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深圳:如何为城市崛起创造空间?
2018-01-11李贵才
文 李贵才
学深圳:如何为城市崛起创造空间?
文 李贵才
一座城市的崛起,其动力主要来自于区位优势、集聚经济的形成和制度创新的实现。一是区位优势。城市的崛起主要取决于将区位优势转化成现实的发展动力。二是集聚经济。城市在集聚经济和规模效应递增的条件下,人口、经济、空间都会持续增长,直到出现集聚不经济为止。集聚经济与集聚不经济的均衡点即为最佳城市规模。三是创新制度。一座城市如若在国家层面被重点考虑,将会形成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伦敦、北京。如果在实施层面善于创新,也将会形成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在这个方面,全国做得最好的城市是深圳。
深圳是如何崛起的?
从一个小镇到一座超大城市,在全国率先实现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有人说深圳是人类城市发展中的奇迹。他究竟是怎么崛起的呢?
首先是政策优势,一般认为珠三角模式一个重要的启动力是中央支持深圳特区的人力要素的供给。主要包括:国家最好的劳动力、国家最好的公务人员、国家最好的企业。1980年至1985年,深圳与国务院25个部委和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开展“内联”,兴办企(事)业2359家,协议投资56.83亿元。
其次是紧邻香港的区位优势。深圳的实践证明,一个地区初始区位优势的发挥,关键在于如何启动。深圳初期先在罗湖、上步、沙头角、蛇口片区以据点式的开发模式启动,再形成带状组团。
再次是区域交通的优势。深圳从一开始开发罗湖、上步的时候,就围绕着香港的口岸,先把过境交通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再组织城市内部的交通。到了90年代以后,由于香港港口能力的饱和,深圳开始发展东西两大港区以及机场,交通枢纽逐渐形成。
移民文化的空间张力,是深圳新的绝对区位优势。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青年人构成了城市行为者主体。这些“深圳人”创造了一种不同于我国其它任何城市的社会文化氛围。移民文化具有强烈的自我中空感和强大的包容力,深圳的一切创新和活力几乎都源自这一内生的文化特点。
粤港澳大湾区的政府行动
世界的知名湾区没有一个是规划出来的,全都是形成了以后被学界们总结出来的。这些湾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是粤港澳大湾区跟它们完全不同。与国际知名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个独有特征:“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粤港澳大湾区的形成与发展,今后一定是基于这三个方面。所以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使命:一是加快自身经济社会深度调整与转型;二是构筑“一带一路”重要的支撑区;三是探索“一国两制”的区域合作新机制。
今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这个协议基本上囊括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其宗旨是: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完善创新合作机制,建立互利共赢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目标是努力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三地重点合作的领域将包含七个方面:一是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内地与港澳交通联系,构建高速便捷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二是进一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三是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四是构建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产业合作发展平台;五是共建宜居宜业的优质生活圈,在原来建设健康湾区、绿色湾区基础上打造国际化教育高地;六是培育国际合作新优势;七是支持重大合作平台建设。
他1992年就到了深圳规划院,在深圳待了10年。他了解深圳,就来说一说深圳的事。
作者系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