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性训练与太极拳在技术层面的对比研究

2018-01-11徐重午

武术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功能性训练对比研究太极拳

徐重午

摘 要:现今,功能性训练已经成为体育圈内炙手可热的话题和风靡全球的训练方法,尽管体育界对此训练方法还存在诸多争论,但功能训练似乎无处不在。而《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中曾记载“人身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之拳”。功能性训练与太极拳虽然在产生时间上相差数百年,但健身理念殊途同归,它们都能让锻炼者变得更为协调强壮、拥有更好的运动表现。文章就功能性训练与太极拳在技术层面的重叠与互补进行探讨与研究,以期促进功能性训练与太极拳的发展。

关键词:功能性训练 太极拳 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12—0045—03

2003年,美国人体运动出版社(Human Kinetics)首次出版了Functional Training for Sports一书,这本书将功能性训练这一概念推广到全世界。功能性训练是由特殊的概念驱动的,它并不以负重或是数字来评判好坏,而是以完成动作的质量来衡量其效果。功能性训练使锻炼者变得更为强壮、动作更加协调、拥有更好的运动表现。而早在宋代《朱子语类 ·卷九十四》中就曾记载“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人身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之拳”,将其翻译成文,可以理解为太极无所不在,习练太极拳既可修身亦能养心。功能性训练与太极拳同样有着提高锻炼者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的效果。由此,文章从功能性训练与太极拳的技术层面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促进功能性训练与太极拳在全民健身大潮中的发展。

1 功能性训练与太极拳理论概述对比

功能性训练简而言之就是“帮助你完成想要完成的动作”。例如,当我们想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时可以用臀桥这个动作来锻炼髋部肌肉和臀大肌,伸展髋部,稳定身体,提高跑步速度以及双腿垂直起跳的能力。或者,当我们想提高举重、游泳和投掷能力时,可以选择推和拉的运动训练。由此可知,功能性训练并不是一种架空的训练方法,而是针对特定人群而生的模式,是一个面向运动人群有理可循的通用模板。

同样,在太极中强调”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太极身法、招数也是从生产生活中的身体活动演化而来的。例如用手推石磨磨米磨面,动作形式即为旋髋转体,上下协调、全身用力。而太极拳里的推手也是如此,将平时的劳作形式转化为习练招式,以髋为中心,上下相随,周身发力。所以,太极拳是自生产生活中而来,而后又以运动的形式回到生活中去,遵循着事物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太极拳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完整的体系,通过对太极拳的演练可以使习练者达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功效。

2 功能性训练中的“人体中立位”对比太极拳中的“中正安舒”

所有的功能性训练当中都要强调“人体中立位”这一基础概念。简而言之,人体中立位即身体需要处于一个符合运动力学和生理学的模式上才能够进行安全可靠、经济有效的运转。例如,颈椎如若没有处于中立位,头部向下的压力将造成颈椎的变形甚至压迫颈部神经引发其他不良后果。骨盆不正确的倾斜会导致上下结构的变形,造成腰椎疼痛等其他问题。膝关节如若处于外翻状态,也会导致足弓塌陷等不良体态的出现。所以,当身体处于非中立位的状况下,一定强度的运动很有可能导致身体结构发生更大的变形和伤害,而中立位的身体则可以保持更好的运动能力并延长运动寿命。从功能性训练的角度,教练在训练前会先进行静态和动态的评估筛查,然后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纠正性训练。当身体姿态调整至中立位后,再对锻炼者展开专项运动水平提升的训练。

