增强了集体领导的效率,为推进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后,党内遇到重要问题都充分讨论,尊重多数人的决定,依靠集体而不是单靠个人成为党的优良传统。

历史表明,凡是个人专断、“一言堂”的时期,都是失败多于成功的时期。集体领导的本质要求共同讨论、平等表决。这是集体领导与集体决策的重大区别。集体领导之所以成为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就在于集体领导首先是组织行为,其次是领导行为,最后才是决策行为。这是党的组织优势的突出表现,也是党内政治生活不同于行政表决的重要标志。

具体来说,“集体”体现了党内政治生活结构,“领导”体现了党内政治生活功能,是各级党委会和党组织议事协商的“主轴”。这种集体领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选拔干部不是少数人选少数人,而是多数人选拔干部,“群众公认”是前提。群众有意见的、支部讨论通不过的干部,不能列为后备干部。其二,重视发挥党委会和全委会甚至党代会、党员大会等“大集体”的作用,党委委员和党代表能够充分表达意见。党支部、党小组等“小集体”,是民主决策的第一道关口。其三,征求意见面向“全集体”,重点听取不同意见和反面意见,不仅面向本党组织中的全体党员,而且必要时征求党外群众意见,民主与集中相辅相成,小集体与大集体有机互动。

五是党内政治生活中的群众路线是党员主体地位的生命线。群众路线不仅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也是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的生命线。毛泽东系统提出的群众路线,在党内生活中得到广泛深入的运用。民主人士黄炎培曾向毛泽东提出我们党怎样跳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率命题。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只有成为共产党人的魂魄,群众路线才能成为党内生活的生命线。

如果说唯物史观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哲学基础,那么群众观就是党内政治生活的情感基础。正如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一样,党员领导干部对党员同样饱含深情,这种“知—情—意”的情怀,是发扬党内政治生活的心理条件。表现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就是领导干部和党员之间能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不但有同情心,而且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原则。有了这种家国情怀,才会经常组织党员讨论党的报告、研究工作对策,邀请群众参加党的活动,及时向党员通报党务。普通党员当选党的监察委员,干部与普通党员一同参加劳动,有利于党内监督。这表明,党内政治生活不是封闭的运行机制,而是开放的结构系统,既能提高党内利益整合的能力,又能提高党内组织聚合的水平,既体现了党的动员能力,又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因此,群众路线是党内政治生活的生命线,是增强党内认同和党的团结的宝贵政治资源。

六是开好组织生活会是发挥党内政治生活优势的重要载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是民主生活会和支部生活会中的党内生活原则,这是我们党突出的优良传统。在党内政治生活中,会上什么都可以说,会后对谁都不说;当面讲同志的缺点,背后讲同志的优点;批评别人之前,先作自我批评;把话讲透,不许骂人,不要记仇;听人把话说完,不听一面之词,允许当面申诉;对公不对私,对事不对人,有理也让人;支部生活无等级,领导干部无特权;行政会议谈业务,组织生活谈缺点,民主生活谈思想,等等。这些党内生活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的重要政治优势,也是科学决策、解决党内矛盾和增强团结统一的重要法宝。特别是领导干部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支部生活,“民主建在支部上”,扩大了党内政治生活,成为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组织生活会上,所有参加者不论职级高低,深入谈心,相互提醒,让咬耳朵、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党内生活常态,从而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组织生活会的实践告诉我们,双重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充满生机活力的体现,发展党内基层民主是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历史表明,党支部是党的战斗堡垒和全部工作的基础。增强组织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严肃性和战斗性,有利于推进党内政治生活具体化、细致化,增强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也表明,以基层民主带动上层民主、以支部民主带动党委民主是深化党内政治生活的切入点。

二、几点启示

一是处理好个人决策与集体领导的关系,民主决策与科学决策相结合。党内民主的实质是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党员是多数,党员干部是少数,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处理好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服从多数,尊重少数。正确处理好主要负责人与集体成员的关系,班长既要敢于负责,又要坚持集体成员平等讨论、防止出现特殊党员和个人决定重大问题。要提高党的领导集体把握和运用规律的能力。统一思想,关键是各级领导班子要统一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来,形成集体智慧、集体力量,作出符合实际的科学决策。只有领导集体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坚持集体领导,发挥集体之长,克服个人之短,发挥党委会和党代会的作用,集中正确的思想和意见,才能防止集体违规,作出科学决策,这是党内民主的力量所在。

二是处理好党员义务与党员权利的关系,“四个服从”与“四个尊重”相结合。“四个服从”原则—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党的地方组织服从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这是民主集中制的核心内容,也是党性坚强的体现。要善于采纳少数人的正确主张,当少数人提出的意见遭到多数反对时,则采取暂不作出决议或者暂缓作出决定、继续讨论和等待转变认识、逐步统一思想的办法。共产党人觉悟的提高不仅来自个人修养,也来自组织培养和专门训练。党的组织优势既体现为坚持“四个服从”原则,履行党员义务,也体现为保障党员权利,坚持“四个尊重”的文化理念—多数意见者尊重少数不同意见者、中央组织尊重地方组织、组织关爱党员和尊重个人、上级领导尊重下级干部。这“四个尊重”与“四个服从”一道,共同构成党内政治生活的完整内容。这也是维护党员权利的重要体现。党在历史上的几次大曲折启示我们,保障党员权利是发展党内民主的根本问题。党员享有十几项权利,比如发言权、质询权、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罢免权、监督权等,保障这些党员权利,建议制定党员权利督查落实细则,把保障党员权利摆在战略位置。

三是处理好党员“基础多数”和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的关系,将“四个服从”与“四个需要”相结合。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民主局面,关键是把握民主集中制的度,民主集中制不是民主与集中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先民主、后集中的孤立程序,更不是党员民主与领导集中、委员民主与书记集中的机械组合,而是把民主贯彻于领导机构的产生、领导权力的授受和决策权力的监督全过程。为此,我们要严格遵守党章和执行党章,坚持“四个需要”:党的各级机构需要由民主选举产生;各级党代会和全委会需要定期召开;党的会议上需要平等讨论;各级党委需要定期报告工作。这“四个需要”同“四个服从”一起构成了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统一和“关键少数”与“基础多数”的紧密结合,其结合的程度首先取决于“关键少数”的以身作则和以上率下的党性风范。比如:主要负责人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批评别人之前先作自我批评;表态发言时,“一把手”实行“末位发言制”,以利于发扬民主、畅所欲言,集中大家智慧,等等。这“四个需要”执行好了,才能充分发挥党内政治生活的优势,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猜你喜欢

集体领导集体民主
我为集体献一计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式民主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警犬集体过生日
关于正确处理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的思考
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关系研究
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主要内容及启示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选举年的民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