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体育心理障碍成因及其纠正对策

2018-01-10赖宇峰

教师·上 2018年12期
关键词:成因分析心理障碍小学体育

赖宇峰

摘 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小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小学生对课堂教育教学全方位的态度体验。文章以教学课堂中的小学生心理障碍案例为依据,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为研究目的,通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探讨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及其纠正对策。

关键词:小学体育;心理障碍;成因分析;纠正对策

当代社会对人们的心理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早已突破身体健康的层面而进入心理健康的领域。在体育教学中,小学生时常会出现心理障碍,无法完成技能动作,降低学习效率,直接影响学习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达成。那么,分析小学生体育课中心理障碍的原因并采取对策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小学生心理障碍形成原因的剖析

影响人的心理的因素复杂多样,如遗传、发育、疾病等生理因素,还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与社会因素;个体的心理素质及其成熟发展水平等内部因素则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导要素。小学生在课堂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表现为自卑、恐惧、沮丧、依赖、孤独、胆怯等现象,他们在课堂中不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训练,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1.学生本身原因,产生心理障碍

(1)生理缺陷。良好的遗传素质和正常的心理成熟无疑是心理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只要在遗传上出现某些缺陷,就可能会使心理发展出现异常。例如,由于基因遗传和生活习性的不同,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阶段的小学生,他们之间已经存在高矮、瘦胖、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灵敏性等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体育学习,所以体育教师必须客观地分析他们。如肥胖的学生在学习前滚翻时会出现自卑、躲避等行为,弱小的女生在学习跨越式跳高时会出现惧怕心理,等等。他们都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在精神上有很大的压力,由此产生了心理障碍。

(2)心理波动。小学生容易情绪化,又极易受外界影响,易冲动,对自己喜欢的项目积极性高。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经常会表现出胆怯、心悸、躲躲闪闪、精神不振、兴趣低下的心理状态。在体育课上,从心理上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紧张、血压升高、脸色苍白、冒冷汗、四肢无力、手脚发软等现象,无法继续参与体育活动。例如,男同学非常喜欢篮球课,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对学广播操不感兴趣,就避而远之,產生消极态度。

(3)认识偏差。当前小学生认为体育就是跑跑步、打打球或自由活动,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不懂得健身强体,由此产生心理障碍。

(4)外界干扰。外界因素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生理状态等许多方面。学生的心理障碍常常容易受到恶劣的天气的影响。例如,气温高的夏季,高年级个别的女生由于爱美的心理因素影响,怕热、怕晒,担心自己的皮肤被晒黑,容易产生消极的态度;寒冷的冬季,气候干燥;云雾迷蒙的春季,风沙雾水多,均会影响女生的生理因素,导致其产生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学习情趣。

2.教师教学原因,造成心理障碍

(1)教法单调。小学生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都是“讲解—示范—练习”这种传统教学的模式,通过教师传授,学生被动反复练习,从而掌握知识技术。如果学生每天都按照教师的这种模式进行学与练,学习枯燥、单调、无味,根本无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习的抵触心理,给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从而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

(2)沟通障碍。“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提倡的理念。为此,教师在与学困生进行沟通时,有的言语过于严厉,或教育的方法不妥当,或把学困生丢在一边“休息”,等等。这些都极大地伤害了学困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怕老师,甚至躲避老师,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偷懒、逃避等现象。

(3)能力不足。教师自身的能力水平不足,如上课马虎应付、课程设计单调、组织实践能力差、讲解示范不到位、准备活动无针对性、保护措施不得力、教法枯燥单一等,这都会导致学生心理障碍的出现。

二、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措施及其策略

由于社会发展进步的环境因素的复杂、竞争激烈学习压力的加大、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增多带来的新问题,学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为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激发学习兴趣,排除心理障碍

(1)以“玩”代练,激发兴趣。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一直以来深得小学生的喜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安排一些小游戏或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小主人的意识。例如,在篮球投篮教学时,教师采用“一分钟定点投篮”和“定量投篮”游戏。在投篮游戏开始前,将学生划分成数量一样的四队球员,队员们分别站于球场底线,每队首位球员手持一球,并要求他们在限定的时间和限定的投篮次数内,轮流进行投篮练习,分数累计高的队伍获胜。这些游戏的实行,抓住了学生为自己团队争光的好胜心心理,以“趣”为依托,将体育游戏合理地运用于技术动作练习中,使学生在“玩”中不仅掌握原地投篮动作,而且从中体验到了投篮的乐趣,提高了学生快速投篮的能力,达到了双倍的效果。又如,游戏是小学生喜欢的一种活动,每个学生都愿意参加。“撒网捕鱼”“长江黄河”等,这些趣味性比较强的跑动类准备活动,能够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充分热身,并且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而以全身的活动为目的的热身操、行进操等,除了变换动作,在组织形式上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能够轻松愉快地进行热身准备活动,从而达到准备活动的目的。

