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高校民族器乐专业教学比较研究
2018-01-11卢盈盈
卢盈盈
摘要:自古以来,闽台两地的关系源远流长,福建和台湾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紧密相连,在文化上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民族器乐教学是福建和台湾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但两地在办学历史、学生来源、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台湾模式”的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在课程設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能够给福建地区带来许多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福建 台湾 高校 民族器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3-0107-03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与福建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地理位置上看,于右任《鸡鸣曲》中的“福州鸡鸣,基隆可听”描述了闽台两地不可分离、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从文化层面上看,由于明末清初大量福建人移居台湾,妈祖文化、客家文化等福建的主体文化也逐渐在台湾产生广泛且深远的影响,并成为连接闽台两地文化的纽带;此外,在民间习俗、方言俚语等方面,闽台两地也保有密切的关联。民族器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海峡两岸均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在闽台两地的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民族器乐也均是组成部分之一。
一、闽台高校音乐专业民族器乐教学比较
在闽台两地的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共同之处,但二者在办学历史、学生来源、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一)办学历史
20世纪20年代,刘天华将民族器乐教学引入正规的高校音乐教育行列,我国的民族器乐教学至今已走过近百年的历史。尤其是在建国后,我国各地相继成立音乐学院,开设民乐系,进行民族器乐演奏人才的培养。各大高校的音乐系也纷纷成立民乐教研室,培养相关人才。就福建地区而言,1938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增设音乐专修科,成为福建高校音乐教育的开端,福建的民乐教育也在此后起步,并不断发展壮大。
1949年,国民政府进入台湾,中国的民族器乐也随之来到台湾,台湾人称之为“国乐”。“台大熏风国乐社”“幼狮国乐社”及“中华国乐会”等传统民族音乐组织在台湾陆续成立,成为台湾地区欣赏和宣传国乐的主要平台之一。此后,在“1963年,台湾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设立了国乐组,开启了台湾的高等国乐教育发展。”[1]
因此,就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办学历史而言,福建地区略早于台湾地区,而且由于福建地区的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肥沃土壤之上,所以相对而言,发展较为迅速。
(二)学生来源
就福建地区而言,高校民族器乐专业招收的学生多数是具备一定演奏水平的高中毕业生,另有小部分学生来自音乐学校。这些学生在入学前曾接受过系统的、较长时间的专业学习,尤其是音乐学校的学生,除了在专业演奏方面的学习较为系统,对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等学科基础课程也有较好的掌握。这些学生在通过省级或校级的专业选拔考试后,进入大学。
在台湾地区,高校民族器乐专业学生主要来自音乐班或业余音乐社团。其中音乐班的学生曾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基本功练习和相关乐理知识的学习,但人数较少,来自业余音乐社团的学生人数较多,但在基本功和基本乐理知识方面则较为欠缺。
(三)课程设置
由于闽台两地的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均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因此各学校在课程设置的具体环节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从整体上还是能够看出闽台两地高校在民族器乐教学也课程设置上的异同。
首先,在技能课程(主课)的教学设置上,闽台两地大都采用了一对一的个别授课模式,但在课时量上,台湾地区在大学阶段多为一人一周一节课,福建地区往往在大学一、二年级安排一人一周0.5节的课时,在主修阶段再将课时量上升为一周一节。其次,在配套课程的设置上,《视唱练耳》《乐理》《和声》《民族民间音乐》等学科基础课程两岸均有开设,但在选修课方面,福建地区的课程与专业结合紧密,多为《民乐合奏》《民乐理论》等与民族器乐关系密切的课程,旨在不断深化学生对民族器乐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台湾地区则更强调与社会需求结合,除了《室内乐》《弹拨乐合奏》等课程,《电脑音乐》也几乎是每一个院校民族器乐演奏专业均会开设的课程,以此培养学生整理乐谱和制作乐谱能力。最后,在公共基础课程上,台湾地区主要开设《体育》《英语》《国语》等文化课程,福建地区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原理》等政治课程。
(四)教材建设