杨氏太极拳谱中曾提到“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如能水磨摧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其中无论是退圈还是进圈都涉及到不能偏离自身的“中正”,“中正”即是不偏不倚。中正安舒是太极中非常重要的身法,媒体上也曾有过太极老师傅顶住大力士而不移步的报道。那么要完成这种松且沉的身法,需要“大椎虚领平正,胸椎酥松虚空,气沉丹田,臀部松敛下溜,圆裆松胯,膝与指合,沉胯提膝,松柔踝,脚长青之路自脚底起。” 转换成功能性训练的语言便是:颈椎下端稳定,胸椎保持灵活性,核心收紧,控制重心,髋关节保持灵活性,避免盆骨后倾和前倾,膝关节和脚趾保持稳定,脚踝灵活性,且需要不断提升身体感知和控制重力的能力。尤其是在太极推手中,由百会穴和会阴穴贯穿的中正之位,会受到对方的升降、绕圈、移位、换型等不断干扰,需要迅速敏捷的转移和控制。只有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才可能将身体的四肢、躯干、体内、体外的力量汇成一气为之“整劲”。

3 功能性训练中的“灵活性与稳定性”对比太极拳中的“松与静”

功能性训练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节相间理论,不同的关节分别负责灵活性或是稳定性,且相互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关系。其中,负责灵活性的关节有:颈椎、肩关节、胸椎、髋关节、腕关节、踝关节。而负责稳定性的关节有:肩胛骨、腰椎、肘关节、膝关节、脚趾。可以发现,负责灵活性的关节与负责稳定性的关节基本上是一一交替存在的。当我们在做搬重物这个生活常用的动作时(即硬拉),本应发生动态移动的是负责灵活性的髋关节,而腰椎则是负责稳定性的关节,应该尽量保持中立位不移动。但常年缺乏运动且以坐姿为主的人群髋关节已经处于限制状态。那么这些人群在做该动作时往往会出现龟背(腰椎代偿灵活性),轻则造成腰椎劳损,重则腰椎间盘突出。那么为了恢复髋关节的灵活性,功能性训练会要求在动态热身中进行身体核心区域激活训练的方法,例如侧卧位髋外展练习、侧卧位直腿髋外展、跪立位髋外展髋后伸、站立位弹力带单腿外展及后伸等。而后期则可以使用一些髋关节训练屈伸的动作来强化灵活性,例如壶铃体前甩摆练习。

而太极的松和静则具备双重含义,一是身体的松柔自然和动态动作之间的辩证联系,二是心态的虚静无为,恢复天性。例如,太极拳要求松柔自然、姿势舒展饱满,并做到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这个理论和“灵活性与稳定性”理论非常接近。如果用太极拳里的招式来解决髋关节灵活性这一问题,那么便可以用“单鞭”来练习髋关节多方位的灵活性和核心稳定性。同时该动作与云手组成一个系列动作组合,可从足底开始影响整个身体旋转链乃至于運动模式,神经系统都可以参与其中。“左右下势独立”也可以用来解决髋关节受限,是加强膝关节稳定性和核心稳定性的好套路。另外,太极的松静还可以视作为完全放松过后的身体,松柔舒展,恢复肢体松柔即为太极拳更深刻的含义,故习练太极拳时需静心放松与拳法相融合。

從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西方擅长用量化思维解读人体的结构和存在的问题,而最终得出的结果或答案往往是呈数据条理化的。然而,东方哲学则是经验之学,更擅长在问题中解决问题,答案往往在另一个问题中已经完全解决。中西方思维各有千秋,都值得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讨。

4 功能性中的“仿生动作”对比太极拳中的“仿生套路”