(2)营造氛围,改进教法。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发展的主要条件。在教学组织上,要以“活泼、自由、愉快”为主调,要把“要我学习”的观念改变成“我要学习”。在充满乐趣的游戏活动中,将一些优美的音乐和健身操等融入活动,能使学生消除紧张、焦虑、苦闷、疲劳等心理情绪,保持积极、愉悦的健康心态。

2.抓住心理特点,满足学习愿望

(1)抓起始,改善心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小学生刚开始学习体育,面临一个陌生的而新的學习环境,学生或多或少会产生恐惧心理。因此,在刚入学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找到学生胆怯、恐惧的原因,帮助他们从心理上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例如,学生学习具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加以保护,鼓励学生集中注意力,努力帮助学生完成动作。如果有意外发生,就必须加强调节,不断提升学生心理水平,耐心引导学生学会控制情绪,并改变原来的学习思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一些适应性的训练,让课堂恢复正常状态,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喜欢上体育课。

(2)抓过程,促进健康。小学生体育学科的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因素,体育教学过程的各个部分都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机。例如,队形队列练习,有利于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走和跑的练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柔韧性和敏捷性;游戏活动对提升学生的创意性、敏捷性、坚韧性、果断性以及陶冶学生情操、调节学生情绪等方面,都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3.教会自我调节,消除不良情绪

人非草木,喜怒哀乐乃是人的正常心理反应,但凡事都要有个度,要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学会与同伴交流、合作。

(1)认识气质,消除心理障碍。气质是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动作活动表现出来的特点的综合,而每个人的气质在不同运动场合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也不同。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就要熟悉每位学生的气质,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情况,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对于抑郁质学生,加强一些心理过程性练习;对胆汁质学生,采取赏识教育,大胆激励,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如出现的错误动作等),进行质疑,然后教师析疑、解疑;对于性格开朗的学生,单独个别练习;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采取热情鼓励,消除学生害怕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对于胆子小的学生,采用单独关心、帮助、保护的方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动因。摸清学生的气质,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消除学生不良情绪,促进学生大胆练习,从而使其由“厌学”变为“乐学”,提升体育素养。

(2)学会交往,培养互助意识。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没有伙伴,没有同伴正常交往,就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异常。小学生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对同伴交往的欲望逐渐加强,同伴来往成了他们形影不离的需求,成为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因。例如,在体育游戏比赛过程中,教会学生尊重同伴、理解同伴、包容同伴,甚至谅解同伴,分享同伴成功的喜悦,勇于面对同伴的挫折,学会接受同伴的批评和责怪,学会在同伴交往中提升同伴的友谊。

4.采用多样评价,促进身心发展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运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学会运用简便、实用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方式,科学、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多样评价,提高整体素质。参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理评价学生的体能水平。在小学生体质评价过程中,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对体能、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对态度与参与、情感与合作进行评价。多元评价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因,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2)适时评价,增强自信心。每个人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遇到挫折。因此,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迎接挑战,完善自我。如有的学生好动,常常管不住自己,同时缺乏独立思考和约束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自律、体验自主。例如,“快快集合”的活动中,教师只做手势,不做具体指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完成活动。针对上进心强、喜欢表现的学生,上课时教师适时予以引导、鼓励,并加以表扬,这样学生在老师蕴含着艺术的魅力语言中,得到了鼓舞,增强了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三、结语

小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是轻度的,易治疗,也易反复,但不可忽视。 学生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参与体育课堂活动,充满信心,消除学习的疲劳,排除学习心理障碍,提高学习效率,让体育课焕发生命活力与生机。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杜晓红,于素梅.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体育与健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6-48.

[2]谢 健,沈雪红.论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31):249-250.

[3]邹清泉.体育教学中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1(36):151-152.

猜你喜欢

成因分析心理障碍小学体育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