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形简意丰的音乐课堂
2018-01-11夏明敏
夏明敏
[摘 要]审视课堂教学发现,不少教师过于关注课堂表面的新颖和繁华,忽略了教学的有效性,导致课堂结构臃肿,教学程序烦琐,教学目标偏离。在提倡回归教学本真、追求高效课堂的当下,教师应勇于剔除低效、无效的教学活动,构建形式简约而内涵丰盈的音乐课堂。
[关键词]构建;形简意丰;音乐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6-0059-02
小学三年级歌唱教学课《树叶儿飘飘》的导入环节,教师边播放动画片,边讲解树叶夏天翠绿、秋天变黄落下的原因;歌唱教学环节,教师组织学生绘画秋天的树叶,并评选出最有创意的小画家;拓展环节,教师让学生小组内诵读有关秋叶、秋景的诗句……整堂课将音乐与科学、美术、语文等学科有机整合,内容丰富多样,让人眼花缭乱,但是直至下课,仍有许多学生连歌曲都不会唱。这是近期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听到的一节音乐课。执教教师努力地用新思想、新理念来武装自己,积极地转变教学行为,改变课堂面貌,可谓用心良苦,但由于过度关注课堂表面的新颖和烦华,忽略了教学的有效性,导致课堂结构臃肿,教学程序烦琐,教学目标偏离。审视课堂教学发现,像这类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还真不少。在提倡回归教学本真、追求高效课堂的当下,教师要勇于剔除低效、无效的教学活动,构建形式简约而内涵丰盈的音乐课堂。
一、情境导入简洁明快,激发兴趣,巧做铺垫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音乐课上,教师和学生心灵相通,能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沉浸在轻快、优美或者雄浑、悲壮的音乐情境之中,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因此,在导入环节,教师可创设简洁明了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例如,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牧童之歌》一课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听说小朋友们的耳朵特别灵敏,我想考考你们。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听一听老师模仿的是什么动物奔跑的声音。” 学生闭上眼睛,充满了期待。“我知道,我知道,是马儿奔跑的声音!”听到教师弹舌的声音,学生个个兴奋不已,跃跃欲试。“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兴趣盎然地用弹舌模仿马儿奔跑的声音,并学会用渐强、渐弱的变化表现马群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距离。“瞧!大草原上一群可爱的牧童骑着骏马飞奔而来,让我们一起在草原上奔驰吧!”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新疆草原如茵、牛羊成群的画面,并播放歌曲《牧童之歌》,让学生弹舌为歌曲伴奏。清脆的马蹄声、欢快的音乐、生动的画面相得益彰,将学生带入大草原的情境中。这里,教师利用简单有趣的弹舌点燃了学生的激情,使学生感受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感,也为本课表演环节中的弹舌伴奏做好了准备,可谓一举多得。
二、新课教学简练有序,紧扣目标,突出重点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教学新课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简练的教学方式,开展严谨有序的教学活动,做到既突出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仍以《牧童之歌》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围绕“唱准附点节奏,能用有弹性的声音和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这一目标精心设计了三个环节,即“听音乐做律动”“跟伴奏读歌词”“学唱歌曲”。
“听音乐做律动”这一环节,教师以草原牧童策马扬鞭的动作为原型,为歌曲的乐句设计拉紧缰绳的动作,帮助学生体验二拍子的强弱规律;为含有附点节奏的乐句设计了挥动鞭子的动作,帮助学生在形象化的动作中感受附点节奏的特征。
“跟音乐读歌词”这一环节,教师充分发挥图谱的作用,将节奏歌词、律动图相结合,让学生在律动中找出附点节奏、比较有无附点节奏的不同效果和有节奏地朗读歌词,多层次、多角度地帮助学生掌握附点节奏。
“学唱歌曲”这一环节,教师将柯达伊手势与旋律线条图谱相结合,准确地表现旋律走势,降低了学生学唱的难度。为了把歌曲唱得更好,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歌曲进行分析,在乐谱上标出强弱变化的记号,并用语言把学生带入歌曲的意境之中:“现在你就是草原上的牧童了,你看见了……你听见了……”这样教学,使学生获得了歌唱成功的体验,课堂成为他们“快乐声音”的舞台。
课堂中,教师通过图谱、律动等简单的教学手段,融趣味性、实效性于一体,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同时,教师紧紧抓住歌唱教学的重点,巧妙地突破了“附点八分节奏”这一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从唱会歌到唱好歌,让学生获得了感动心灵的审美愉悦。
三、拓展延伸简约有度,贴近学生,开阔视野
音乐课的拓展延伸是对教材内容的有效补充,而不是单调的重复。因此,教师应抓住教材的重要内容,广泛收集、整理与其密切相关的教学素材,对教材的深度、广度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另外,拓展延伸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
例如,教学四年级欣赏课《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拓展环节时,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二胡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下面,我们一起重温经典,欣赏老一辈艺术家们是如何在舞台上表现欢庆胜利的场景的。仔细看一看,哪些动作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随即播放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视频片段,学生趣味盎然地欣赏,并情不自禁地模仿视频中的舞蹈动作。在学生欣赏后,教师提问:“你对什么动作最感兴趣,能给大家展示一下吗?”经过交流、展示,大多数学生都对扭秧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动作叫扭秧歌。”教师边说边给学生示范:“我们一起来扭一扭!”学生很快学会了扭秧歌的几个简单动作。“让我们活学活用,跟着音樂扭起来!”伴随着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师生一起扭起了秧歌。“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收获可不小!不仅欣赏、演唱了乐曲,模仿二胡演奏的动作,演奏打击乐器,还学会了扭秧歌。你能利用这些学到的本领,完整地表现乐曲吗?请在小组内轻声交流你的想法……”上述教学,在学生欣赏器乐曲后,教师巧妙地利用同一主题的舞蹈艺术进行拓展,为完整表现乐曲提供了素材,又加深了学生对乐曲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
四、课堂总结简明扼要,画龙点睛,余音绕梁
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一节课主要内容的归纳、总结和升华,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音乐课的总结要语言生动,情感真挚,简明扼要,突出主题。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比较、归纳,让他们从感性体验向理性认识提升。
例如,前些天我有幸听了市骨干教师的公开课,其中冯老师执教《打麦号子》一课。冯老师幽默风趣,聪明睿智,教学风格扎实灵动。特别是他设计的课堂结尾部分,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歌唱教学环节结束后,冯老师即兴弹唱了爵士版的《打麦号子》,引导学生比较两种不同乐曲的表现形式,并以师生合作的方式再次演绎歌曲,最后充满激情地进行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打麦号子》,了解了号子的特点,品味了劳动号子的独特韵味。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而号子仅仅是我们民歌中的一个种类,除此之外,还有山歌、小调。和号子一样,它们也各具特色。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去搜一搜、听一听、唱一唱,相信大家一定会爱上民歌!”……结尾无定法,妙在巧用中。冯老师让学生听辨对比不同风格的《打麦号子》,培养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师生合作演绎歌曲,深化了学生对号子的认识及歌曲内涵的理解;艺术化的结语简约凝练、令人回味,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民歌的热情。
总之,形简意丰的音乐课堂是以生为本、返璞归真的课堂,是简单自然、充满韵味的课堂,是启迪智慧、充盈美感的课堂。因此,教师要根据音乐学科的特性,在简约化的教学中,让音乐沉淀到学生心灵深处,使音乐的光芒浸润到学生的每一个细胞之中。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