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江”发展是怎样的价值导向?
2018-01-11李晓江
文 李晓江
“拥江”发展是怎样的价值导向?
文 李晓江
雄安新区怎么建?京津冀如何协同发展?他做了很多建言献策。这次他对杭州这么说:
两个月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拥江发展’战略的时候,我的心里冒出来的想法就是,要把江拥在怀里,捧在手心。这是从‘跨江发展’到‘拥江发展’的一个内涵上的变化,而不仅仅是形态上的变化。
价值转换:用生态文明理念认识“江”资源
杭州与江的互动发展历经了四个阶段:明清时期是“离江”,20世纪90年代是“沿江”,2000年开始是“跨江”,2017年提出“拥江”发展战略。从“跨江发展”到“拥江发展”,是城市转型的坚定决心的表达,是一种生态型、环保型,文化型、有克制、有敬畏的发展过程。
放眼全球,没有一座城市仅仅是以产业的规模或者是经济的总量而成为世界知名城市的。真正要把杭州建设成一个国际化城市、世界名城,我相信她的第一品牌一定不仅仅是经济,而是生态和文化。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资源价值和发展模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过去我们用经济效益来衡量资源,而今天是用生态文明的价值观来衡量。“拥江发展”中的“江”与山水人文,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最宝贵的资源,比一般意义上的土地资源、资本资源要珍贵很多。
钱塘江有三个非常显著的山水人文优势:一是自然资源极其丰富。水量、水质、森林覆盖率在整个华东地区都非常突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区。二是两岸风景独具韵味。一江串联杭州湾、杭州城、千岛湖、黄山等重要风景资源,是一条世界级的风景长卷。同时两岸既有现代都市文明,又有非常纯粹的生态文明。三是历史文化极其厚重。钱塘江是杭州乃至浙江的母亲河。杭州境内的钱塘江主线全长235公里,有名湾、名城、名山、名人,是一条东方风味的诗画之路。
“江”的价值,已经伴随着时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说杭州发展的前半程对“江”主要是利用,后半程一定是精细呵护和合理克制地发展。
未来的杭州,应该在钱塘江这样一个高端且具有唯一性的优质资源支撑下,以“拥江发展”为抓手,推进生态文明之都建设,使钱塘江两岸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新样板。
模式转型:以沿江流域为抓手强化市域统筹
当前,超大、特大城市的过度集聚不是单纯的市场作用。超大城市发展效率最高,但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人口比重降低,但整体效率上升,100~300万城市效率突出;中等城市发展效率虽有上升,但整体依然偏低,未来将有待进一步提升;小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高,但整体效率偏低,且呈现较为严重的下降趋势。“两个流动性”即资本的流动性和社会的流动性仅存在于超大特大城市;“两个不适应”即政府治理能力与城市发展规模和速度不相适应、社会文明程度与大城市发展不相适应,将导致城市病加剧。这两对矛盾,使得大城市的实际人口吸引力和容纳力快速下降。
对城市密集地区而言,核心的两个问题就是如何治理好大城市病、如何实现区域统筹。从全国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的全球战略,“长江经济带”是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恰恰是一个收敛型的、减量型的、调整型的战略。为什么中央要花那么大的力气来推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反过来看拥江发展,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以流域为抓手强化市域统筹”的战略。杭州适时提出“拥江发展”,就是要通过转变城市发展模式,促进市域统筹与优化布局,防止杭州得大城市病。在拥江发展这个顶层设计下,要放弃过去的“摊大饼”模式,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的城市框架,做好城乡资源的合理保护、合理利用。
钱塘江直接流经主城区及市域共计10个区县(市),占市域总面积的74%,2016年沿江区县(市)约612万人,占市域总人口的73%,占据全市超过80%甚至90%的经济总量。所以,“拥江发展”本身就应该是区域统筹的重要抓手甚至是主体。
从人口分布看,目前杭州明显正处于沿江聚集的过程当中:2000年,常住人口为688万人,主要集中在主城区环线内外15km圈层以及县市城区;2010年常住人口为870万人,人口外向扩展,集聚在30km圈层,县市中心城区快速增长;2016年常住人口为918万人,沿钱塘江沿线增长,远郊县市城区(桐庐、淳安)增速快。
从产业角度来看,高新技术产业、核心产业还是主要集中在杭州市区,外围地区以传统工业为主导,高能耗、传统产业比重高,转型压力大。沿江各个区县一定要制定严格的负面清单和准入门槛。从国际案例看,泰晤士河、莱茵河这些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走廊,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同样从没有节制地对江的资源的利用转向对江的保护和合理地、克制地利用。
在“拥江发展”战略下,如何以江为轴,以江为核心资源走向市域统筹?整体而言,上下要统筹、两岸要协同、分段有特色。第一,要有统一的保护力度,针对全流域制定保护条例,完善全流域的环境预警、生态补偿机制。第二,要有统筹的产业发展,制定各个地区负面清单和准入门槛。第三,要有协同的设施建设,完善高速、国道、高铁等交通设施,完善水上旅游、滨水绿道等设施建设。第四,要加强两岸协同,优化两岸城市空间的布局与发展模式。加强两岸纵深地区的城乡统筹,整治两岸建筑风貌。第五,要分段彰显特色。
需求转变:立足发展主体的需求变化,建设钱塘江两岸城乡新空间
我们观察一下中国几个主要人群的变化。
首先是中等收入群体成长迅速,消费需求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已有近3亿人口进入中等收入群体,2025年将达到5~6亿,成长迅速。新兴中产阶级,正从一线城市转向广大的中心城市,从沿海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他们的特征是多艺、多业、双城居住;休闲度假、体验型消费增加。
其次是农民工素质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目前来自农村的家庭经营收入约只占到40%,工资性收入占到40%,另外有20%的转移支付收入。
第三,劳动力已经进入非红利期,面临老龄化挑战。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减少345万,劳动力总量出现拐点,到2030年中国抚养比将达到50%。
第四,高校毕业生成为最主要的新增就业群体。2007年起,城镇新增就业群体中,普通高校毕业生已经超过外来务工人员。201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749万,约占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57%。
发展主体的变化,导致当下城市的发展逻辑和30年前完全不同。人的需求从单一转向多元,从相似性转向差异化,从物质转向非物质,所以我们的城市发展、城市供给必须要为人群提供多元化的空间和设施。
因此,城市转型的核心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品质引领,从生产型转向服务型,尤其是大城市一定会快速转向服务经济和新经济。钱塘江的规划就应该通过分质和分层的差异化供给,来满足不同群体未来的高品质居住、城乡统筹、体验度假等新的需求。
如何提高钱塘江区域的品质空间?首先,必须制定负面清单。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包括水环境、森林、垃圾处理等等。其次,要利用有风景的地方发展新经济。在新经济的发展动力中,要把互联网+、生态+、风景+、文化+要素的文章做好。第三,修复沿江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与生态多样性。第四,发展体验型交通和内河航运。钱塘江的航运潜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有很大的航运、旅游交通和城市通勤交通的潜力。第五,塑造生态文化的城市新名片。第六,要调动广大市民共同缔造两岸活力。
作者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