功能性训练有大量的仿生动作,例如死虫子、熊爬、螃蟹步等。这些动作按照动物行动的样子来命名,表面上只是一些仿生的动作,其实内涵却是极为丰富的。死虫子练习作为身体核心区域激活训练可以有效激活躯干、髋部前链和肩部肌群,提高脊柱稳定性以及肩部、髋部屈伸动作控制能力和动态稳定性,能够有效预防脊柱运动损伤。熊爬作为动态热身中非常常见的动作,可以有效激活前锯肌、核心肌肉群,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增强骶髂关节的灵活度,激活整个背链。螃蟹步可以激活髋部肌群,提高髋关节主导动作的能力,预防下肢运动损伤。这些“仿生动作”都对预防运动损伤和优化动作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太极拳步伐中讲究迈步如猫形,步法轻提轻落,所以猫行步作为太极拳众多架式的一个基础,不但要求步伐轻柔,而且在进退间还有存在虚实变化,沉稳活泼。为了保证太极拳中正安舒的原理,猫行步在一步一转间都需要扣足转膝,特别是腰胯更是要保持周身一致。进步,退步,虚步,弓步中都需要灵活且稳定,内外三合。即外三合要求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则要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故前后动作跳跃,实则习练螺旋寸劲,蓄势而发。而野马分鬃像是一手揽着骏马的脖颈另一手在轻抚鬃毛,实际上却是一个“分靠”的动作,讲究一手向前向下牵引对方,另一手伸到对方腋下,同时伴随着转腰、分手、弓腿,一气呵成。左右揽雀尾在动作上与野马分鬃虽然十分相似,但攻防含义却截然不同,野马分鬃主要表现的是“分靠”,而揽雀尾却是“棚捋挤按”,这些手法充分体现了太极拳引进落空、借力使力、以柔克刚的这一特点。死虫子、熊爬、螃蟹步和猫行步、野马分鬃、左右揽雀尾同为仿生动作,在借鉴动物动作的情况下都有效的增加了人体的活性,将人体本身具备的潜力还给了我们。

5 结语

功能训练的终极目标在于不断突破动作的限制,尽可能的安全、长久、可持续地提高和保持运动能力,而习练太极拳法,则可以使得人在举手投足间调理气息和体态结构。与此同时,太极拳在发展中也将身体哲学升华成了运动模板,即可养身修性又可发展竞击防身。所以,功能性训练与太极拳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取长补短,在太极拳的习练过程中可以融入功能性训练的方法,在功能性训练之中也可引入太极拳的菁华之处,使其在全民健身的大潮中,在中西方文化积极的互动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牛永刚,赵焕彬.人体运动链视角下功能动作训练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9).

[2]简文博,汤 琴,周 忍.功能性训练在武术基本功训练中的结合与应用探讨[J].武术研究,2017(06).

[3]王银晖.系统论视角下的运动链、链反应及功能性训练再认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06).

[4]沈玉梅, 张枝尚.功能训练的历史演进——认识·本质·应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05).

[5]王银晖.人体运动链理论溯源及对功能性训练的启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03).

[6]朱 奇.功能性训练对提高中学生FMS水平的实验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7]彭 响.太极拳发展的研究综述[J].浙江体育科学,2017(11).

[8]卢伯春.“攻防内涵解读”提升24式简化太极拳教学效果的研究[J].武术研究,2017(10).

[9]孔令超.习练太极拳的实用价值初探[J].武术研究,2017(09).

[10]张继华.健身气功与太极拳异同之研究[J].武术研究,2017(09).

[11]王德磊.太极:中国武术思想之纲领——从太极拳谈起[J].浙江体育科学,2017(09).

[12]王经水.人类学视域下“十三五”时期武术文化发展价值研究——以太极拳拳种为例[J].武术研究,2017(09).

[13]周惠敏.大众对太极拳及其文化认知的调查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17(09).

[14]杨建英,杨建营.太极拳历史流变及转型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07).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Functional Training and Taijiquan Technology

Xu Chongwu

(Taiyu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aiyuan Shanxi 030000,China)

Abstract:Nowadays, functional training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sports circles and world training methods, there are lots of debate, although sports training about this method but function training seems to be everywhere. And "the Zhu Zi Class Volume 94" has recorded "the the body of man is a Tai Chi, so he must practice Tai Chi Chuan". While functional training and Taijiquan may differ for hundreds of years during their time of birth, fitness concepts have the same effect. They can make the exercisers more coordinated and strong and have better athletic performa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studies the overlapping and complementation of functional training and Taijiquan at the technical level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training and Taijiquan.

Keywords:functional training Tai Chi Chuan Comparative study

猜你喜欢

功能性训练对比研究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系统论视角下的运动链、链反应及功能性训练再认识
推陈出新:谈功能性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当中的应用有效性分析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功能性训练对网球正手击球动作影响的理论分析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