民族器乐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具备了我国民族音乐在传承上的特点,即以口传心授为主。直至20世纪20年代以后,我国民族器乐进入正规的音乐教育行列之后,才逐步开始民族器乐的教材建设。目前,我国各民族乐器都有相关的练习曲集和相关教程,但相对而言还不够系统全面。福建地区目前在高校的民族器乐教学中,练习曲基本上采用的相关练习曲集里的练习曲,而在乐曲教学上,则是结合教学需要,由教师选择相关的乐曲,并没有统一使用的教材。
在台湾地区,早期由于交流不便,大陆的一些曲谱较难传入台湾,虽然后来两岸逐渐恢复交流,但传入台湾地区的曲谱仍是以传统乐曲为主,大陆地区一些新创作的乐曲无法及时传入台湾,因此,台湾地区早期的民族器乐教学中主要是针对传统乐曲的教学。同时,广播录音也是台湾地区一些教师获取民族器乐新曲的方法之一。以琵琶曲为例,“当时许多有心的老师将收听大陆广播当中播放的琵琶乐曲用录音机录下来之后,以听写的方式将乐谱记录下来,并且在没有影像的情况下,根据录音,将台湾从未有过的乐曲演奏出来。”[2]近年来,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深入,内地的许多乐谱资料和音像资料不断传入台湾,内地部分知名演奏家的访台也为台湾地区的民族器乐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但在乐谱的更新上,台湾地区还是不如福建地区来得快速和便捷。
二、台湾地区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启示
台湾地区高校的民族器乐教学虽然起步略晚于福建地区,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台湾特色”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给福建地区的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带来不少的启示。endprint
(一)对课程设置的启示
如前文所言,闽台两地在课程设置上共性与差异并存,二者的共同点主要集中在主课(专业课)和相关的配套课程设置上,不同点则主要体现在选修课的设置上。就选修课的设置而言,福建地区始终沿用传统的模式,缺乏足够的创新,《民乐理论》《民乐合奏》等课程始终是选修课当仁不让的主角,而台湾地区所开设的选修课更加强调实用性,更能与社会需求接轨。以《电脑音乐》课程为例,该课程在福建地区也有开设,不过授课对象针对的是电脑音乐制作或作曲方向的学生,并没有对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开设,而在台湾地区,几乎每个国乐系都有设置该课程,教导学生如何将乐谱制作成电子形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完整整理一些传谱,也能够将学生自己编写的练习曲、乐曲等进行排版制作,以便于同行间的交流与日后的教学工作。此外,台湾地区的国乐系还设有《中国乐器维护》《乐器制作》等课程,让学生能够对所演奏的乐器有深入的了解,并能够独立解决乐器出现的部分问题。因此,可以说在课程设置的实用性上,台湾地区走在了福建地区的前列,其开设的课程既能够与学生所学专业接轨,能够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而且这些选修课程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与工作均能有足够的帮助,可以不断拓宽学生专业学习的知识面,值得福建地区参考与学习。
(二)对师资建设的启示
近年来,大陆地区对于高校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一背景下,福建地区的高校民族器乐教师也呈现出高职称、高学历的特点,而在台湾地区,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教师则由专任教师和乐团演奏家共同组成。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台湾地区民族器乐演奏的人才相对不足有一定的关系,但这种师资队伍的构成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才培养可以起到促进作用。相对而言,高校的专任教师的科研能力较为突出,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教授学生演奏技巧,也能够将学科领域较为前沿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充实学生的理论积淀。而乐团的演奏家长期活跃于舞台演出中,他们身上所积累的表演经验以及舞台心理调控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因此,福建地区的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可以向台湾地区学习,增加“双师型”人才的培养,更多聘请专业演奏家作为客座教授,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升温,闽台两地的教育交流亦日趋频繁,两岸同文同种,共同的文化积淀与传承是联结两岸同胞的根基。闽台两地的民族器乐教学既有共性,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本文对闽台两地的高校民族器乐教学进行比较,并对台湾模式中可供福建参考的部分进行分析,此举对于提高闽台两地民族器乐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加强两岸的教育交流乃至“五缘文化”的交流均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廖欣恩.台南艺术大学及中央音乐学院的琵琶专业教育比较研究[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4年.
[2]莊雅文.台湾专业院校琵琶教学考察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3]朱詠北,资利萍.台湾高师音乐教育的办学特色[J].高等教育研究,2006,(05):105-109.
[4]倪海瑽.台湾音乐教育述评[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152-155.
[5]陈筱轩.台湾地区音乐教师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